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实验的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一、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往往是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注意集中。在这样的活动中,便于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易于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学习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他们往往操之过急,或拍拍摸摸无从下手。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须引导得法,而不是让他们瞎做一通。因此,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对实验目的、要求有所了解,认识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应利用积极评价的反馈作用,调动同学们搞好小实验、小制作的热情,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降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为了把现象不太明显的部分显示出来,可以采用背景衬托和染色或者加以放大等措施。例如,在演示液体的热膨胀时,可选用球形玻璃容器倒入有色(背景衬托和染色)的液体,插入内径很小的玻璃管(加以放大)加盖密封,用手加热或热水加热、冰水降温,就能很明显观察到玻璃管内液柱上升或下降,从而说明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理解并总结出抽象规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实验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由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由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五、实验课的教学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实验特别重视。我认为实验的成功是上好整堂实验课的第一要素。反之,如果实验失败,即使反复补做成功,也会降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对验证的科学结论产生疑问。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验,的作用,让学生的“实践活动量”有足够的保证,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往往是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注意集中。在这样的活动中,便于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易于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学习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他们往往操之过急,或拍拍摸摸无从下手。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须引导得法,而不是让他们瞎做一通。因此,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对实验目的、要求有所了解,认识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应利用积极评价的反馈作用,调动同学们搞好小实验、小制作的热情,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降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为了把现象不太明显的部分显示出来,可以采用背景衬托和染色或者加以放大等措施。例如,在演示液体的热膨胀时,可选用球形玻璃容器倒入有色(背景衬托和染色)的液体,插入内径很小的玻璃管(加以放大)加盖密封,用手加热或热水加热、冰水降温,就能很明显观察到玻璃管内液柱上升或下降,从而说明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理解并总结出抽象规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实验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由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由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五、实验课的教学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实验特别重视。我认为实验的成功是上好整堂实验课的第一要素。反之,如果实验失败,即使反复补做成功,也会降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对验证的科学结论产生疑问。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验,的作用,让学生的“实践活动量”有足够的保证,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