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辣椒与湖南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1945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味烈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辣椒种子在西南、西北和东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后,开始正式落脚在湖南这片肥沃而湿润的土地,并立即在这里迅速生根、开花、结果,繁衍扩张,赢得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酷爱。作为一种西来的洋货,辣椒在湖南不仅没有被排斥,或者遭到洋葱、胡椒等农作物被冷落的命运,反而得到了特别的礼遇,碰撞出激情的火花。究其缘由,似可作以下的分析:
  第一层是地理与气候的原因。据说在全球同一纬度上,有一条“辣带”,从南美经太平洋诸岛,贯穿亚洲大陆至东亚、东南欧、北非,湖南便处在这条“辣带”的一个圆点上。由于湖南位于西南面的云贵高原与东北面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过渡地带,加上其正处于孟加拉湾暖湿气流与太平洋暖湿气流相抗衡之地,年降水量达1300~1800毫米之多,河流湖泊密布,水网连绵纵横,湘、资、沅、澧四水下泄洪水遭长江和洞庭湖的顶托形成内涝,或久旱不雨,或一雨成灾,温差大,湿度高,或炎热难当,或寒气逼人,人民常受寒暑内蕴之浸而易致湿郁。长沙太傅贾谊就云:“长沙为卑湿之地,不利于长寿。”在这片土地上,一方面,适宜亚热带植物的生长与繁衍,辣椒的产量与品质都极可观;另一方面,辣椒祛寒去湿开郁的优长在这里大显身手,如英雄有用武之地一般。辣椒特别适宜于在湖南本土上食用。一般而言,外省人士入湘,半月以上便能接受湘菜辛辣的风味与口感,并无明显不良反应。有些进湘工作多年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乃至东北三省人士,其嗜辣程度与本地湖南人毫无二致。台湾哲学家张起钧先生在《烹调原理》中也谈到这一点,称自己原先不吃辣椒:“不要说不吃辣椒,菜里放一点辣椒,整盘菜都不敢吃了。抗战兴起,到了湖南,看到湖南人辣椒做的菜好香。尝尝吧,愈尝愈勇敢,不到半年,则可以跟湖南人一样的吃辣椒了。”反之,湘人出湘,如进京或南下广东、海南、深圳后,其食辣欲望大为减退,抗辣能力逐渐退化,甚至因食辣出现唇裂、生疮等异常反应。这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食辣所具有的鲜明强烈的地域特征。
  第二层是经济与流通的原因。湖南地貌由“七山二水一分田”构成,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远离东南沿海,地形、区位与交通的劣势,使古代湖南经济相对封闭落后,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今永州市),即为中原势力范围的边界。夜郎国(今湘西怀化一带)则为犯人流放发配之地。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今湖南黔阳的古芙蓉楼就是纪念这位当时著名的“西部诗人”的。
  这些地区至今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了湖南省的主要贫困县区。交通不便造成流通不畅,这里一向海盐昂贵。即使到了近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盐在湘赣山区仍是十分稀罕之物,而辣椒具有刺激口味和消毒的功能,恰好成为食盐的替代品。二是省外时令蔬菜较难进入本地。乡村人民购买力较低,辣椒味美价廉,又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盐的食用甚至药用价值,是“送饭”的首选,从这一点看,一大碗白菜还不抵一小勺辣椒,辣椒是穷人的油,因而成为农家最实惠、实用的蔬菜。湘中宝庆(今邵阳市)一带农家有一担辣椒干接新年之说,可见其消耗量之大。永州江永大墟镇一带农家甚至直接用干辣椒下饭。据湖南省统计局农村调查队调查,1999年,全省辣椒播种面积为一百一十五万公顷,年产三十余万吨,当年从海南等地进口反季度辣椒三十多万吨,两项相加,全省男女老少人均消耗辣椒每年在十公斤以上。今日因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全省整体食辣程度的衰减,发达城市和偏僻农村居民食辣程度的明显差异,继续证明了辣椒消费量的多寡尤其是食辣程度的高低与地方经济的相互关系。
  第三层是精神文化的原因。“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在中国各省份中极为突出。明初和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对湖南人的性格和民风影响甚大。两次大移民,都是由于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大批外地人移入湖南,这种人口的重新组合,使湖南出现新民风。因此,伍新福等人在《湖南通史》中认为,新移民的开拓进取精神,汉族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和,使湖南人逐渐形成了反抗坚忍、敢做敢当、忍耐刻苦、骁勇强悍的气质,常被人称为“骡子”、“蛮子”。这种人文特征与辣椒的精神内质相通,因而辣椒与“辣人”一拍即合。湖南人借辣椒的冲劲来抒情、寄意、壮怀,从一般的嗜辣发展到大规模种辣、制辣的过程,便不足为怪了。
其他文献
(一)    偌大世界,形形色色的事件在发生:9.11事件、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美伊对抗、巴以冲突、南亚纠纷、朝鲜半岛局势、百分之五十六的英国人呼吁恢复死刑……又据报道,北京一所中学的师生为获赠的一只珍稀动物云南金丝猴取名"和平",以此呼吁世界和平。  动荡不宁的世界,能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似乎可以,例如,我书房里这张书桌看上去就很安静。可是我要问,它真的安静吗?至少我可以问:如果我的心不安宁
期刊
金圣叹不能说不聪明,早在评点《水浒》时,就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官是贼,贼是老爷。然则官也,贼也;贼也,老爷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而且对贪官奸佞、“狐群狗党”上下勾结所织成的权势之网,也看得一清二楚。可是当他与一群秀才去“哭庙”、“揭帖”,状告吴县县令任维初时,却把那张“网”忘得一干二净,不想一想那县令虽小,毕竟是“网”上的一环。结果,被“网”上的另一环——更为贪残阴狠的苏州巡抚朱国治加上“震惊
期刊
  
期刊
陈独秀和章士钊都是近代著名人物,两人曾是好友,也曾产生过龃龉。抗战时期,他们先后来到陪都重庆,过上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正是在这里,继南京陈独秀被捕后,章士钊主动担当陈独秀的义务律师,又开始了新的诗文唱和。只是由于陈独秀1942年过早病逝于江津,他们这一段交往的时间并不长,留下的诗文也不太多。但从保留下的诗文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艰辛与文人之间友情的珍贵,更可从中窥视中国知识分子乃至中
期刊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回到长沙来跟大家聊天。离开广州之前,朱训德院长给我出了个题目,让我回来谈谈“中国文化与中国绘画”。这是一个大题目。  我之所以乐于接受这个讲题,是有它的前提的,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信念。就是说,中国当代的绘画可能而且应该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自身的土壤里生长出来。换句话讲,就是说当代中国绘画的革新可能而且应该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自身的土壤里生长出来。这是一个判断。要
期刊
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有了较大突破。这一时期,随着有关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的不断介绍,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逐步开阔,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重新评价,引发了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新认识,在思想史、科学史、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研究中,都可以看到由这些研究所带动的相关变化。但有一个问题,好像还没有引起知识界的普遍注意,这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发
期刊
1651年春,约翰·弥尔顿(1608~1674)正在着手撰写《为英国人民声辩》这部著作的时候,凶猛的病魔向他袭来,一只眼睛突然失明。医生对弥尔顿提出警告:需要休息,否则另一只眼睛也保不住。但是,弥尔顿回答说:“我情愿为自由而牺牲我的目光。”  1655年弥尔顿双目失明后,在写给他的学生斯基纳的诗中吟咏道:    你要问这是什么在支持我吗?朋友,  那是道义呀,我为了保卫自由而失明,  保卫自由,这
期刊
洛杉矶的地铁有三种形式:一是地道线,由总站至好莱坞方向;二是地面线,由总站至长堤军港;三是高架线,由机场向东横过洛杉矾南部。Rose站是从南到北的地面线与从东到西的高架线呈十字形的交汇大站,修得奇特雄伟,如同一座水泥的森林。每天上下的客流量很大,因此成为我街头画像的好去处。每周有一天,我背上画夹,由家门口乘七十八路公车,坐一小时至地铁总站,转乘地铁半小时,到Rose站下,站好我的位置,就是人流最多
期刊
毫无疑问,爱与美在现代中国命途多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两个字眼是和“资产阶级”、“温情主义”等表示贬义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民族竟会长时间地排拒爱与美,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能算是罕见的奇观。  中国上个世纪的思想先锋鲁迅有一篇著名的小说《伤逝》,涓生与子君对爱情的理想主义理解在现实的铜墙铁壁面前终于“难掩其苍白与虚无”。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鲁迅据此发出浩叹:“生存,爱才有所附丽。”在鲁迅看来
期刊
潘多拉在余秋雨的一场名誉官司一审败诉后,写了篇《余秋雨是可以“随便骂”的吗?》,把《三国演义》中的王朗拉了出来打比说:“假使余秋雨的心理比有的未成年人还要脆弱,承受批评的能力比《三国演义》中的司徒王朗还要低下,在萧夏林的一通乱‘骂’之下,不幸出现了不大不小的意外,法院大约也只会对萧夏林提出更严厉的批评,而不会要求他对此意外承担法律责任。”  王朗是谁!意外有多大?我不知道,那就翻书吧。在《三国演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