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来源 :当代工人·精品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辽沈教育这片沃土上,有这样一位教师——她四十四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献给了心爱的教育事业,青丝变白发,换来美誉满天下。人们惊叹于她不断创新的思想,既有将薄弱学校化腐朽为神奇的胆识,又有将优质学校带上新高峰的魄力;人们敬佩于她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无论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她始终行进在教育改革大潮的最前沿;人们感动于她对教育的大爱,爱生、爱师、爱的是沈城这片充满生机的教育热土……她就是沈阳市第七中学校长、沈阳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曹淑君。
  追求卓越 铁肩担道铸名校
  曹校长、曹大姐、曹妈妈、曹奶奶,这是领导、同仁、老师、孩子对她发自内心的称呼,称呼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大家的看法却是惊人的一致:这是一位有着坚定的毅力和铁一样肩膀,能够勇挑重担的教育女强人。1998年,她带着学校所有老师的期待和信任,成为全区有名的薄弱初中沈阳市165中学的校长,一个在全区无足轻重的初中,一位管理学校的“新兵”,上任伊始,谁也没有注意到她。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当过学校一把手的个子不高的女老师,竟然仅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学校管理,凝聚教师心气等措施,一举让165中学完成浴火重生式的华丽蜕变,崛起为全区最有活力、上升势头最猛、教师心气最足的优质学校之一,曹淑君也引起了市区教育界的广泛注意。
  2004年,就在曹淑君意气风发,准备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将165中学带上顶峰的时候,市、区教育部门领导经过反复酝酿考虑,决定让曹淑君出任沈阳七中校长。因为七中位置的特殊,决定了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当时七中饱受争议,在市民的眼中,七中只是单纯注重学习成绩,通过题海战术和选拔性招生,中考成绩不错的所谓“招生热点”学校,学生的文体活动很少,校园破旧,教学设备落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很差。当时关于学生的体质问题,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关于学生后续学习发展能力问题,关于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培育与扬长教育问题,关于择校与招生中的公平问题等等,都成为对七中争议的话题。《中国教育报》一篇“七中的远虑与近忧”更是让沈阳七中处于当时沈城乃至全社会争议学校的漩涡中心。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曹淑君肩负着区委区政府的重托,担起了重振七中、改变七中的历史使命。在曹淑君走马上任的当年,沈阳七中史无前例的包揽了当年全市中考的前8名。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淑君提出了七中要开创第二条事业发展曲线的思想,要变以培养部分优秀学生为重点的“精英教育”为全员式发展的“卓越教育”,努力培养“品行卓越、智力卓越、努力卓越”的现代中学生,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然而也正是这种胆识与魄力,让沈阳七中适应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成功地实现了学校办学机制的转型,由沈阳市人气最高的民办公助学校建成了众人向往的公立初中,完全克服了由选择性招生转为电脑派位以及按学区招生而带来的学苗质量走向一般的不利因素。在她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沈阳七中历经了学校转轨和创建现代化一流名校,教师交流和学区化管理,合并薄弱学校与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等义务教育逐步走向公平和优质的发展过程。每一次主动或被动变革,她都处惊不乱,引领着七中的管理团队和教师群体,不仅平稳经受了几次改革的阵痛,而且实现了学校不断攀升,由平凡走向了卓越。几年来,她承重突进,大大地缓解了区域择校的“高热”问题;她穷思竭智,用心营造了一方均衡优质的和谐教育生态。学校连续23年在沈阳市中考独占鳌头,每年应届学生中近/14能进入省实验、二中和东北育才学校,近3/4的学生考入省、市级重点高中。2008年,沈河区委、区政府命名沈阳市第七中学为“沈河区教育改革旗帜学校”,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级课题示范校、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五一奖状,辽宁省德育先进集体、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爱国拥军示范学校、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先进学校等几十项项荣誉。真正成为改革一方、示范一方、引领一方的标杆学校。
  德润人心 人本教育耀光辉
  爱岗敬业是曹淑君给七中师生留下的最深刻记忆。曹淑君坚持常年如一日的早来晚走,晨曦微露时校园里就会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夜色降临后她的办公室依然灯光明亮。从巡查卫生环境,到走进课堂听课,从关注每次测试成绩的分析,到学校工程的直接设计,她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很难想象的。开学典礼,她因操劳过度而晕倒在操场上是七中全体教师记忆深处最痛的印记。
  “德润人心”是曹淑君引领七中走向卓越发展的根本。她注重师德塑造,从七中创业的老一辈教师身上总结出七中教师“10种精神”,引导学校全体教师立德、立言、立事、育人。如今这10种精神,已经成为七中全体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她尊重教师智慧,不以统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限制禁锢教师的教学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坚持面向全体不懈怠,坚持以生为本不动摇,坚持轻负高效不折腾”已经成为七中课堂教学的特有风格。她倾力教师成长,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在这种价值引领下,学校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市骨干教师、区名师、区首席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近200人,七中也成为培养全区优秀教师队伍的集散地。“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立德树人是曹淑君一贯的思想,她为学生亲手制定了“七中七德”,作为培育和养成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行习惯的新型道德行为准则,文明懂礼成为七中学生的标准。曹淑君注重为学生发展特长搭建平台,学生走进联合国总部表演,学校被评为市艺术、体育特色学校和外语、科技特色项目学校……,这些都预示着学校将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昂首迈进。
  胸怀大爱,教育均衡做典范
  在曹淑君的办学思想中,始终坚持七中是“沈河区的七中”“沈阳市的七中”这一理念,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积极发挥品牌作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0年8月,在周围人还在纷纷议论担心七中有可能在兼并重组薄弱学校过程中被稀释,办学水平下降的时候,她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反复研讨、精心设计,仅用时18天,就完成了对薄弱学校86中学的兼并重组。在她的带领下,七中没有被稀释,反而实现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报》用曹淑君的原话“我们要把水变成牛奶”作为主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后无论是集团化办学、还是阳光分班,七中始终走在前列。2012年,为了让东部新划入沈河区的孩子们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七中在东部创建了七中东部校区,选派优秀干部、骨干教师任教,短短两年光景,七中东校区就成为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东部扩张,促进全区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此外,七中还联手法库慈恩寺学校、兴隆堡中学等学校,建立常态帮扶机制,成效显著,成为全市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典范。在她的培养和推荐下,七中二十几名干部走向沈河教育的各个管理岗位,全区12所初中有7所学校的校级干部来自七中,七中成了沈河教育干部培养的“黄埔军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曹淑君最朴素的教育情怀。
  业绩显赫,让她荣誉满身。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党代会代表、省优秀专家、省“五十名专家型名校长”、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省“巾帼创新业”标兵、市优秀校长、市教育专家、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她应邀上过中央电视台,介绍学校综合治理的经验,在国家、省、市级层面,多次作过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介绍,学校接待过众多省内外参观、考察和学习的兄弟学校,学校成为省、市、区的教育教学、科研、培训等几大类二十多项实验学校或培训基地。一系列荣誉和称号,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近十几年来在校长工作岗位上,付出的极大努力,取得的极大业绩……这样的荣誉,也许是对一个教育人最高的褒奖,然而曹淑君对此从来都是淡然。每天她依然伴着朝阳、带着笑容,充满活力的耕耘在这片教育沃土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用心耕耘,脚踏实地,让教育点亮每一个孩子卓越成长的人生之路,这就是曹淑君----一位从教40余年,将全部身心奉献给孩子的教育工作者不变的追求与信念!
其他文献
5月10日上午,油田公司召开群众经济工作成果发布交流会。油田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罗颖川,辽宁省总工会经济部副部长杨韧,油田公司副总师、工会常务副主席郑贺新出席会议。公司工会副主席颜泽云主持会议。  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十大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优秀项目展播视频。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二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两项成果转化优秀项目获得者王洪雨,金海采油厂创新能手鹿元首,辽兴公司创新能手郭明刚,束滨霞式班组长
期刊
家对他来说像旅馆,媳妇啥也指不上他,他每天上班,孩子还没起床,下班后孩子已经熟睡。然而对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他总能以创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来提高工作效率,比上级要求时间提前完成。这就是王强。  王强的工作纷繁复杂,十分辛苦,但他始终以积极向上、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投身到工作中,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6年王强为盘锦市累计对上争取资金近12亿元,并成功完成了台湾
期刊
“做时代雷锋是我的目标,志愿服务是我的生活方式。”从2003年卢闯就用这句话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  13年来卢闯累计志愿服务8876个小时;个人累计资助贫困留守儿童26名;贫困大学生12名;与49名空巢老人常年结对子;帮助近200名沉迷网络游戏的少年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引导他们参与积极健康的公益活动。
期刊
2012年,盘锦市园林管理处园林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宋海涛承担项目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2013年~2015年,雁河生态森林公园一期、二期的绿化景观建设陆续开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宋海涛作为项目负责人,坚守在施工第一线。为了便于工作宋海涛吃、住在指挥部,很少回家。他每天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安排好后勤工作后就带领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  “看着辽东湾新区一天天快速的发展,一片片树木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期刊
27年的时间,崔国俊不为名利所动,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从一个19岁的学徒工成长为车工班的班长,更用自己刻苦坚韧的学习劲头,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工人技师。  崔国俊1989年进入阜新市精密齿轮厂(现阜新北弧齿轮有限公司),车工专业毕业的他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7年。这期间,他有多个调到机关科室等清闲岗位的机会,也有人高薪聘请他跳槽,他都放弃了。他说,我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这个企业。  工
期刊
基层工会组织覆盖率低,职工以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为主,对工会认知少,面对这样一个地区,要做好工会工作,服务好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极为考验工会人的智慧与决心。然而,铁岭市凡河新区工会工委面对困难,却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先服务,后建会”的农民工工会服务新模式。  铁岭市凡河新区成立不过10年时间,作为一个新城镇化的新区,企业大大小小加起来不过200余家,百人以上企业只有20家左右,其余多数为职工人数
期刊
说起盘锦的路,金振来如数家珍,每条路的建设时间,标准结构,施工工艺,以及前世今生,都刻在他的脑子里。因为,在盘锦几乎市内的每一条公路的设计、大中修、改建均有他的足迹。  30年来,金振来参与修建公路里程达1000公里,桥梁100多座。金振来出行看到外地的桥与路,别人注意到的是它的宽阔、平整与美丽,而他看到的是质量、结构与工艺。金振来每天在工地坚持步行,他说:“只有走,才能看清问题。”金振来便这样一
期刊
当夜深人静,所有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匆匆赶来,沉着冷静的处理了又一个突发状况。  在市中医院二楼长长的走廊里,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护士长韩晶总是这样穿梭在病房间,来来回回不知道要走上多少趟……  一位70多岁的脑出血患者被120送来时处于昏迷状态中,一场与死神殊死搏斗开始了:韩晶率领所在科室的护士们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抢救中,输注的每一滴药液都是患者生的机会,医护人员每一个
期刊
赵仕伟与丹顶鹤的缘分要从1993年说起。那年,赵仕伟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站工作,他第一次看见丹顶鹤就爱上了这个大型候鸟。也是那年冬末春初,赵仕伟见丹顶鹤所需的食物极其匮乏,就利用巡护时间给丹顶鹤投放一些食物,这一投就是24年。奇迹发生了。2012年,赵仕伟发现南迁到盘锦的丹顶鹤小部分开始停留在盘锦湿地,当做越冬地。为了扩大丹顶鹤的种群数量,赵仕伟决定尝试人工饲养丹顶鹤繁育。  如今,赵仕伟看
期刊
姜凤是沈阳黎明发动机试车厂二级技术专家,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测控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工作。多年来,她用心钻研技术,大到产品控制方式的更改,小到图纸上多出来的一根导线,她都了如指掌。工作岗位上,她勇于奉献,经常舍小家顾大家,关键时刻知难而上,保障各项科研生产重大任务的完成。日常工作中,她是测控专业技术领域带头人,却从来不摆老资格,用她的经历和热情激励着周围的同志,指引年轻人成长,让大家从心底感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