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场域的“双重结构”与跨文化传播本土研究的“知识策略”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471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全面讨论人类交往的目的,将当前全球场域的基本特征表述为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两种结构并存、分疏且共同发展的"双重结构",以展现复杂世界中行为体之间高度联结、相互依存同时彼此对立、分化的动态关系.全球场域变动使跨文化传播成为人类交往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实践,非西方社会的跨文化传播本土研究有必要借助"双重结构"的理论思维,发展有益于体现自身意志、诉求和创造性的"知识策略",重建本土学术和文化主体性."双重结构"中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日常交际、文化交往和"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层次"的内涵,要求"知识策略"向这些层次的学术和实践同时开放,以整体把握全球场域中跨文化传播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为这一领域改进学术构成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工具.
其他文献
面向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通用的、科学公正的大数据媒体业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台、网、新融合发展,规范媒体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目前我国视听媒体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媒体业务评价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大数据应用和行业共通视角构建了用户类、访问类、播放类、互动类和技术质量类五维度67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大数据业务评价体系,并对具体指标进行了指标名称和计算规则设定,其中用户类指标从规模、类型和状态方面进行设置;访问类指标从频次、时长、广度以及深度方面进行设置;播放类指标从播放的
从"数据形式的转换"到"社会领域的重组方式",数字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与此同时,数字化深深嵌入新闻传播实践的行动和过程之中.在媒介传播形态从"线"到"网"到"云"的变化中,"传输""连接""生成"成为媒介实践的主要行动逻辑.面对刚刚起步的万物数字化时代,这种"生成性""去结构化"和"不确定性"特征将推动未来媒介实践走向更加复杂的异质连接、多元流动与杂合共生.
期刊
新闻产品的本质是公共交往之中介.先进的媒介技术能更完整地展现新闻的社交本质.当前新闻媒体未能发展为社交媒体,是因为新闻产品未能与IT技术深度融合.以新闻叙事逻辑模式为中介,或能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并促成新闻产品形态的全面革新——新闻产品从阅读对象升级为社交中介.利用基础的哲学知识,可提炼出极简、普适的新闻叙事逻辑模式——新闻树模式.将新闻树模式转变为IT程序,再将该IT程序与具体的新闻内容结合,即可产生新闻产品的全新形态——新闻树产品.新闻树产品是一种三维形式的新闻产品,是以新闻事件为核心的具有成长性、参
福柯的话语理论揭示了话语和知识权力的共生关系,突出了话语的实践功能,为思考西方新闻文本的话语建构提供了新思路.从考古学维度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作具有档案形态的历史性文本,它由文本作者、文本陈述与文本秩序所建构;从话语与权力的系谱学出发,新闻文本的话语建构又受制于外在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制度.
党的新闻事业历经百年,在不断变革、创新中开拓前进,期间有过四次重大新闻改革.第一次以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着重解决党报和党组织的关系问题,确立党性原则;第二次以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着重解决党报与公众的关系问题,提出"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报纸的天职"这一著名论断;第三次在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着重解决媒体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媒体的"双重属性"论断获得共识;第四次在互联网快速崛起、新媒体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以
基于近三年北京相关的微博热搜,探索自媒体环境下首都网络舆论的话语空间生产模式与引导策略.相较于上海和广州,北京的自媒体舆论呈现出高关注、强波动的总体态势.共词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是首都舆论的核心关注点,教育、政策和文化为多元"引爆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首都网络舆论话语空间的四种生产模式:信息告知模式、积极行动模式、重点工作推进模式和风险应对模式.研究发现:首都网络舆论话语空间中疫情防控是基础主题,良性互动话语和人文温情话语较为缺乏,易引发情绪的风险话语具有发展为核心话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