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具有综合性,它将运动学和力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支柱。下面就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教学策略进行说明。
  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牛顿运动定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即便是进入高考复习阶段的学生仍会在这一部分存在较大障碍。为什么解决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呢?通过教学研究发现,学生存在困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问题情境多种多样
  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可谓是情境丰富多变。因其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生活、科技上的很多事例都可以作为问题背景出现。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多数学生认为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问题既灵活又较难掌握。
  (二)不能充分挖掘图象所呈现的信息
  图象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条有效途径,图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获取这些信息,就可以为解决问题找到突破口。遇到物理图象时,学生须明确该从哪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对于图象,我们要向学生强调“三看一理解”,即看横纵坐标、看截距、看单位;理解斜率和面积所反映的物理意义,以图1为例进行说明。
  图1描绘的是跳伞运动员从直升机上跳下的v-t图象。其中跳伞运动员的总质量为80kg,从离地500m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s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
  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知,物体在前2s内的图象为直线,斜率不变,可以推知物体在前2s内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4s后,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斜率为零,说明运动员所受合外力为零,从而在落地前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估算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可以促进学生对v-t图象与坐标轴围成面积的理解。由于v-t图象与坐标轴围成面积不规则,所以还可考查学生对形状不规则的面积的处理方法,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相关解题方法理解不到位
  根据物理问题的特点,可以利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解题。在教学时,为了使
  学生能够明确如何使用某一方法,往往选用最简单的问题情境对解题方法进行教学。不过,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的认知。以“整体隔离法”为例,多数学生对“整体隔离法”的认识,还停留在多个研究对象必须有共同加速度的认识上。这是由于平时解决问题的情境过于单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颇。实际上整体隔离法不需要严格限制各个物体的加速度必须相同。在进行整体与隔离法教学时,不论各物体加速度是否相同,最好都将等式右侧写成各个物体的质量与各自加速度的乘积的形式,然后再相加求和,即 而非质量之和乘以加速度,即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量远离整体隔离法的误区。
  (四)对相关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彻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题的过程中,学生部分困难来源于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彻,以摩擦力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长为12m、质量为50kg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质量为50kg的人立于木板左端,开始木板与人均静止。后来,人以4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右奔跑,试判断人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
  在判断人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认为“人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则受到的摩擦力应该向左。”所以学生存在疑惑——“忽略人自身生物能的转化,人加速运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准确地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我们将“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当它们沿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或产生相对运动趋势时,每个物体的接触面上都会受到对方作用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所以,摩擦力应该作用在各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在上述情境中,摩擦力作用在人脚与木板之间的接触面上,而非人整体。人脚相对于木板的运动趋势为水平向后,所以人脚受到的摩擦力向前,且为静摩擦力,为人提供向右加速奔跑的动力。可见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对分析题目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存问题,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思想”——加速度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密不可分
  加速度是否存在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会改变;加速度是否恒定,以及与速度方向间的夹角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连接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要以加速度(合外力)为纽带,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力与运动的联系,即“通过受力分析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利用物体的运动状态来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 强化用“一题多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三力不再平衡时(即有加速度时),或者受力个数超过三个时,往往选择正交分解法解题。正交分解法,可以选择分解力,也可以选择分解加速度,至于哪种方法更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索,从而得出结论,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方法远比仅仅记住结论重要。
  (三) 培养学生化繁为简、抽象模型的能力
  物理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过程,教学时,学生要将整个过程划分成多个子过程,并將各子过程抽象成所熟悉的模型,在平时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抽象模型能力的培养。
  (四)注意题目间的相似性,利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很多问题情境相似,学生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从而忽视其中的不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相似的题目,通过对比教学,促进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养成。
  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高中,且与生活息息相关,它对学生发现、认识身边的各种现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因如此,教师才要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牛顿运动定律,摆脱错误的认识,从而完善学生的科学观念,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合作学
期刊
水墨画是中国特色非常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借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特殊意象和意境的艺术作品.由于绘画工具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加上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墨画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瑰宝。  一、“玩”水墨画的绘画工具,激发幼儿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兴趣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可以激发幼儿自身的多种潜力。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其实就是幼儿与材料互动
期刊
1982年,由Palincsar提出,后又经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P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 1986; Brown & Palincsar, 1989)的交互式教学是在多点自由切入的教学平台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话题进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可有效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的听说活动之中,从而确保初中听说课的课堂活
期刊
基于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语言汉字的关键期,汉字学习刻不容缓,汉字构形理论是促进儿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国际部四年级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  芳草地国际学校国际部四年级学生主要来自36个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蒙古、罗马尼亚、越南、日本、朝鲜、巴西等。学生的口语程度相对发展较快,但是书写能力较弱,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书写国别化差异  汉字书写有明显的国别化倾
期刊
一、名词解释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它是社会大课堂中的一种资源。  “学习单导学”是博物馆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之一。“学习单导学”中的“导”在“百度”中的解释为“指引;带领”。“学习单
期刊
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区角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在幼儿园,利用一切
期刊
“问题学生”是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常常忽视、冷落他们。当他们调皮捣蛋、上蹿下跳、搞恶作剧等不良行为习惯时,看起来令人讨厌,其实是最需要爱的时候,此时,老师关爱他们,拉他们一把,他们或许会成为栋梁。如果听之任之,那便错过了一个教育时机,亦可能错过了学生的一辈子。他们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他们的内心更渴望得到尊重与赏识。这类学生亦是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每个班集体都有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相比国家层面的“”机会公平“资源公平”,课堂的“公平”更能被学生所感受到、更有意义。而在课堂中的许多不公平现象是存在的!“马太效应” 就是其中之一。  《圣经》“马太福音” 第25 章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被夺过来。”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
期刊
电化教学是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电化教学往往能将枯燥的内容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生动的想象,学生在事理、情景相融中得到美的享受。 电化教学引入思品课堂,能够促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结合,有效地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并且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是小学思品课的主要任务,但往往在现实教学中极易陷入空洞的说
期刊
一、引言  教研员有各种说法,如“教师的教师”“学科专家”“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学科专业领头人”等等。但微观上却难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清醒的认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是本研究的起因。  二、研究背景与思路  1.一次竞赛活动引发的思考  由我市总工会举办的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于2011年4月3日进行。本次活动面向全体教师,通知早在2010年4月前下发,各校以赛代训;活动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