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课程 开展科学探索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g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索两大主线建立对学生探究的整体结构,丰富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课程探究分工与合作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自然》改成《科学》。这决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新时期中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要求。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历史意义。“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必将成为这个学科的基本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以科学探索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满足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科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越俎代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弹性》时,教师要充分准备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划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动等等。
  二、解析整合教材,有选择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概念,给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物与环境”单元对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赶兴趣的问题问题进行科学探究。还如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单元顺序。如《两栖动物》单元,按照教材顺序要排到四月中旬,这时节这个地区还没有青蛙,蟾蜍,不利于研究两栖动物的繁殖和生活习惯等内容。因此,可以把它调整到五月份以后。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探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的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由足够的发言机会,无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认识)。首先倾听它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四、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妙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时间的束缚。这样,不仅使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同时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谭家湾核桃垭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不是学生缺乏优点,而是老师缺少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只是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老师关注,而对于学困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看不到优点。只要老师们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就能解决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上的许多问题。  [关键词]发现培养学生特长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旨在阐述阅读对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阅读使我学会在对话中安顿自己的灵魂,阅读使我学会在写作中酝酿自己的诗情,阅读使我学会在讲课中挥洒智慧的甘霖,阅读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体操,成为我精神上滋养保鲜的灵魂之旅,更重要的是成为我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阅读 成就 语文教学    也许,每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和学生一道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倾听诗
期刊
[摘要]有声有色的英文原版电影一直以来被大众所津津乐道,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英文电影可以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提升综合语言语用能力。英文电影教学采取多媒体手段,依据学生兴趣,通过听说教学来培养学生正面积极的学习心态,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电影教学听说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英文电影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吸
期刊
每一个班主任,当接受一个新班后,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带好这个班?一个班带的好坏,关键是看班级学风怎么样。学习风气好的话,学生都去认真学习了,违纪违规的事自然就少了,老师当得轻松,学生的发展也就顺利得多。如何培养一个班的良好班纪学风,我觉得应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摸底。接受一个班后,首先要对这个班的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一是学生学习基础的摸底,可通过摸底考试进行。新学期开学,对学生进行一
期刊
[摘要]老师和学校领导配合,深层次挖掘学困生心理,适当的作出合乎他们的教学教育需求,以达到学校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人(学困生)老师学校领导相互关系    学困生在哪个学校都是一个比较值得研究的对象,在本人看来这个是一个系统问题的组合体-----社会,家庭,学校,人。国家发展经济必然会使一部分家庭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影响到孩子。家长又疏忽教育孩子或者家长自己都意识不到问题,到学校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级各类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但也伴随来了生源相对较差现象。不少学生不是成绩很差,就是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等方面有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本人就如何开展新生“安心、爱心、信心”教育,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体会。  一、狠抓入学教育,助新生安心  
期刊
[摘要]教育中的爱却总是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而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如果心中没有对学生的爱,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一个生命。文章通过三个案例,深入阐述班主任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做到“爱所有的孩子”。  [关键词]爱自尊欣赏批评    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由意大利作者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
期刊
[摘要]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其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的良好载体。通过化学实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创新思维有效教学    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任务一,也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期刊
[摘要]电大精神具有其特有内涵,电大精神在推动电大教育事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文化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电大教育事业发展迅捷,成绩卓著,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电大精神建设重视不够,导致电大普遍存在着电大精神缺失和滑坡的现象。因此,培育和弘扬电大精神,守护好电大的精神家园,已成为中国电大人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从科学探索精神、办学指导思想、文化建
期刊
教育肩负着培育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创新学习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创新呢?  一、立意要讲究新颖  作文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立意除了要求集中、鲜明外,还要求新颖别致,要避开陈见,不落俗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开拓新意境,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思想,引人深思,启迪读者。  如《谈“班门弄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