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公众“理解科学”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qiu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理解科学”是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科普工作者和大众传媒都承担着庄严的使命与责任,要切实肩负起推进科学普及、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任务。
   [关键词] 理解科学; 公众科学素养; 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2-001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近年来,一种新的社会风尚——“理解科学”,正成为人们追求生活高品位、提高文明新素质的新的生活方式。随着这一新理念在人们当中认可程度的不断提升,科学愈来愈成为大众文化,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然而,目前在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只占1.98%,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只有近2个人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战略任务的时代要求相差甚远,迫切需要加强科普工作,以推动更多的公众“理解科学”、认知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一、“理解科学”是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
  
  “理解科学”的提法,起源于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一篇题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当时,英国皇家学会认为,英国科学传播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考虑到科学发展的速度及其向社会渗透的广度,指出英国的科学传播与普及状况需要大大提高和改进。“理解科学”的涵义包括:国家要大力提高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水平,缩短一般公民与科学的距离,公众不仅能有效地享受科学的成就,而且要对科学有所了解,对科学方法及其局限性也要有清醒的领会,还要对科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特别是提高科学回答社会问题的个人与公共决策力。“理解科学”理念的倡导,对于全人类特别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事业有十分重大的启迪意义。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理解科学与科学探索活动一直是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相伴相随的。只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自发、自然、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科学理解”。比如,通过模仿的手段,普通大众也能够掌握原来只被一些专业人士所掌握的先进科学方法和生产方式,并将一些科学思想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在今天看来,这种“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原始的“科普”活动,但它却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化中不断地推动着科学普及的车轮向前。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小范围、低水平的科普活动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理解科学”——这个大“科普”,便被人们迫切地提到了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面前。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术语、逻辑和概念体系,也渐渐地远离了普通百姓的视线与常识。人们很难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准确理解科学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很难通过过去的知识背景和经历判断其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使一些科学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尤其在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比较低,很多人对科学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科学与非科学、反科学及伪科学的区别,不甚了解。如何破解这个知识壁垒,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水平,如何尽快提高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成为科技工作者和大众传媒的历史使命。
  
  二、“理解科学”给科普工作提出新挑战
  
  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崇尚科学、追求幸福生活便成为一种必然。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们幸福程度的基础因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方面的影响便逐渐超过经济因素的权重。理解科学,缩短一般公民与科学的距离,实际上是人们在“体验”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享受科学,并从中得到智慧、乐趣与幸福的过程。
  21世纪的科学,其生存、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需要依靠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过去那种依靠科学家个人兴趣及其背后赞助者支撑的小科学发展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度依赖社会支持的大科学时代。因而,一次次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起了人们一次次对理解科学的新渴求,也促进了科普工作的一步步新发展。
  科学普及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民族的兴衰。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公众理解的程度。比如,“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使“神六”激起的航天科普热进一步升温。受航天热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众自觉自愿地学习科学、了解科学、接受科学。这说明,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成就,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学普及来发挥其作用的。探索,是科学的生命;普及,是科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拉近“科学与人们的距离”或“人们理解的科学”,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人们对文化科学理解的能力,增强公众的科学文化价值观;二是培养人们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力,特别是对科学知识、科学系统、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成果运用等方面的了解;三是熟练掌握应用性科技知识运用的能力,及运用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为了推动更多的公众“理解科学”,科普工作应认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创新科普理论、改进科普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进一步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入手开展科普工作;如何进一步引导人们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人们理解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只有改变以往那种自上而下的、俯视的、单向教化的、静态的、传统的科普工作,转为平视的、双向交流的、动态的现代科普活动上来,才能使科普从狭义的概念中走出来,拉近“科学与人们的距离”,实现人们需求的“大科普”。
  
  三、“理解科学”要求媒体担负起新使命
  
  媒体积极参与科学普及,无疑将使科学的智慧与理性的精神广泛传播。可以说,大众传媒传播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事业,而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理解科学”的大量需求又向媒体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
  科学是一种需要文化底蕴和理性精神才能感受到的文化。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及许多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与西方相比中国缺乏这样的土壤。尤其是在一些媒体的传播中,经常出现将科学的功能夸大、将科学家神化、将科学理论泛化等,使人们感到科学更加神秘、更加难以理解。因而,如何根据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和科学发展传播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新闻科普观,乃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媒体是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我国媒体数量众多、分布面广、覆盖率高,与受众接触紧密,是传播科普知识、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理想工具。在科学与大众之间,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传播,以唤起人们对科学更多的兴趣和执著。这就需要媒体搭建起科学家与大众互动交流的大平台。
  目前,我国的科普宣传和创作的队伍仍然较小。虽然,在一些科普活动和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家和院士的身影,如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巡回讲演,潘家铮院士撰写《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两院院士闵桂荣主编《九天揽月——重返月球再探索》,郝柏林、冯端、陆埮誉等院士在《物理改变世界》中讲述物理的魅力等。但科研人员兼职做科普有时不能得到所在单位的理解与支持。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与此同时,人们要求理解科学、体验科学的呼声正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要担当起科学与大众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积极动员全社会的科普力量,更加关注科学发展的各种形态,大力宣传和诠释科学的内涵,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认识科学和运用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余岩
其他文献
定南县对台工作充分借助国务院台办对口支援东风,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推动各领域对台交流合作,谱写了对台工作新篇章.rn领导重视,开创对台工作新局面.近年来,特别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建筑工程检测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为国家和人民
混凝土是把石子、砂子、水、水泥以及少量的掺合料和外加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均匀的调制和搅拌而制成的一种建筑材料。混凝土在土木建设工程中被广泛使用。混凝土有着其它的
2011年,中央财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和三农工作大局,按照三化同步要求,深入开展调研,积极落实政策,大胆改革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加强队伍建设,较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对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一系列基本和重大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
随着我国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类新型建筑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建筑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以往。其中屋面防水技术就是一种“老概念、新技术”
2011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作用,努力推进民生财政建设,支持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rn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rn2011年,中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切实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根据《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办法(试行)》(国家标准委公告2016 年第3 号)相关要求,国家标
期刊
兴国县对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奋发有为,热忱为台胞台属服务,努力创新对台工作方法,取得较好成绩.rn对台宣传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入岛宣传力度,特
期刊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房屋建筑工程也逐渐增加,随着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