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要充分用好统编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可从单元提示、预习、插图和旁批、阅读提示中探寻教学支架,利用好助学系统.教师须树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深入领会统编教材单元体系安排意图,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空间,适时地给予有效的指导,追求真正从“学的活动”中有所收获,以此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机 构】
: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安徽 合肥 2300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充分用好统编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可从单元提示、预习、插图和旁批、阅读提示中探寻教学支架,利用好助学系统.教师须树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深入领会统编教材单元体系安排意图,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空间,适时地给予有效的指导,追求真正从“学的活动”中有所收获,以此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其他文献
高中阶段小说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整体性缺乏”.而开展小说整体性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选文”与“全文”、“单篇”与“单元”、“知识”与“素养”三大整体性关系,将碎片式、单一化的知识放置于整体的框架内,实现小说知识的结构化.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为例,从“人物”“情节”“选文”及“单元”四方面,提出小说整体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中学语文生命美育应当是系统的、分步骤进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克服生命美育随意化的弊病,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通过“感知美好-接受不幸-发现乐趣-由己及人”四个阶段,以高中语文课文为主要素材,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教材,逐步推进,使得生命美育有章可循,以达到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逻辑评价在语文命题中的样态:有的在作文中呈现,如多元思维的融合,辩证思维的深化,类比思维的喻指,如“管鲍与桓公”的选择,“可为与有为”的辩证,“体育强弱”的变化,“写人与做人”的设喻,都展现了逻辑思维的深层渗透;有的在文学类文本中呈现,如“历史与现实”的叙事交织,“故事新编”的理解,“时空线索”的考查,也是逻辑评价的综合渗透;还有在阅读材料与古诗鉴赏中有意与教材内容进行演绎链接,也是逻辑评价的深度延展.可以说,逻辑评价之命制,有意从理性高度、文化高度、认知高度,突出其逻辑的辩证性、多元性、归纳性、演绎性与
《囚绿记》创作于1938年,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肯定有反抗侵略的情感在里面,但是抛开时代背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有新的发现.rn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描写了在北平暂住期间,因为喜爱窗口的常春藤而将它牵拉至室内导致枝条日渐细瘦、娇弱、病损,最终当作者离开北平时将它“开释”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当然有对“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赞美和歉疚,但我以为透过这被囚的“绿友”,更应该看到“我”这个“囚系”者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所带来的结果.
对教材中的文章,为何学生自己阅读时会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语文课堂上学习时却觉得索然无味呢?究其原因,除了语文学习见效慢、提分慢,学生不重视等客观原因外,语文教师恐怕需要好好反思,我们课堂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课堂教学是否有趣,我们是不是把鲜活、优美的内容讲成死知识,讲成碎片化、千篇一律的知识.
在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中,常二爷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生动.他身上体现出了当时中国普通大众的思想和性格,尤其是他善于自我欺骗的软弱特质更是令人痛心疾首.此外,对常二爷的描写还体现出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创作技巧,全方位地突显了常二爷的个性特征,使得整部小说的情节走向更加写实,直击痛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之所以大热,成为网络知名诗句,原因大概是人终究都是“美丽世界的孤儿”,这句诗,对于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受尽孤独折磨的人来说,实在是一剂舒心的良药.rn叶嘉莹教授虽年事已高,但依然不辞劳苦,辗转于世界各地教书、讲学,支持她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她说:“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有人曾经问叶嘉莹,学习古典诗歌
《小石潭记》和《湖心亭看雪》都是文质兼美的山水游记,写景叙事中渗透着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可从三个角度分析两条心迹的异同,即事中识“独”、景中寓“独”、情中悟“独”.
虚构是文学塑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创作的方式,它不等于虚假,而是艺术的真实.“虚构”的教学设计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和质量.文本解读,是日常行为,普通读者的日常阅读总伴随着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又是专业性阅读,语文老师和评论家都把文本当作资源和载体,进行专业性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发现.语文老师、学生,以及评论家,对文本解读的本质差异何在?文本是作家的“孩子”,作家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吗?语文老师、评论家和作家对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偏差,究竟以谁的解读为准绳?单篇文本的解读和单元主题发生冲撞,该如何平衡?同一篇文本,教师解读差异很大,教学目标各有不同,母语教学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