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向小学音乐课堂的民俗民间音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ao_xk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乐清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乐清民歌《对鸟》是乐清民间音乐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挖掘其音乐独特的审美情趣,且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新的教学元素,创设新的形式,让新一代的乐清孩子主动认识乐清民间音乐文化并喜欢它?本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以此课为例子,归纳出以下几点策略,共同商榷。
  一、方言抢答,乡韵浓浓
  民歌艺术精髓在于他的地方性,特别是方言的运用。乐清的孩子用乐清方言唱乐清的歌本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可近年来,很多乐清人为他们的小孩请了外地保姆,使小孩自小接触普通话,摈弃了千百年来以乐清话为内部语言载体的习惯,这是乐清的一大进步。但如山歌《对鸟》中“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这些以乐清话为载体,以口语代代相传于民间的独特而鲜活的文化精品,这些小孩全不知道。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自小接受乐清民间文化熏陶的极好机会,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人在教课时运用方言抢答的形式,一方面让了解方言的学生起传授方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让不了解乐清方言的学生学有所乐。学生虽发音不标准,表达很稚嫩,但就在这种参与中体验到了民歌语言的魅力,并体会到一个地方的民歌必须用当地的方言演唱才更具有韵味。课前,我请学生用课余时间去搜集集市上各种用乐清方言吆喝的叫卖声,上课时请作个汇报。当学生用乐清方言叫卖“卖米、卖年糕、破铜烂铁卖喔”时,教室里响起阵阵笑声,亲切的方言让大家好像置身于充满乡情的乐清集市中。在愉悦的课堂情境下,我们将方言抢答的游戏进行得很顺利,《对鸟》中难懂的方言“介姆、小鸟、胭脂、青又青、铜铃、嘴唇、红夹绿”一下子被学生学会,连评价学生精彩的回答时,我都用乐清方言“真装好”来代替普通话。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着音乐作品所传递的内在文化,课堂里乡韵浓浓。其实,方言叫卖、方言抢答的游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有效途径,但只有这一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课后大量地搜集,不断学习乐清的方言,否则只会造成形式化,走过场,没有实效性。
  二、资料整改,精选精学
  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可以选择课外的音乐作品补充现有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关于《对鸟》,现在我搜集的视听资料大约有十几个版本,其演唱形式也很丰富,我对此做了整理。民间音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但任何事物只有不断改进,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被流传下来。我将搜集到的这些不同版本一一做了调整,从让学生欣赏原汁原味的1949年温邻菊演唱的初始版本开始,一步步引入,让学生兴趣随着民歌演唱形式,风格的不断变化,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不同感受,不断深温,直到与歌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不使学生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我在多媒体中先播放乐清美丽的四季风景图,一些本地学生熟悉的景点,他们看到后甚是兴奋。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词,我又将搜集到的乐清本地不同种类的鸟雀一一播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同时让他们猜一猜这是家乡的什么鸟,它的叫声是怎样的。等他们初步能吟唱这首歌曲时,又来聆听经过艺术家们反复锤炼改变的合唱版本与流行的四重唱版本,这无疑是给学生推出了一场视听盛宴。
  三、乡音新唱,延展升华
  在《对鸟》民间音乐的传授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搜集来的曲子都是学生所喜爱和熟悉的,如《对鸟》原生态的版本在节奏上有装饰音,音调后又有拖腔,而且高亢、嘹亮的抛歌风格的节奏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在前倚、下滑的掌握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同时,高段学生的兴趣稍偏向具有时代感的小组唱版、流行组合版本,如果一味地没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整改《对鸟》,会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倦情绪,无助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试想,家乡民俗民间音乐的传承固然重要,若无法打动学生的心,产生不了迫不及待想学的愿望。这种传承的方法便是无效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个音乐教师提出了乡音新唱的方式,让《对鸟》音乐有创造性地进入本校音乐课堂。
  (一)低段学生建立“童谣 创编”的模式
  《对鸟》音乐本来就来自牧童的山野对歌,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验教师在本校低段的《对鸟》教学中,利用民间童谣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优点,将《对鸟》变为童谣式念白,加上简单的音乐创造,让学生体验到游戏加童谣的学习乐趣。例如,一学生做牧童在山野上打响板为“介姆飞过青又青”,另一学生答“青翠飞过青又青”。或师生创编情境表演,再由某学生扮演各种鸟,从对唱的背景音乐声中轻盈地飞过。没有参与的学生集体做背景音乐,众合“青又青,青又青,打铜铃,打铜铃”,使音乐节奏朗朗上口,学生念起来有滋有味。
  (二)高段学生建立“童谣 欣赏 创编”综合表演模式。
  教材中有很多流行歌曲包涵《对鸟》民歌的音乐素材,音乐教师要先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将原始的《对鸟》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并再度创造的,在了解了部分音乐素材创编的过程后,自己也通过合作、创编、表演,用综合的表演方式,将学生的多种能力发挥出来,对《对鸟》民歌进行不同风格的艺术处理、创编。这样,对《对鸟》民歌的审美价值延伸起到有效的推介作用,将优秀作品推广到各个班级乃至全校。例如,我校六(4)班的《对鸟》新唱组合,加入了R
其他文献
翻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可以看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有效的评价,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弱点,随时了解学生的进步,并根据评价的材料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永远焕发生命的活力。音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让人欢喜让人忧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儿童阅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有阅读习惯的只占总人口的5%,阅读率依然面临持续走低的趋势;另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孩子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孩子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在阅读量上,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则是美国孩子的1/6。  我们也对我校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其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近年来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景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等教学理念在音乐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们尽力把自己所理解的新课程理念渗透进音乐课堂教学中,这是可喜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课堂中的热闹场景大多游离了音乐,有时一个开开心心的游戏音乐只是一种背景,学生的欢愉来自于游戏本身而不是来自于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看孩子们的周记,写的都是些老掉牙的事。不是写去公园玩,就是帮妈妈洗衣服,要不就是让座,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由这些写作的素材可以看出,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太孤单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没有机会体验生活这调味瓶里的酸、甜、苦、辣,也少了许多艰辛劳作所带来的愉悦。科学告诉我们:给孩子都吃层层加工后的“精米、白面”,只能长成营养不良、弱不禁风“豆芽
一、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  二、设计理念: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爱动爱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想想、画画,而追求一种有特色的美术课。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更趋向于理性,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本课就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联想的契机和出发点。通过视觉接触、欣赏感悟、多维想象、创造表现等步骤,巧妙地利用实物的重组、拼凑来进行联想,表现出有趣的造型来,这不仅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也是一个极具开发
从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窥探教育,不难发现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伴随着人文因素的陶冶,循环着爱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语文学科中,通过文本内容传达出的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篇篇富有人文内涵的作品将爱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欢呼雀跃。这就是爱国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写文章、写话,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我手写我心。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有人说作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哪个文学巨匠是从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呢?确实如此,生活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才是他们写作的源泉。  当下,许多学生一提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拿起笔就如挤牙膏般举步维艰。“小学生、中学生大都怕作文,厌作文,恨作文”之类的论调并没有事实依据,而有夸张之嫌。然而,如果要说学生很喜欢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费时多,效益差,学生朗读热情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强,是当前朗读教学的一种通病。根治这一顽症的良药,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朗读训练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主体性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分三
为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为了使每一位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教师要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爱心教育把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尊重和信任,用科学、民主的方法施教,培养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公民。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我总结了几条具体的做法,供同行们评论并予以指正。  一、以智慧和人格的力量赢得学生的尊敬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要精神焕发,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特点是: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体现地方特色、校本特色,课程实施多元整合,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  作为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其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精心选择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精心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教学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