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作中“留白”美学背后的意蕴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lzx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白”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不仅能够衬托和凸显画面主体,拓展畫面想象空间,还能营造含蓄宁静的意境美。本文以中国画创作中“留白”应用的必要性作为分析基础,尝试探讨了“留白”美学背后的意蕴以及中国画创作中“留白”的应用切入点与思路等。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 留白 意蕴
  中国画创作中的“留白”,并非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不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而是老子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黑,守其白”。“留白”带来的意蕴是茫茫雪地中徒留的爪痕,是被艺术化的“空”“虚”“无”,是“白画”,是让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更具有张力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留白”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特殊的哲学思想、审美心理、社会历史,作为中国画营造画面空间的手法之一,“留白”的内涵以及阐述的美学意蕴并不固定,可表示意境,可表示云雾,可表示山水,甚至表示虚无。
  一、中国画创作中“留白”应用的必要性
  1.基于丰富构图效果的需要
  中国画创作中使用的“留白”是画家有意留出的,如夏圭和马远,夏圭的画作多以半边构图为特色,其余的画面大量留白;而马远在创作时,惯性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角为着眼点,徐徐绘制庞大的展示对象,但画面中除一角外,其余同样是大量的空白。二人在创作中对空白巧妙的运用和重视,使中国传统绘画在经营位置、置陈布势方面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这也让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由远观画势、从近观画质的新的观察方式及画作表现技法。“留白”在中国画形式与构图中的应用,不仅能净化画面,扩展画作的意境,还利于凸显主体物象,为画作带来无穷生机。因此,无论是计白当黑,还是知白守黑与以实托虚,中国画中“留白”的运用是利于丰富图示的。
  2.基于画面层次与主体凸显要求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侧重焦点透视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以散点透视法为主,画家为增加画作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就需要巧妙运用留白,留白会明晰地分离画面的层次与空间,让画面纵深性延伸。比如何家英的《落英》,画作中人物形象位于视觉中心,背景色的白色与土地的褐色对比,让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更为清晰。除画面层次性外,“留白”的引入对突出画面主体同样具有辅助性。事实上,无论在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中,主题形象的体现都是画面层次、要素对比的结果。画作中,画家为了凸显某部分,其他部分要舍弃处理或者弱化,“留白”恰恰可完成此项要求,且简单便捷。如唐伯虎的《孟蜀宫妓图》,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唐伯虎将画作的背景部分使用大片空白的方式呈现,如此,赏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观察点集中在人物上,如人物的衣着、表情等。空白的背景看似无用,实际却能对人物起到衬托、突出的作用,空白的虚、无特性不会增加画面的压抑感,无形中自然能突出画面中人物的主体形象,画面不会因为太实太满而影响意境呈现及赏画者的联想。
  二、中国画创作中“留白”美学的体现
  1.删繁就简突出主体,提供审美思维空间
  中国画作中画家为营造画面气氛,突出画作主体,往往会使用“留白”的方式来表现水、气、云等的不可捉摸及流动感,赏画人在观画时,看云不是云,看水不是水,气、雾交缠晕染,尽管什么具象化的东西都没有看到,但是却会因此心生幻想、联想,虽然赏画者所产生的想象并不一定与作画者所期待的一致,但是借助留白诱发出的朦胧性意象,作画人完成了造型的统一和确定,达到了水、气、云等气韵生动,画面上下连贯、灵动、不压抑的最高要求,“留白”对画面流畅度、明暗过渡、画面层次变化的彰显,使观画者一眼看到的是经过高度浓缩概括的画面主体,以及画面中未曾提及的虚幻空间。
  以清代《天地一沙鸥》为例,任立凡在此画作中以沙鸥为画面实处,除几支芦苇外,画面空无一物,大量的留白展示了“虚”与“空”,大片大片的虚空高度概括了《天地一沙鸥》中的海面,虚实相衬,海天一色的缥缈、空旷、浩荡之处又有着无尽的荒凉,虚空与实处的对比增加了《天地一沙鸥》画面的鲜明生动感,正因为留白的存在,《天地一沙鸥》的沙鸥与芦苇才显得旷远、清淡,“留白”作为《天地一沙鸥》的物象底色,概括式地展示出了天地之浩渺,任沙鸥自由飞翔的豪迈之意。
  2.造景抒情衬托意境,丰富画面形式
  倪云林认为中国画中的“留白”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中国画中的“留白”方式形态各异,其凝聚的是画家的个人格局、画作的各种意趣。唐伯虎、苏轼、八大山人、李可染等著名画家,在创作中使用的“留白”方式不同,有的用“留白”表示野鹤闲云之隐逸,有的用“留白”展示冷清孤寂之感,有的用“留白”表达不知归去的茫然无奈。但他们笔下的“留白”最大的共性是,“留白”是构图的形式化处理,他们借虚实结合来丰富构图形式,让作品更为有趣灵动,无论是疏密、深远、繁简还是虚实、高远,他们笔下“留白”的存在,让画面的形式感更强,构图章法更为丰满,画面层次更为多样。
  “留白”在丰富画面形式的同时,也具有造景抒情之意。比如范宽笔下的《溪山行旅图》,画作中一座雄奇巍峨的大山占据大幅画面,让赏画者倏然有身在此山中之感。远望,山中云雾不可捉摸,隐隐地笼罩着山峰,遥远处有深不可测的树木与水面,近观地面处有可循的水流,《溪山行旅图》意境天成,气韵生动,无论远望还是近观,都会让赏画者有身临其境的观感。李苦禅在品评八大山人画作时,提出八大山人构图的巧妙在于“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似有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这句话明确地阐述出了中国画借“留白”而体现出的意境。从“夏半边”和“马一角”的作品中,能明显看到“留白”对画面灵动性的强化。画家在画面中注入的思考与情感,主要通过其谨慎构思、大胆使用笔墨语言来体现,而“留白”正是画家在构图、立意之处心中有情、有乾坤的表现。
  三、中国画创作中“留白”美学的意蕴
  1.彰显画家迁想妙得,黑白相称丰富画作形式美   中国画作中的“留白”表现方式并不仙童,其遵循的是黑白相应、虚实相间的原则,主客相融、虚实相生的规律,画家在画作过程中灵活地处理实境与空白的关系,实际也是在处理虚实、黑白、聚散的关系。“留白”对画面整体效果及意境的表现作用极为突出。作为中国画作审美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辅助方式,中国画作中的“留白”比例关系是否处理得当会直接影响到情感、意蕴、美学效果的表达和呈现。比如在山水画中云、路、水、气要融会贯通、相互连贯,就必须灵活应用黑白关系让画面浑然一体。
  很多名家作品都是白与黑完美统一的结果,画家通过巧妙使用“留白”的方式让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体现。在中国画中,“留白”不仅用于表现视觉空间的拓展效果,如在山水画中用“留白”表示云起于雨后的空渺感,在“留白”的衬托下,山川的俊秀、雄厚、奇峭跃然纸上,白云的缥缈和流动又增加了画面的飘逸感,白与黑交错自然而然地展示出了山水的平淡、开阔、简洁,在拓展画作世界空间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山川与白色云气相衬的朦胧美,以及云山恋所带来的烟岚缭绕的舒展的动态美。
  2.黑白比例灵活配搭,虚实结合展示画面气韵
  中国画中的“留白”是画家与赏画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画作中的自我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留白”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在于可在自我与自然间取得平衡,能营造出物我两忘的境界等。比如《潇湘奇观图》中米友仁以明显的山峦叠嶂作为大面积云雾的实体衬托对象,山间树峰相连,山上云雾弥漫、缥缈迷蒙,而《潇湘图卷》中董源同样使用大面积的空白来展示水域之上的苍茫感,远处的长山、远树、茂林、复岭均被隐藏在云烟中,水天一色,天与山相融,在清澈灵秀、悠远空旷的画面韵味影响下,画家与赏画人的情感与思想自然而然融入画作中。华琳指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在创作中使用“留白”的画家,会极为重视黑白比例的配搭,山水画重视虚实关系,白少黑多,花鸟画黑少白多,更重视构图的疏密性。
  在灵活应用黑白比例对比后,画家在创作中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所强调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此审美境界所延伸出的和谐平淡、淡雅宁静、悠然自乐的气韵美,以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空白作为载体,在画家的创作中借助画面的时与联想的虚相衬,从虚无处彰显气韵。以《浅塘渡牛图》为例,李可染使用大量的“留白”来展示晴空一碧、水波荡漾的画面意境,但此意境并非是写实的而是需要借助赏花人的联想来形成的。浅塘、渡牛、“留白”,画面的含蓄、内在气韵跃然纸上。
  四、结语
  中国画创作中的“留白”并不是完全的虚无,而是通过与画作中实物的对比所形成的虚空间。“虚而入万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借助虚与实的对比,完成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现实的延伸,塑造出了静谧、空灵、生动的境界,达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高审美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书画论中多次强调“留白”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留白”的创作方式只能继承而不能创新。
  参考文献:
  [1]乔麒麟.论中国画创作中留白的运用[J].牡丹,2019(33).
  [2] 屈劼.虚实结合——论中国画的留白艺术[J].艺术品鉴,2019(8).
  [3] 金樂乐. 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创作中“留白”的体验与思考[D].济南大学,2018.
  [4] 刘颖.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画留白的审美研究[D].湘潭大学,2018.
  [5] 张玥忞.“留白”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8.
  作 者: 黄霖清,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azar,1914—1984)擅长通过编织梦境超越现实,他的短篇小说《另一片天空》中的主人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从“二战”时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穿越至普法战争前夕的巴黎拱廊街,开展自由的游历。只是好景不长,拱廊街幻境沦陷于战争的恐慌、启蒙的悖反和人性的覆灭,这场超越时空的救赎沦为满地疮痍的现实废墟。巴黎拱廊街的奇特魅力也吸引了本雅明的目光,他注
为确保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我院针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主机系统设计方案.文章就此方案的关键技术问题阐述了双机容错技术,对ROSE HA容错软件的机制进行了说明;分析了RAID技术的实现方法及磁盘阵列的应用;说明了VERITAS Backup EXEC软件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对ORACLE数据库的在线备份方法及备份策略;说明了中心服务器双机热备的实现方法及相关硬件的配置.
摘 要:话剧《白鹿原》(北京人艺版)用三小时在舞台上凝缩了原著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本文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中“突转”“发现”和“苦难”三种类型的情节设置分析话剧《白鹿原》的叙事文本,一方面探析编剧在改编过程中所做的改动对于舞台故事成功呈现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能看到時空转变下经典理论不变的适用性。  关键词:《白鹿原》 突转 发现 苦难  北京人艺版的话剧《白鹿原》于2006年搬上舞台,改编自陈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苏曼殊的小诗真挚惆怅而又清丽婉转,其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和对唐音的不自觉继承使他的诗较之唐诗也丝毫不逊,其用字真诚、情致委婉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以继之的浪漫传统。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性一度兴盛、消隐又复兴,清末自苏曼殊后这一传统因时代因素更是近乎处于断层的状态。在考虑苏曼殊诗歌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加强和推深古文教育对于将这份遗产继承与发扬下去的重要性。  关键词:苏曼殊小诗 中国传统诗歌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