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现状及改进建议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學中,大多数教师能依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但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细化要素、精选范本、精准对标等改进建议,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目标落实
  统编教材已经使用了四年,大多数老师度过了最初的迷茫期,能够抓住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和“交流平台”等关键信息把握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当“教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对“怎么教”的思考和研究便成为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分析现有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语文要素落实之问题探析
  1.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曾听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的《白鹅》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现场演示等方法充分理解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特点。声情并茂的朗读、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自然流畅的师生互动,博得了满堂喝彩。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涉及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这一问题在评课时却没有人提及。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反映出一部分教师(包括优秀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时仍囿于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忽视了对语文要素的关注和落实。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老师凭借优秀素质所演绎的精彩课堂,往往掩盖了人们对老课文新价值的追问。
  2.有活动,无教学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漏》时,教师关注了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课文”,却只把“复述课文”作为教学活动之一,而不是主要的学习目标。如“这么精彩的故事也非常适合分享给别人。请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小组合作复述故事”“全班合作分部分复述故事”“全班开火车复述故事”等。学生参与了复述课文的活动,却没有真正获得关于复述的知识,实现能力的增长。这种现象也很普遍。
  3.有落实,不到位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浅尝辄止,有教无学,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没有充分展开,满足于“教过”,却没有教透,学生一知半解。二是目标涣散、节外生枝,教学过程中无端生出许多与核心目标(即语文要素落实)无关的环节,教学内容不聚焦,教学时间不充分,要素教学被稀释了,学生所得有限。三是忽略同类要素之间、课后练习之间的关联性,把每个要素都作为一个孤立的目标来落实,在学生已知、已会领域浪费时间和精力,未能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2021年春季,笔者就阅读教学语文要素的落实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一线教师根据描述对号入座,诊断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结果显示,“穿新鞋,走老路”和“未有效落实要素”的教师分别占14%和11%;大多数教师的问题集中在“有活动,无教学”和“有落实,不到位”,分别占35%和39%,其他情况占1%。可见,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是使用统编教材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二、语文要素落实之改进建议
  统编教材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并采用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落实到各册、各单元的语文要素中,为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目标只是一个方向,如何抵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一个谜。语文要素落实之难,难在有方向、缺方法,有目标、少路径,再加上一些错误的教学思维定式,如事无巨细的“逐段讲解”、缺乏指导的“以读代讲”、面面俱到的“品词析句”等,导致教学过程固化、虚化、泛化,语文要素成为“飘在空中的楼阁”。如何改进这种状况呢?笔者以《肥皂泡》一课的教学为例,提出三点建议。
  1.细化要素
  《肥皂泡》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显然是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而设计的。
  关于这道题的落实,有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个层次,教师让学生汇报不懂的句子,然后讨论句子的意思。这是从练习题的字面意义来解读教材信息,教学流于表层理解。
  第二个层次,教师自觉地将这道题的落实与单元语文要素相结合,不仅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关注理解句子的方法,如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请教他人等。这比第一个层次的教学进了一步,但还不够。
  本单元“交流平台”提示,“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并列举了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查资料、向别人请教这四种方法,可见这些方法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这些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如果学生学完本单元,还只是停留于这四种方法是不够的,他们只是迁移运用了旧知识而已,并没有获得新的知识,实现能力的增长。事实上,理解难懂的句子与理解难懂的词语不一样的方法,才是本单元要学习的重点。这就进入了第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三个层次,瞄准知识与能力的新的增长点,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语文要素进一步分解细化,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充分而有效的教学。其思考模型如下:
  哪些是难懂的句子?有没有规律?能不能通过教一个使学生学会一类?
  这些句子为什么难懂?理解的障碍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理解?
  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哪些可以运用?
  通过教哪些句子来实现这一目标?
  上述思考模型可作为备课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要素的教学中。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教师可作进一步细化:
  哪些是生动的语言?有没有规律?能不能通过教一个使学生学会一类?
  这些语言为什么让人觉得生动?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体会?
  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哪些可以运用?
  通过教哪些语言来实现这一目标?
  当教师把上述问题想清楚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就有了具体的教学内容,避免了温儒敏教授所说的“从概念到概念”。如果说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教学的筋骨,那么具体的教学内容则是教学的血肉。
  2.精选范本
  所谓范本,指的是落实语文要素、实现教学目标时需要使用的作为范例的教学载体,大至整个篇章、若干段落,小至标点符号、词语、句子。教师要打破逐段教学的思维定式,树立范本意识,让教材“为我所用”,服务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与实现目标关系不大,学生自己能够大致读懂的语段,教师则可以略过不教。如《肥皂泡》的第一、二自然段。
  在统编教材中,有些范本是教材直接提示的,如《肥皂泡》课后练习第1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教学范本自然锁定第三自然段。有些范本是需要教师挖掘和发现的,如《肥皂泡》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究竟哪些句子是不容易读懂的,教材只提示了一处,其余范本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己去挖掘和发现。
  笔者阅读了200多份《肥皂泡》的教学设计,_现场听了9节《肥皂泡》的公开课,发现许多老师对“哪些是难懂的句子”心中无数,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定教为由,学生说到哪句,就教哪句。这种缺乏范本意识的教学,不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读写规律,建构认知模型,也不利于迁移运用,形成读写能力。
  本课教学中,笔者精选了两个范本内容。
  (1)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这也是课后练习第2题列出的难懂的句子。为什么难懂呢?因为句子里有一些陌生的词语,如“浮光”“轻清透明”,这些词语影响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怎样理解这样的句子呢?既然是陌生词语影响了对句子的理解,那么只要把这些陌生的词语弄明白,整个句子就容易读懂了。因此,可以通过“读懂陌生词语,扫清拦路虎”的方法,把“理解难懂的句子”转化为“理解难懂的词语”。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此处正好可以学以致用。
  《肥皂泡》这篇文章里有不少作者创造的词语,如轻清脆丽、轻清透明、玲珑娇软等,还有一些是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接触的词语,如“浮光、颤巍巍、四散纷飞、光影零乱”等,这些都构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陌生词语构成的难懂句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自然段对肥皂泡的描写中。教学时,教师可以教一句带一类,举一反三。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了解“读懂陌生词语,扫清拦路虎”的方法;再让学生迁移运用,同桌合作任选一个难懂的句子尝试理解,然后上台汇报:读这个句子时遇到的“拦路虎”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现在知道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了吗?台下同学或追问,或补充,或质疑,在实践运用、互动交流中加深理解,巩固内化,习得方法。
  (2)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这是一个长句子,句子一长,信息量就大,学生也就不容易把握了。碰到长句子怎么办呢?可以通过分解的方法,把长句子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短句子,进而思考:自己读懂了哪些短句?读哪些有困难?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这样逐步分解,化繁为简,把对长句子的理解转化成容易把握的短句子。理解短句的方法,既可以是之前学过的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和查阅资料等,也可以是本课所学的“读懂陌生词语,扫清拦路虎”的方法。
  在《肥皂泡》的教学中,语文要素“運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被细化为用“读懂陌生词语,扫清拦路虎”的方法读懂由陌生词语构成的难懂句;用“分解法”读懂由复杂信息构成的长句子。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笔者选取了两个句子作为范本,这两个句子具有三年级学生普遍感到难懂的句子的典型特征,可以利用它们教给学生两种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学生未来的阅读理解。
  精选教学范本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示范性,能作为落实语文要素、实现教学目标的典型性范例;二是规律性,能从中发现读写规律,获得可迁移的知识方法;三是发展性,即所提炼的知识方法,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相对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有新的增长点,且符合该学段的目标要求,在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范围内。
  3.精准对标
  在细化要素、精选范本的基础上,语文要素的落实还有赖于教学活动的聚焦和铺排。
  教学活动的聚焦,指的是教学问题、教学活动紧扣目标的达成和要素的落实,不节外生枝。如《肥皂泡》一课的教学,有的老师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迁移运用“(先)……然后……再……”写做一件事的过程;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然后学以致用,用积累的新鲜词语练习说话;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模仿句式,用“那么……那么……那么……那么……”说话。上述教学活动,在评课时常常得到听课老师的夸奖,认为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言语实践活动。殊不知,这些教学活动,却忽视了对单元语文要素及课后练习提示的教学目标的回应,挤占了课堂教学时间,导致了教学目标的涣散与偏移。
  活动的铺排,指的是为实现目标而开展系列教学活动,是对学生探究知识、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的安排。例如,笔者在教学《肥皂泡》时安排了下面三个活动。
  活动一:游戏体验
  3分钟现场吹肥皂泡。旨在激发兴趣,唤醒体验,为加深理解和感受奠定基础。
  活动二:方法探究
  交流:你玩肥皂泡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与课文对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在不一样的地方多停留一下,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写?画出你觉得不太好懂的句子。   指名交流。
  预设一:由陌生词语构成的难懂的句子
  例: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为什么这个句子不好懂?遇到的拦路虎是什么?(浮光、轻清透明)
  运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浮光’“‘轻清透明”,如拆词查字典、借助插图、请教他人、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
  小结:句子都是由词语组成的,只要把词语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容易读懂了。
  迁移运用:同桌合作,任选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个难懂的句子,运用“读懂陌生词语,扫清拦路虎”的方法尝试读懂。
  汇报交流,并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和感受。
  预设二:由复杂信息构成的长句子
  例: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第一步:扫清拦路虎
  尝试运用刚才所学“读懂陌生词语,扫清拦路虎”的方法,初步疏通句意。
  第二步:长句分解
  为什么扫清了拦路虎,这个句子还是不好懂?
  (句子长,信息多,理不清头绪,不知道到底讲什么)
  这么长的句子,都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分别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把长句子分解成如下短句: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这三个句子,哪个自己可以读懂?哪个不大好懂?
  预设一: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
  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肥皂泡与梦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美丽,自由,易逝,多……)
  这么多相似的地方,作者最想突出哪一点?
  (从“美丽的梦”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肥皂泡比作梦,是为了强调它梦幻般的美丽)
  预设二: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这个句子哪里不理解?(圆满)
  联系上下文,看一看肥皂泡轻轻地飞起,飞到哪里了?
  肥皂泡真的可以上天过海吗?真正想上天过海的人是谁?
  (童年的冰心把夢想寄托在肥皂泡上,让肥皂泡代替她去到任何她想去的地方,那种感觉是多么圆满啊!“圆满”一词不仅写出了肥皂泡外形的圆润,也表达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感受)
  你们也可以展开想象,让肥皂泡代替你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想想看,肥皂泡还可能去了哪里?去做什么?
  (想象肥皂泡美丽的去处,落实课后练习第3题的要求)
  活动三:朗读体会
  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和感受,体会想象的奇丽和语言的优美。
  上述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聚焦,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得以充分展开,使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获得可迁移的方法,形成带得走的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力求“教透”,使学生“学会”,这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学价值的追求。
  须要注意的是,由于古诗文具有特殊性,统编教材不刻意追求古诗文教学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匹配。教师教学时应适度而为,有些古诗文教学能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就尽量落实;有些古诗文与单元语文要素不相匹配的,就不要生拉硬拽,强行用语文要素去套古诗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内涵是丰富的,本文只是聚焦核心目标(语文要素)的落实展开讨论,并不意味着“唯要素论”的教学观,识字写字、人文熏陶、习惯培养等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作为普通目标单独完成,或作为伴生价值渗透于教学过程。
其他文献
慕课系统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进步,慕课平台因为课程资源丰富、涵盖领域齐全、持续更新完善的特点,为医学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以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例,提出了慕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联盟共享新模式、创业项目委托继续孵化新思路、PU口袋抵消挂科新方法,并对可行性、预期效果进行了分析。
【摘要】古诗是中国文化之精髓,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关学价值。由于古诗与现代语境的差距较大,基于语境还原的理念,本文从还原认知了解、还原情感认同、还原场景意境、还原审美意识四个方面重构小学古诗教学,实现古诗与学生的语境对接,深化古诗的情感价值与美育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语境还原  统编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文本类别丰富,囊括了家国情怀、季节时令、亲情
编者按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文教学分别提出了要求,统编教材也呈现出古诗文数量大幅增加,涵盖主题、内容更加丰富等特点,这就更要求教师审慎思考,总结策略,进行合理化教学,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进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念注入学生心间,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本期,杭州师范大学王光龙和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中心学校廖雅欣在总结课程
【摘要】本文探讨了统编教材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出晓文而见义,读出意蕴;统整与批判,读出文化;在活动中记诵,读出情趣,以帮助学生有层次地读出“三味”,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策略,三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统编教材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小学12册教材共选古诗文124篇,约占课文总数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供应链的竞争慢慢的成为国际竞争最重要的竞争方式.云上营家平台秉持着“成为国际一流的供应链生态运营商”的使命愿景,提前布局跨国供应链
期刊
云南省高校高性能阻容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和云南省新材料科技战略发展需求,瞄准材料科学发展动态和国际前沿,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矿产和材料资源,发展阻容感材
期刊
小学阶段是读诗研诗、阅读欣赏、激发兴趣的重要阶段.针对目前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诗词学习“少、浅、远”的现状,反观教师诗词教学中“薄、高、偏”的问题,本文认为应
【摘要】阅读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本文从儿童读写能力的萌发入手,回顾了汉语儿童阅读能力测评的范式、儿童阅读发展的认知神经标记和影响因素,总结和展望了当前有关汉语儿童阅读发展的研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了解儿童阅读发展的过程、影响因素、认知神经标记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阅读能力获得的过程及其机制,而且有助于优化语文和阅读教学,有助于对阅读困难等障碍进行早期鉴别和干预等。  【关键词】汉语儿童
革命题材类课文在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沦为政治说教,课文教学要改变学生与课文的联结方
1 团队带头人王炜rn王炜,男,1979年11月6日生,教授,博士,中组部、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云南省高校智能软件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名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