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的挑战和机遇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企业一定要从产品导向慢慢转向品牌导向,从价格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简单的销售导向转向顾问导向,从单点运作导向转向整合运作导向。
  
  当前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
  
  一、食品企业面临的挑战
  1.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挑战
  一是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感受到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就是不管什么样的创新,都会有很多模仿者,而且模仿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二是厂商博弈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厂家和商家的关系不断深化,取得的效能非常低。传统的竞争方式导致渠道的价格和终端的门槛越来越高。三是市场机制很薄弱,很多市场起来得快,死得更快,能连续火上三年的品牌和产品已经不多了。再加上营销的门槛越来越高,对营销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很多企业的营销运作和执行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营销骨干大多是“80后”,吃不了苦,也缺乏韧性。
  2.消费主体的变化
  很多人惊呼国际休闲食品和饮料行业简直就是一个时装业,因为休闲食品和饮料的消费主体都是“80后”、“90后”,他们年轻、时尚,不讲经典也不讲历史,凭的是感觉。所以现在整个酒水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掘新的年轻人去消费你的产品。
  3.营销手段单一,市场维护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营销手段单一,资源消耗过大。资源的消耗使很多企业很难受,以前投钱摘一个新产品五六十万就能启动,现在没有五六百万根本启动不了区域市场,更别说全国性市场了。另外,市场的维护难度提高了,大家都想做终端,经销商的选择越来越多,因为选择太多,除非是很强大的品牌,有足够的消费者控制力,否则难以控制渠道。
  
  二、机会点在哪里?
  1.消费理念的变化
  一方面,经营成本在提高,行业管制在加强,导致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消费者发生很大变化,吃出健康、穿出品位成为大部分人的消费习惯和诉求,所以现在的创新更多强调精神层面的创新,消费者体验的创新。
  价值的趋向更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尤其是消费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80后”、“90后”现在成为新的消费主体,尤其在饮料和食品领域里他们更是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跟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有本质的差别,新一代的消费者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筛选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2.城乡一体化趋势
  需求环境在变化。城市里流行的东西跟农村差距越来越小,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因为终端渠道现在都是一体化覆盖,两元结构现在被打破,市场变成一元结构。
  3.行业规则的变化
  行业规则在变化。想做好一个产品,那么品牌、产品、渠道推广投入一个都不能少,总体门槛在提高。所以仅仅有一个VI或者仅仅做一个投放,找一个形象代言人忽悠一下,这种时代已经结束,必须有全案策划,只有系统的组织保障和队伍的执行力,才可能有所作为。
  现在已经到了终端演示时代,终端的体验性、演示性、展示性、情境化成为发展的趋势。企业卖的是一种感觉,尤其是“80后”、
  “90后”,他们的感觉就是活在当下,活出感觉,所以要传递这种感觉给他们。
  
  三、行业机会给经销商带来冲击
  1.对经销商的职能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市场越来越理性,门槛越来越高,行业越来越整合,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使经销商的市场空间和利润被压缩。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发现做名牌产品痛并快乐着,比如:青岛啤酒的经销商曾说,卖啤酒就是搬运工,挣的是搬运工的钱,干的是搬运工的活,还要赊账,没钱挣,但是不做青啤,没生意你更惨。很多老板说“我做青啤能够把网络铺开,把队伍养住,然后我再做两个二线产品挣钱”,所以做名牌产品对经销商的职能要求越来越高。
  2.经销商两级分化
  这几年大的经销商越来越大,小的经销商举步维艰。现在出现了几亿、几十亿的大经销商,跨区域覆盖市场,纯粹就是一个企业,有信息化管理,有人力资源,有后勤服务,有培训指导,有专门的KA部、餐饮部、团购部,甚至有一个老板到什么程度,所有的业务员、所有的车,全部是GPS定位,天天看屏幕,每个车在什么地方,每个业务在哪条线全明白,而且都是电脑下单,电话下单,刷卡订货,这种运作越来越厉害。
  同时,也有一大批经销商有很大的困惑,尤其是那些不上不下的,一千万左右的,往前跨一步举步艰难,捉襟见肘,不光是资金问题,管理、人员、上游产品资源都是制约要素。而现实的形势对经销商的能力要求,比如掌控终端、市场推广、业务能力、后勤支持这一系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这类经销商处境很尴尬。
  
  四、企业知道经销商需要什么吗?
  经销商的需要有三点:第一,短期能挣钱;第二,长期能发展;第三,合作要愉快。
  大部分经销商在这方面做得不到位,理念很陈旧,模式比较单一,还是坐地批发,靠拼差价挣钱,错误论价而且多品牌操纵。很多经销商的仓库跟超市一样,N个品牌,而且没有一个品牌卖干净的。另外,很多经销商有一个特点,以我为主,等靠要思想很严重,缺乏那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想,对网络的要求,对区域市场的操作,对队伍的建设不重视,总希望挣快钱,挣省心钱,什么都想靠厂家做,但是短期有钱挣,哪天厂家一撤,你就死定了,你永远没有话语权。
  经销商在厂家能够有发言权谈判的手法是什么?钱已经不是竞争力了。能谈判的筹码是有多少网络,能覆盖多少区域,经销商一定要理清这个思路。
  
  市场突破的思路
  
  一、转变思维方式
  首先要改变几种思维方式,现在的企业一定要从产品导向慢慢转向品牌导向,要有一个很好的品牌;从价格导向要转向价值导向,不是你贵不贵,而是你值不值,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从简单的销售导向要转向顾问导向;从单点运作导向要转向整合运作导向。
  
  二、营销创新的三个方向
  1.倍增顾客价值
  商业社会惟一的原则就是价值,不是贵不贵,而是值不值,给消费者一个使用产品的理由。
  2.深化厂商关系
  大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仍然是渠道为王,终端决胜,这样的以地面战为主体的营销模式,大规模的广告运作和概念炒作,使得投入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事实上,要在局部市场,通过地面运作,以区域为核心做整合营销突破,以比较低的成本启动市场。
  3.领先半步
  对于模仿已经无法避免,那我们就尽量做到比别人快一点想问题,我突破比你快,我追跑比你快,我产品转化的结构比你快,我淡季比你生意好。跨越一步太快,领先半步正合适。要看明白趋势,不管是在产品的口感上、价位上还是在渠道的销售方式上,过宽和过快的区域关系很容易失调,因此要掌握好尺度。
  
  三、市场突破的五个要点和举措
  1.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产品升级
  提升产品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和产品升级的方向是关注“80后”、“90后”消费者。一个不能跟年轻人接轨的饮料,一个不能跟年轻人接轨的休闲食品只能等着被淘汰。所以一定要记住,去跟年轻人接轨,品牌年轻化、时尚化是必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中国,首先搞定的就是年轻人,年轻人喝可乐,全家人也跟着喝可乐。
  2.细分市场
  要铸造区域优势,精准市场运作,不要去搞大而全,不要指望一个品种能卖很大的量,不要指望一个口感的产品能卖到大江南北。现在消费者口感需要细分,第二区域差距越来越大,年轻差异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只有精准运作,才可能撬动一个市场,一个一个小市场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大市场。
  3.渠道为王
  中国市场很大程度上或者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渠道仍然不可或缺,不管是家电行业还是建材行业,不管是快销品行业还是日用品行业都一样。当然也不能说只做好渠道或者终端就能成功,这是必要条件。很多人总认为王老吉是产品概念很好,广告打得很好,其实是不对的,王老吉做得更好的是它的终端和渠道,比如铺货率、终端表现等,很多大小的餐饮店都有陈列,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都有很好的表现。
  4.降低营销重心,锁定小商圈
  在CCTV打个广告,请个形象代言人,这种传播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在小的渠道上去做,一个城区,一个街区,一个校区,这样的商圈都是可以搅动的。但是搅动很大一个范围的地理传播是没可能的。很多厂家犯一个错误,就知道买店,就知道打广告,其实做的是无用功,还浪费了大部分营销费用。
  5.优化管理体系,打造强势队伍
  第一,实现公司化运作。从一千万做到一个亿、两个亿、三个亿的食品饮料经销商,必须实现组织化运作,没有组织化的运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强化终端,深入终端。
  第三,资源优势。整合厂家资源,整合产品资源。一个经销商的发展,一定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一个品牌的崛起而崛起,随着一个产品的活力而活力,基本没有哪个经销商是做杂牌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跟强势的企业去合作,整合他们的资源。
  第四,发掘职能。中国的管理职能,KA的专业对接职能,虚拟式的推动服务职能,这些做起来才能实现很好的转型。
其他文献
一个从部队转业至茶叶公司的普通员工,三十年只做一件事,直至成为中国茶业界的风云人物——王贵卿不仅仅是“救火队员”,更是个翻盘高手。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这家脱胎于国有企业的茶叶生产企业,如今已经是中国茶行业的领军企业。但是倒退到10年前,在王贵卿接手厦茶公司时,造反,罢工、闹事、故意把机器弄坏……厂里一片乱象,公司濒临倒闭。  工潮翻盘  外贸体制放开之后,躺着挣钱的国企舒坦日子结束了,大部
期刊
中国水产的营销困境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社会史》一书中开篇即道:“人民之生业,必始自渔猎,进于畜牧,乃渐及于农耕”。但吊诡的是,作为人类从事历史最悠久的水产领域,其品牌营销进化速度却是最慢的。  都市卖场琳琅满目的现代工业食品中,我们难觅水产食品的身影,我们甚至难以叫出一个水产品牌的名字。中国这个内陆水系发达的国家,进入新世纪后,那么悠久而深厚产业经验,似乎反倒成了产业营销水平提升的阻碍。  当然
期刊
创新  回顾历史,日本的经济能在二战的废墟中重新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仅仅包含了从无到有的创造,也包括那些修修补补的拾漏补遗。  前者构建的是一个新品类,甚至创建了一个新行业,而后者则是形成了企业适应市场获得利润的手段和方法。  众所周知,方便面这个产品是日本人于1958年发明的,其创始人为安腾百福。  二战后日本经济起初陷入萧条状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吃上一碗面那是
期刊
食品在“抗日潮”中,不仅要避免“躺着中抢”,还要借力而为。  自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民间反日情绪的延烧,对日系产品销售产生冲击是必然的,而与日本相关的食品也难以幸免。  中国有不少食品与日本有关联度很大,比如茶。特别是我们今年打算全力推广的抹茶,也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抹茶是一个源于中国却光大在日本的产品。在日本,抹茶是非常成熟的产品,而且销量非常大,不仅仅用于食品原料,还用于日常的茶饮
期刊
中档白酒如何操作好让人“又爱又恨”的餐饮渠道?  对于酒水行业来说,餐饮渠道可谓是“又爱又恨”——做吧,不一定能起多大的销量;但不做,又说不过去。  因为餐饮终端虽然受自带酒水影响销量小,且入场收费较高,貌似投入产出比低,但是餐饮终端始终是任何一个市场酒水消费最为集中的一块平台,是区域市场酒水消费的窗口和风向标,对品牌在区域市场的落地生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档白酒在餐饮终端的自带酒水量要远低
期刊
与历史不同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从八年抗战再到改革开放,抵制日货的情形不时上演。  如今,无处不在的日本管理与技术所支撑的具有品质背书的日本产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国合资、全球产业链条细致的分工整合,已经很难让人清晰地看出一个产品到底是纯粹的日货还是其它什么货。  如果我们仅从某一品牌来自何国来判断某一商品属于哪个国家,显然有失公允,并且,也会在轻率的愤怒中自伤到相关的产业链条、自
期刊
为什么学习别人的经验,推广成功经验,模仿者成功的机会很小?因为成功不可复制。    前几年提倡学“邯钢经验”,于是到邯钢“政治旅游”者如潮,但最终都成为“邯郸学步”。其实,“邯钢经验”的核心原理很简单,不就是成本倒推吗?  海尔吃“休克鱼”很成功,但学海尔者成功不多。其实,海尔已经毫不吝啬地将它的经验完全公之于众,怎么就学不来呢?  格兰仕善打价格战,并且在价格战中还赚了钱,坐上了世界第一把交椅。
期刊
新营销环境下,企业再次面临两种选择:继续按照传统思维运作,企业有被重新“归零”的危险;进行适应性创新,企业才能长存。    张艺谋拍摄的电影《活着》参加柏林电影节的时候,《活着》的原作者对英文译名提出质疑。“活着”是一种生存状态,既无法用“生存”准确表述,也无法用“生活”表达。  处于“活着”状态的企业,面临着同样的语境表述困难。好在英特尔“发明”了一个新词汇“长存”(thrive),它比“生存”
期刊
走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期,食品产业历经波折和阵痛,但未来依然欣欣向荣,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在经济环境动荡的当下,许多食品企业为未来的出路而迷茫,或为增长乏力而苦恼,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  中国食品产业的下一个增长引擎是什么?  食品企业如何把握新一轮的机遇?  如何在新营销环境中迈出转型的重要一步?  这些困惑与难题,亟待一一破解……  2010年10月7日,由《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华夏酒报》
期刊
表面上相处无事,私底下却互相较劲  商战,从来都不温柔。  在这个圈子里,只有一条定律,那就是强者为尊。打败竞争对手,无论用什么手段(当然要在法律范围之内),只要结果是你赢了,那么你就是正确的。  2011年,泸州老窖与郎酒的销售额同时突破100亿,开创了白酒行业历史新格局,也为泸州添了不少光彩。但风光背后,似乎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事情:  二者同为泸州市辖区产业,同为五届评酒会中评出的中国名酒,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