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尼人民为了亲睹艺术家的风采,争先恐后赶往广场,为维持秩序,警察不得不朝天鸣枪。那时候,他正吹起《小放牛》。广场人山人海涌动,他继续着,渐渐地,刚才还一片混乱的场面安静下来。第二天,当地报纸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中国笛王”陆春龄,于2018年5月22日上午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7岁。消息传来,国内民乐界一片痛挽。那位笑呵呵一直念叨着要登台演出,一直希望中国民乐大放异彩的老先生,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小男孩拜老皮匠为师
1911年9月,陆春龄生于上海。在当时还叫霞飞路的淮海路南边,在当时还叫环龙路的南昌路北边,有一个钱家塘。几年后,钱家塘还是破旧的陋巷模样,但在那里,一个小男孩却对丝竹入了迷。他不过7岁,拜的帅傅也不是什么行内方家,是个皮匠。老皮匠还有陆家几位叔伯一起抱了个团,吹拉弹唱鼓捣出一支小乐队来。老皮匠和小乐队给小男孩的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只等钻出个春天来。
1930年,小男孩入小学读书,改了学名“春龄”。与此同时,勤学苦练的他也加入叔伯们一起,在天地间表演了。1934年,只有13岁的陆春龄获得到广播电台演奏的机会,他的笛声随着电波传遍上海。1937年,他参加了紫韵国乐社。1940年,他又参与发起了中国国乐社。
再往后,陆春龄在江南造船厂当车工,在出租汽车公司当过司机,但笛子从未离身。除了借笛子排遣胸中积郁,乐观的他还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经他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他创作的《今昔》《喜报》等乐曲也都是笛子演奏的保留曲目。
凭着一支竹笛走遍世界
1952年,苏联芭蕾舞团访华,提出要听一下中国民乐。上海市文化局从民间艺术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陆春龄、拉二胡的许光毅、弹琵琶的凌律等人。这成了日后上海民族乐团的锥形。1954年起,墙春龄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职任教。
陆春龄家的墙上,挂着一张他与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他曾8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陆春龄曾无数次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演出,矿场去得尤其多。怀揣如斯火热的心,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陆春龄去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地慰问演出。去安源煤矿时,陆春龄已年届六旬了。演出原来只安排在萍乡市的大剧场,但是,他偏偏要先下矿井,谁劝都没有用。他说:“我们来是为一线矿工演出的,不是做做样子的。矿工们日日夜夜开采煤矿,为大家送来光明。我们有危险,他们就没有危险?”他匍匐进入井道,每到一个作业点,就掏出笛子,为矿工吹奏。一次转了六个巷道回到矿上后,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不适没下井,陆春龄又拎起笛箱,找到老矿工,为他一个人吹了七八首曲子。
凭着一支竹笛,陆春龄曾去过70多个国家演出,笛音传遍世界,被誉为“中国笛王”。出访期间,他学习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将它们改编成笛曲,融汇出新的风格。1955年夏天,陆春龄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广场,有十万观众前来观看演出。印尼人民为了亲睹艺术家的风采,争先恐后赶往广场,为维持秩序,警察不得不朝天鸣枪。那时候,他正吹起《小放牛》。广场人山人海涌动,他继续着,渐渐地,刚才还一片混乱的场面安静下来。第二天,当地报纸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只愿做人民的艺术家
1976年,陆春龄被正式聘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授。从此,演出、教学,他的名字与“中国笛王”的美誉,叠印在一起。有人对陆春龄说:“您是中国笛子艺术的泰斗。”他连忙摆手道:“不敢,不敢。”接着,他又坦诚地说:“若要给我冠一个名称,我喜欢‘人民,这两个字,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吧。”出生于弄堂,走得再远、名声再大、光环再盛,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从年轻时一直到登期颐之年,小茶楼里的义演、农村、矿区、城市敬老院里都飘出过他的笛声。
2009年,陆春龄被授予“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在全国六位获奖者中,他是唯一的民乐艺术家。“还能为民族音乐做出我自己微薄的贡献,我觉得很开心。”陆春龄说,能吹、能讲很开心,最欣慰的是还能教学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老当益壮、甘为人梯。生命不息、笛艺不止。”
2010年,他又获得“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与之前所有的荣誉降临时一样,陆春龄说:“称我大帅也好,教授也好,我都不在乎。我就想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后人,把自己所懂的东西都讲出来。”
2017年是上海音乐学院90周年华诞。适逢陆春龄从艺9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特别举办了“陆春龄笛子艺术节”。陆春龄在艺术节上亮相,用巴马吹奏炊快的《节日舞曲》。他的学生们也纷纷登台,不少旱已是海内外知名的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与此同时,《神笛天籁—一陆春龄艺术生涯90周年纪念(影集)》也出版了。
晚年的他生活有规律
晚年的陆老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洗热水澡,不吸烟不喝酒,一日三餐非常清淡、定时吃,有了小毛病就及时治疗。这些好习惯对于减少疾病、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陆春龄一直保持着“凡事想得开”的好心态,他的见解是:“健康往往受到情绪的制约,如果精神上忧郁悲观、凡事放不下,就容易致病。因此,乐观是个延龄诀。当一个人对万事万物真正想得开的时候,也就真正有了健康长寿的坚实基础。”
人生之路总是坎坷不平的,如何才能做到“想得开”呢?陆春龄根据亲身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要心胸开阔。他说:“有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了,从此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有的人一旦患了某种重大疾病,就马上精神崩溃,不是积极与疾病抗争,却是自己吓唬自己,结果导致疾病的加重。像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让身心得到健康呢?因此,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去忧心冲忡,是非常愚昧的。只有凡事都能想得开,心情才会愉快,疾病就不会纠缠住你,那么健康也自然有了保证。”
快乐与健康是一對好伙伴,但快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积极营造的。陆春龄的生活观念是每天多笑、多给自己找乐子,他说:“笑是一味排忧剂。老年人要健康长寿,在生活中就离不开一个笑字。快乐的含义很广泛,并非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就是快乐。阅读一本好书、听一场音乐会、与高尚有学识的人谈话,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陆春龄认为,心情保持愉悦,就帮助促进肠胃蠕动,各脏器的功能必然发挥得好,即使遇到疾病也恢复得快。因此要得到健康长寿,就要想方设法去营造陕乐。
邢大军据《文汇报》整理
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中国笛王”陆春龄,于2018年5月22日上午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7岁。消息传来,国内民乐界一片痛挽。那位笑呵呵一直念叨着要登台演出,一直希望中国民乐大放异彩的老先生,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小男孩拜老皮匠为师
1911年9月,陆春龄生于上海。在当时还叫霞飞路的淮海路南边,在当时还叫环龙路的南昌路北边,有一个钱家塘。几年后,钱家塘还是破旧的陋巷模样,但在那里,一个小男孩却对丝竹入了迷。他不过7岁,拜的帅傅也不是什么行内方家,是个皮匠。老皮匠还有陆家几位叔伯一起抱了个团,吹拉弹唱鼓捣出一支小乐队来。老皮匠和小乐队给小男孩的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只等钻出个春天来。
1930年,小男孩入小学读书,改了学名“春龄”。与此同时,勤学苦练的他也加入叔伯们一起,在天地间表演了。1934年,只有13岁的陆春龄获得到广播电台演奏的机会,他的笛声随着电波传遍上海。1937年,他参加了紫韵国乐社。1940年,他又参与发起了中国国乐社。
再往后,陆春龄在江南造船厂当车工,在出租汽车公司当过司机,但笛子从未离身。除了借笛子排遣胸中积郁,乐观的他还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经他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他创作的《今昔》《喜报》等乐曲也都是笛子演奏的保留曲目。
凭着一支竹笛走遍世界
1952年,苏联芭蕾舞团访华,提出要听一下中国民乐。上海市文化局从民间艺术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陆春龄、拉二胡的许光毅、弹琵琶的凌律等人。这成了日后上海民族乐团的锥形。1954年起,墙春龄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职任教。
陆春龄家的墙上,挂着一张他与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他曾8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陆春龄曾无数次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演出,矿场去得尤其多。怀揣如斯火热的心,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陆春龄去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地慰问演出。去安源煤矿时,陆春龄已年届六旬了。演出原来只安排在萍乡市的大剧场,但是,他偏偏要先下矿井,谁劝都没有用。他说:“我们来是为一线矿工演出的,不是做做样子的。矿工们日日夜夜开采煤矿,为大家送来光明。我们有危险,他们就没有危险?”他匍匐进入井道,每到一个作业点,就掏出笛子,为矿工吹奏。一次转了六个巷道回到矿上后,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不适没下井,陆春龄又拎起笛箱,找到老矿工,为他一个人吹了七八首曲子。
凭着一支竹笛,陆春龄曾去过70多个国家演出,笛音传遍世界,被誉为“中国笛王”。出访期间,他学习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将它们改编成笛曲,融汇出新的风格。1955年夏天,陆春龄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广场,有十万观众前来观看演出。印尼人民为了亲睹艺术家的风采,争先恐后赶往广场,为维持秩序,警察不得不朝天鸣枪。那时候,他正吹起《小放牛》。广场人山人海涌动,他继续着,渐渐地,刚才还一片混乱的场面安静下来。第二天,当地报纸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只愿做人民的艺术家
1976年,陆春龄被正式聘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授。从此,演出、教学,他的名字与“中国笛王”的美誉,叠印在一起。有人对陆春龄说:“您是中国笛子艺术的泰斗。”他连忙摆手道:“不敢,不敢。”接着,他又坦诚地说:“若要给我冠一个名称,我喜欢‘人民,这两个字,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吧。”出生于弄堂,走得再远、名声再大、光环再盛,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从年轻时一直到登期颐之年,小茶楼里的义演、农村、矿区、城市敬老院里都飘出过他的笛声。
2009年,陆春龄被授予“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在全国六位获奖者中,他是唯一的民乐艺术家。“还能为民族音乐做出我自己微薄的贡献,我觉得很开心。”陆春龄说,能吹、能讲很开心,最欣慰的是还能教学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老当益壮、甘为人梯。生命不息、笛艺不止。”
2010年,他又获得“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与之前所有的荣誉降临时一样,陆春龄说:“称我大帅也好,教授也好,我都不在乎。我就想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后人,把自己所懂的东西都讲出来。”
2017年是上海音乐学院90周年华诞。适逢陆春龄从艺9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特别举办了“陆春龄笛子艺术节”。陆春龄在艺术节上亮相,用巴马吹奏炊快的《节日舞曲》。他的学生们也纷纷登台,不少旱已是海内外知名的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与此同时,《神笛天籁—一陆春龄艺术生涯90周年纪念(影集)》也出版了。
晚年的他生活有规律
晚年的陆老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洗热水澡,不吸烟不喝酒,一日三餐非常清淡、定时吃,有了小毛病就及时治疗。这些好习惯对于减少疾病、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陆春龄一直保持着“凡事想得开”的好心态,他的见解是:“健康往往受到情绪的制约,如果精神上忧郁悲观、凡事放不下,就容易致病。因此,乐观是个延龄诀。当一个人对万事万物真正想得开的时候,也就真正有了健康长寿的坚实基础。”
人生之路总是坎坷不平的,如何才能做到“想得开”呢?陆春龄根据亲身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要心胸开阔。他说:“有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了,从此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有的人一旦患了某种重大疾病,就马上精神崩溃,不是积极与疾病抗争,却是自己吓唬自己,结果导致疾病的加重。像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让身心得到健康呢?因此,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去忧心冲忡,是非常愚昧的。只有凡事都能想得开,心情才会愉快,疾病就不会纠缠住你,那么健康也自然有了保证。”
快乐与健康是一對好伙伴,但快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积极营造的。陆春龄的生活观念是每天多笑、多给自己找乐子,他说:“笑是一味排忧剂。老年人要健康长寿,在生活中就离不开一个笑字。快乐的含义很广泛,并非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就是快乐。阅读一本好书、听一场音乐会、与高尚有学识的人谈话,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陆春龄认为,心情保持愉悦,就帮助促进肠胃蠕动,各脏器的功能必然发挥得好,即使遇到疾病也恢复得快。因此要得到健康长寿,就要想方设法去营造陕乐。
邢大军据《文汇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