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宝鸡,民间社火古已有之,马杓主要是生活用具,民间有人拿它画吞口,用以辟邪。时代更迭,社火式微,那些蕴藏无数文化密码的脸谱濒临散佚。这个时候,民间艺人尝试着把社火脸谱画在马杓上,创造出了“马杓脸谱”。
真正把马杓脸谱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的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他并没有刻意延续社火脸谱的宗教功能,而是从图式的角度进行语言的转换,并对马杓脸谱的艺术功能进行丰富和强调,从而让社火脸谱的灵魂得以在马杓上传承。
联袂马杓和社火
每到年关,宝鸡邻近的城镇乡村都会炮声隆隆、锣鼓喧天,万人云集的社火民俗张扬着此地人的精神诉求。那些人面上涂绘的脸谱纹样,更暗含着人类记忆的文化密码。然而,能够解读这些密码的人,却已经越来越少了。
李继友不是宝鸡本地人,迁居这里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给了他极为深刻的内心震撼和视觉吸引,从小喜欢绘画的他由此踏上了搜集整理社火脸谱的艺术探寻之路。他尝试在石头、泥胎、蛋壳、纸壳、纸张、葫芦、马杓等不同的载体上绘制社火脸谱。这并不是简单的图像挪用,而是认真求证和追溯后的创新与加工。几十年如一日,李继友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走街串巷的寻访和案头工作之上。
1984年,李继友把创作的第一件蚩尤马杓脸谱送往中央美术学院参加展览。王朝闻、古元、李寸松和曹振峰等先生对此大为赞赏,对李继友在民间工艺品上的探索创新以及对社火脸谱的挖掘整理工作表示肯定,认为此项工艺是将传统民俗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社火民俗智慧的创造性延续。
在诸位先生的热情点拨下,李继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火马杓脸谱工艺的创作和研究中。他将古代匠作彩画中的沥粉勾金法引入绘制,成为一种色彩绚丽、风格独特的工艺形式。除了马杓,他还在木斗、木梭、戽斗等木质器物之上进行尝试。也就是说,在李继友的创造中,社火马杓脸谱其实只是一个代称,它包含了多规格、多形制的同类工艺品形式。
渐行渐知的田野
为了理解宝鸡社火脸谱的文化内涵,李继友走遍了宝鸡诸县以及陈仓地区的多数村落,通过访问和求教,他收集到数百件社火脸谱的粉本形象。有时,他甚至会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文献细节,去进行广泛求证,力图复原已经失传了的社火谱样。
社火脸谱的脸型形式复杂,人面的三维立体性,是脸型多变和灵活掌握的基础。马杓、戽斗、木梭等物品,表面结构轮廓都与人面差异较大。为了在这些物品上也能够区别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李继友对社火脸谱进行美化处理,创作并积累了一整套谱样脸型。
民间生活简单粗陋,社火脸谱的绘制在色彩表现上往往比较简单。作为一种物态化的工艺美术品,马杓脸谱需要丰富和美观的色彩。李继友仔细揣摩,一点一点勾描,在尊重传统谱样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化的创造性处理,加工并细化了马杓脸谱的色彩。
艺人化妆时依据的是社火脸谱粉本,然而谱样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会展现在粉本画谱上,也就是说,从民间搜集到的粉本难免有省略和概括。为了体现工艺的传统性,李继友通过寻访做了大量纹饰考证补全的工作。
“人面有弹性,脸谱化妆笔法倾向于意笔,注重笔法的顿挫提按。工艺美术品的脸谱绘制不能照搬,需要通过笔法将线条和色彩进行匀整化处理。”李继友还不断借鉴其他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段,丰富了马杓脸谱的工艺语言。
由于李继友的整理、研究、复原和重绘,许多濒临散佚的社火脸谱资源被挽救,并被完美运用到社火马杓脸谱的工艺中。实际上,在李继友眼中,这些马杓脸谱并不是简单的、可复制的商品,而是一份承载着严肃情感的文化责任。正因为如此,李继友的创作才会具有精湛的工艺品质和典范意义,成为人们怀想远古民俗的文化标本。
说起他的田野经历,李继友滔滔不绝,拿出多年来收藏和手绘的社火脸谱稿样,为我仔细讲解。显而易见,社火马杓脸谱为他带来了精神的满足。近30年来,在工艺创作之余,李继友撰写出版了《中国陕西社火脸谱》、《李继友社火马杓脸谱》、《民间社火脸谱》、《马杓神话脸谱》、《传统肚兜》等著述和作品集成。李继友一边翻弄着多年来所整理的脸谱资料,一边笑着强调:“谁要认为我是个不勤奋的人,我是绝不答应的!”
手艺的坚守
目前,马杓脸谱已经是宝鸡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从事马杓脸谱及周边产品开发的大师、工作室、企业数量众多。在强调文化产业的当下,李继友常常对产业化的现状表示忧虑,也曾拒绝过很多合作者。他反对扩张性、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希望手工艺能够建立在个人化的文化体验和认知之上,认为“那种为了经济利益,心手分离的手工产业并不适合所有的手工艺形态。”
在工作室内,我看到了李继友正在制作中的几件新品,是在原有沥粉勾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堆鼓工艺的手法所制。李继友意图使社火马杓脸谱的平面性有所突破,以此增强社火脸谱的视觉感和宗教性。
现年77岁的李继友,依然在探索马杓脸谱艺术的可能性。他目前最想做的事,是将他多年田野调查的所得整理发表,为以后的社火研究和工艺发展有所贡献。同时,他正在进行200件大型马杓脸谱系列作品的创作。
认识李继友这些年来,虽然来往不多,但知他是个率真热情之人,对手艺也并不保守。他带过一些学生,但徒弟们大多很快就离师自立了。至今,李继友还坚持着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模式。
多年以来,老伴一直是他的亲密助手,后来,女儿也加入到了这门手艺的传承中。每天,在不足70平方米的房间里,工作是永恒的主题。一家三口,各有分工,但每件作品李继友都要亲笔描绘。
对于每天制作两件中号作品的速度,李继友表示已经相当满足了。在很多大师忙于应酬而疏远手艺的当下,这种勤恳的对待手艺的态度让人钦佩。“到啥时候画不动了,也就罢手了!”这句话,李继友虽然是笑着说的,但听起来还是令人伤感。
李继友的住房不大,卧旁、阳台、客厅、甚至厨房,都被各种资料和不同时期创作的社火马杓脸谱充斥得满满当当。唯一的疏朗之处,是临窗而设的一张圆桌。每天早上,灿烂的阳光都会投射进来,陪伴李继友一天的工作,一直到暮阳黄暖、晚霞浮烟。环目而视,房间墙壁上的神秘脸谱,营造出了李继友独立的、可游可居的精神王国。
说起诸多的人生错位与流转,李继友并没有遗憾,似乎这些都是为了促成他在社火马杓脸谱上的成就而预设的机缘。人生想来真是奇妙。我有时在想,如果不是出于生活的现实压力,同济大学毕业后的他可能会成为一位出色的给排水工程师,那么对于宝鸡社火的民俗文化而言,又该是多大的一个损失呢?
真正把马杓脸谱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的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他并没有刻意延续社火脸谱的宗教功能,而是从图式的角度进行语言的转换,并对马杓脸谱的艺术功能进行丰富和强调,从而让社火脸谱的灵魂得以在马杓上传承。
联袂马杓和社火
每到年关,宝鸡邻近的城镇乡村都会炮声隆隆、锣鼓喧天,万人云集的社火民俗张扬着此地人的精神诉求。那些人面上涂绘的脸谱纹样,更暗含着人类记忆的文化密码。然而,能够解读这些密码的人,却已经越来越少了。
李继友不是宝鸡本地人,迁居这里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给了他极为深刻的内心震撼和视觉吸引,从小喜欢绘画的他由此踏上了搜集整理社火脸谱的艺术探寻之路。他尝试在石头、泥胎、蛋壳、纸壳、纸张、葫芦、马杓等不同的载体上绘制社火脸谱。这并不是简单的图像挪用,而是认真求证和追溯后的创新与加工。几十年如一日,李继友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走街串巷的寻访和案头工作之上。
1984年,李继友把创作的第一件蚩尤马杓脸谱送往中央美术学院参加展览。王朝闻、古元、李寸松和曹振峰等先生对此大为赞赏,对李继友在民间工艺品上的探索创新以及对社火脸谱的挖掘整理工作表示肯定,认为此项工艺是将传统民俗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社火民俗智慧的创造性延续。
在诸位先生的热情点拨下,李继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火马杓脸谱工艺的创作和研究中。他将古代匠作彩画中的沥粉勾金法引入绘制,成为一种色彩绚丽、风格独特的工艺形式。除了马杓,他还在木斗、木梭、戽斗等木质器物之上进行尝试。也就是说,在李继友的创造中,社火马杓脸谱其实只是一个代称,它包含了多规格、多形制的同类工艺品形式。
渐行渐知的田野
为了理解宝鸡社火脸谱的文化内涵,李继友走遍了宝鸡诸县以及陈仓地区的多数村落,通过访问和求教,他收集到数百件社火脸谱的粉本形象。有时,他甚至会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文献细节,去进行广泛求证,力图复原已经失传了的社火谱样。
社火脸谱的脸型形式复杂,人面的三维立体性,是脸型多变和灵活掌握的基础。马杓、戽斗、木梭等物品,表面结构轮廓都与人面差异较大。为了在这些物品上也能够区别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李继友对社火脸谱进行美化处理,创作并积累了一整套谱样脸型。
民间生活简单粗陋,社火脸谱的绘制在色彩表现上往往比较简单。作为一种物态化的工艺美术品,马杓脸谱需要丰富和美观的色彩。李继友仔细揣摩,一点一点勾描,在尊重传统谱样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化的创造性处理,加工并细化了马杓脸谱的色彩。
艺人化妆时依据的是社火脸谱粉本,然而谱样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会展现在粉本画谱上,也就是说,从民间搜集到的粉本难免有省略和概括。为了体现工艺的传统性,李继友通过寻访做了大量纹饰考证补全的工作。
“人面有弹性,脸谱化妆笔法倾向于意笔,注重笔法的顿挫提按。工艺美术品的脸谱绘制不能照搬,需要通过笔法将线条和色彩进行匀整化处理。”李继友还不断借鉴其他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段,丰富了马杓脸谱的工艺语言。
由于李继友的整理、研究、复原和重绘,许多濒临散佚的社火脸谱资源被挽救,并被完美运用到社火马杓脸谱的工艺中。实际上,在李继友眼中,这些马杓脸谱并不是简单的、可复制的商品,而是一份承载着严肃情感的文化责任。正因为如此,李继友的创作才会具有精湛的工艺品质和典范意义,成为人们怀想远古民俗的文化标本。
说起他的田野经历,李继友滔滔不绝,拿出多年来收藏和手绘的社火脸谱稿样,为我仔细讲解。显而易见,社火马杓脸谱为他带来了精神的满足。近30年来,在工艺创作之余,李继友撰写出版了《中国陕西社火脸谱》、《李继友社火马杓脸谱》、《民间社火脸谱》、《马杓神话脸谱》、《传统肚兜》等著述和作品集成。李继友一边翻弄着多年来所整理的脸谱资料,一边笑着强调:“谁要认为我是个不勤奋的人,我是绝不答应的!”
手艺的坚守
目前,马杓脸谱已经是宝鸡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从事马杓脸谱及周边产品开发的大师、工作室、企业数量众多。在强调文化产业的当下,李继友常常对产业化的现状表示忧虑,也曾拒绝过很多合作者。他反对扩张性、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希望手工艺能够建立在个人化的文化体验和认知之上,认为“那种为了经济利益,心手分离的手工产业并不适合所有的手工艺形态。”
在工作室内,我看到了李继友正在制作中的几件新品,是在原有沥粉勾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堆鼓工艺的手法所制。李继友意图使社火马杓脸谱的平面性有所突破,以此增强社火脸谱的视觉感和宗教性。
现年77岁的李继友,依然在探索马杓脸谱艺术的可能性。他目前最想做的事,是将他多年田野调查的所得整理发表,为以后的社火研究和工艺发展有所贡献。同时,他正在进行200件大型马杓脸谱系列作品的创作。
认识李继友这些年来,虽然来往不多,但知他是个率真热情之人,对手艺也并不保守。他带过一些学生,但徒弟们大多很快就离师自立了。至今,李继友还坚持着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模式。
多年以来,老伴一直是他的亲密助手,后来,女儿也加入到了这门手艺的传承中。每天,在不足70平方米的房间里,工作是永恒的主题。一家三口,各有分工,但每件作品李继友都要亲笔描绘。
对于每天制作两件中号作品的速度,李继友表示已经相当满足了。在很多大师忙于应酬而疏远手艺的当下,这种勤恳的对待手艺的态度让人钦佩。“到啥时候画不动了,也就罢手了!”这句话,李继友虽然是笑着说的,但听起来还是令人伤感。
李继友的住房不大,卧旁、阳台、客厅、甚至厨房,都被各种资料和不同时期创作的社火马杓脸谱充斥得满满当当。唯一的疏朗之处,是临窗而设的一张圆桌。每天早上,灿烂的阳光都会投射进来,陪伴李继友一天的工作,一直到暮阳黄暖、晚霞浮烟。环目而视,房间墙壁上的神秘脸谱,营造出了李继友独立的、可游可居的精神王国。
说起诸多的人生错位与流转,李继友并没有遗憾,似乎这些都是为了促成他在社火马杓脸谱上的成就而预设的机缘。人生想来真是奇妙。我有时在想,如果不是出于生活的现实压力,同济大学毕业后的他可能会成为一位出色的给排水工程师,那么对于宝鸡社火的民俗文化而言,又该是多大的一个损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