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让新闻界接了地气、降了“火气”,成果令人瞩目。而重大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告别“我讲你听”的单方向传播模式,是“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的重点、难点之一。
会议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它的“硬”在于会上常常有规定动作、有重大信息发布,这类新闻容易或公式化、或概念化、或枯燥化、或政治化,而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要想使会议报道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对海内外的有效传播,就需要体现出“柔软”一面:在会议报告解读、会上热点新闻报道中引入群众参与,捕捉基层清新、务实、生动的语言,辅以国际化的故事表达方式、最贴近群众的多样化传播手段,“微观”解读大政方针,让受众听得进、愿意听,更方便听。
在中共十八大及2013年全国两会上,新华社对外部打破会上采访单条战线,组建“一个中心、两条战线”,即在大会报道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指挥下,会外和会上两个报道组协同作战,各展所长,充分释放报道潜力,最大限度发挥会外与驻点不同优势,在重大时政会议和群众间架起一座桥梁,大大提升了报道的有效性,是“走转改”活动的有益探索。
解读报道引群众参与
重大会议报道必然涉及对政策、财经、事件、技术、人物等多方面做出解读。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转型期的这一社会特点要求各级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而群众更盼望对现今政策、财经、信息、技术、人物、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深入地了解以及提高分辨能力。因此重大会议报道做好解读性新闻至关重要。
上过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应该都有所体会,驻点记者、前方编辑程序性任务重,现场联络事务多,会场采访头绪多,难有空档三、两聚在一起思想碰撞。而后方报道组在相对单纯的写稿环境中工作,有时间集中精力,在最短的时间研读报告、细致纵观每天会议及媒体报道热点,发掘新闻点,快速作战,更有空间快速接触到群众,了解他们的关注点、疑惑点,以及意见、建议。
我有幸参加了新华社对外部十八大及今年两会报道的会外报道组。这个报道组在重大会议报告解读中大量尝试引入群众参与思考、期盼和穿插他们的故事,使过去相对生硬、干瘪的解读新闻一下新鲜、灵动起来。
后方报道组仔细研读新华社报告预制稿或事先掌握的部分内容,重点发现新提法和亮点,马上分工采访基层民众、会外专家,查阅相关背景,与驻团记者“点对点”有针对性地合作采访。
十八大首次将“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写进报告。我和合作记者迅速分头行动,采访安徽省合肥市郊区的被征地农民和长期在基层调研的地方社会学家。采写了《中共承诺让农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收益》。
“家住安徽合肥城郊的农妇仰玉英在拆迁安置中得到几十万元补偿和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房,生活表面显得挺安逸。‘看起来不少,但我们一家完全没有了土地,在就业、医疗、孩子的教育上,又没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今后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孩子上学要交借读费等等,都是烦恼。’46岁的仰玉英说。”
“‘征地改革中,给农民一次性的土地补偿要合理提高,但建立农民生活长期保障机制更加重要。’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说。他建议,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可从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民个人账户,等被征迁的农民年老之后,再定期发放养老保险;同时,让被征地农民平等地享受公共资源,包括就业、医疗、教育等。”
这些基层人物参与解读和分析,使一项政策表述瞬间立体起来,人物故事容易引起失地农民的共鸣,也让没有相关经历的中国城市人乃至海外读者深刻了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征地制度。稿件播发后,美国《世界日报》、意大利《欧华时报》、南非《非洲睦报》、香港《苹果日报》、英国《英中时报》等三十多家海外媒体及数百家网站在显要位置转载。
再如,今年两会报道中,“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中国保证农村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报道小组成员再次分头采访基层典型人物,播发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这篇千字解读稿件,充满了基层人物故事、语言、观点。被《中国日报》、凤凰卫视、日本中通社等大量媒体引用,国内上百家网站和媒体在两会新闻爆炸式播发的时段,也转发了这条外宣稿件。
大会期间,每天早上9点,后方报道组的同志就聚在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你一言我一语,议选题、寻角度、找感觉,然后分头扎下会外进行采访。《中共高举法治大旗决心扫除“人治”残余》《中共决定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党内民主迈向新高度》《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能源安全”依然面临大考》《中国新一轮改革揭幕》等十八大、两会上一批独家解读新闻就是这样产生的。
热点话题听基层声音
重大会议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稿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应该高度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难点。土地流转、生态建设、医疗改革、城乡养老等话题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容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和上会同仁相比,后方报道的参与者难与代表们直接接触,但从报道有效性来看,却有另外一些优势。比如,后方不受上会名额的限制,人力资源丰富,素材资料更便于查阅。尤其值得一提的优势是,后方报道组能够最亲密地接触群众。新华社对外部还专门从分社抽调熟悉对外报道、基层积累多的老记者,增加热点话题与群众的互动,会上与会外的相互补充使稿件有了更多故事,更鲜活,接着了地气。在两条战线共同作战下,整个两会报道、人代会报道中主动设置的热点话题不但听到了代表们的建议,也反映出群众的呼声和期待。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那么推进这项建设还有哪些问题?基层哪些呼声最高?我们迅速撒开,针对近两年环境群体事件多发的状况,采访部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发生过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地方官员以及对此长期关注的专家学者。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十八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在安徽省乌江镇农民张仕友听来,别有一番感触。
这位家住长江边的农民2011年曾带着村民走上街头,抗议附近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离居民点太近,严重影响上千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
当时,张仕友拍摄了大量庄稼绝收、鱼被毒死的照片,并认真学习了环保规定。他和村民们在新闻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帮助下,最终使化工企业和当地政府共同拿出2亿元人民币整治环境,进行技术改造及搬迁安置。
‘大伙儿都很欣慰,但总感觉有说不清的隐忧——还有多少威胁环境安全的项目在我们身边,或者正准备来到我们身边,重点企业是如何实现达标排放的?’张仕友说,‘大家渴望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
前期准备耗时五年、引进一系列全球最先进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投入达十亿人民币的什邡市多金属综合利用项目由于群众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结果是政府威信受损、企业前期投入‘打水漂’。
德阳市委常委、什邡市委第一书记左正说:‘这一事件后,全市正在认真总结事件教训,组织干部大走访转作风,了解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看法,反思环评参与机制。’
‘简单地在网上或者政府政务公开栏里公示环评报告已经不能让群众信服。’他说。”
《“环境群体事件”警示中共建设生态文明须保障公众决策参与权》一稿,用大量基层的事实、观点,直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尤以尽快完善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最为迫切”,成为解读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中一篇角度新颖、可读性很强的稿件,引发国内外媒体热议和跟进。
《中国民众期待铁路改革保持公益性》《民众期待新一届中央政府不负众望》《中国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 企业期待更多利好》《两会为中国人实现人生梦想展开新篇章》等一批稿件,在今年两会热点与群众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有会议现场、代表声音、群众故事、专家建言的稿件读来生动、感人,读者贴近性强,取得了很好的采用效果。
会议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它的“硬”在于会上常常有规定动作、有重大信息发布,这类新闻容易或公式化、或概念化、或枯燥化、或政治化,而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要想使会议报道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对海内外的有效传播,就需要体现出“柔软”一面:在会议报告解读、会上热点新闻报道中引入群众参与,捕捉基层清新、务实、生动的语言,辅以国际化的故事表达方式、最贴近群众的多样化传播手段,“微观”解读大政方针,让受众听得进、愿意听,更方便听。
在中共十八大及2013年全国两会上,新华社对外部打破会上采访单条战线,组建“一个中心、两条战线”,即在大会报道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指挥下,会外和会上两个报道组协同作战,各展所长,充分释放报道潜力,最大限度发挥会外与驻点不同优势,在重大时政会议和群众间架起一座桥梁,大大提升了报道的有效性,是“走转改”活动的有益探索。
解读报道引群众参与
重大会议报道必然涉及对政策、财经、事件、技术、人物等多方面做出解读。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转型期的这一社会特点要求各级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而群众更盼望对现今政策、财经、信息、技术、人物、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深入地了解以及提高分辨能力。因此重大会议报道做好解读性新闻至关重要。
上过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应该都有所体会,驻点记者、前方编辑程序性任务重,现场联络事务多,会场采访头绪多,难有空档三、两聚在一起思想碰撞。而后方报道组在相对单纯的写稿环境中工作,有时间集中精力,在最短的时间研读报告、细致纵观每天会议及媒体报道热点,发掘新闻点,快速作战,更有空间快速接触到群众,了解他们的关注点、疑惑点,以及意见、建议。
我有幸参加了新华社对外部十八大及今年两会报道的会外报道组。这个报道组在重大会议报告解读中大量尝试引入群众参与思考、期盼和穿插他们的故事,使过去相对生硬、干瘪的解读新闻一下新鲜、灵动起来。
后方报道组仔细研读新华社报告预制稿或事先掌握的部分内容,重点发现新提法和亮点,马上分工采访基层民众、会外专家,查阅相关背景,与驻团记者“点对点”有针对性地合作采访。
十八大首次将“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写进报告。我和合作记者迅速分头行动,采访安徽省合肥市郊区的被征地农民和长期在基层调研的地方社会学家。采写了《中共承诺让农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收益》。
“家住安徽合肥城郊的农妇仰玉英在拆迁安置中得到几十万元补偿和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房,生活表面显得挺安逸。‘看起来不少,但我们一家完全没有了土地,在就业、医疗、孩子的教育上,又没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今后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孩子上学要交借读费等等,都是烦恼。’46岁的仰玉英说。”
“‘征地改革中,给农民一次性的土地补偿要合理提高,但建立农民生活长期保障机制更加重要。’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说。他建议,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可从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民个人账户,等被征迁的农民年老之后,再定期发放养老保险;同时,让被征地农民平等地享受公共资源,包括就业、医疗、教育等。”
这些基层人物参与解读和分析,使一项政策表述瞬间立体起来,人物故事容易引起失地农民的共鸣,也让没有相关经历的中国城市人乃至海外读者深刻了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征地制度。稿件播发后,美国《世界日报》、意大利《欧华时报》、南非《非洲睦报》、香港《苹果日报》、英国《英中时报》等三十多家海外媒体及数百家网站在显要位置转载。
再如,今年两会报道中,“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中国保证农村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报道小组成员再次分头采访基层典型人物,播发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这篇千字解读稿件,充满了基层人物故事、语言、观点。被《中国日报》、凤凰卫视、日本中通社等大量媒体引用,国内上百家网站和媒体在两会新闻爆炸式播发的时段,也转发了这条外宣稿件。
大会期间,每天早上9点,后方报道组的同志就聚在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你一言我一语,议选题、寻角度、找感觉,然后分头扎下会外进行采访。《中共高举法治大旗决心扫除“人治”残余》《中共决定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党内民主迈向新高度》《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能源安全”依然面临大考》《中国新一轮改革揭幕》等十八大、两会上一批独家解读新闻就是这样产生的。
热点话题听基层声音
重大会议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稿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应该高度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难点。土地流转、生态建设、医疗改革、城乡养老等话题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容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和上会同仁相比,后方报道的参与者难与代表们直接接触,但从报道有效性来看,却有另外一些优势。比如,后方不受上会名额的限制,人力资源丰富,素材资料更便于查阅。尤其值得一提的优势是,后方报道组能够最亲密地接触群众。新华社对外部还专门从分社抽调熟悉对外报道、基层积累多的老记者,增加热点话题与群众的互动,会上与会外的相互补充使稿件有了更多故事,更鲜活,接着了地气。在两条战线共同作战下,整个两会报道、人代会报道中主动设置的热点话题不但听到了代表们的建议,也反映出群众的呼声和期待。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那么推进这项建设还有哪些问题?基层哪些呼声最高?我们迅速撒开,针对近两年环境群体事件多发的状况,采访部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发生过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地方官员以及对此长期关注的专家学者。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十八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在安徽省乌江镇农民张仕友听来,别有一番感触。
这位家住长江边的农民2011年曾带着村民走上街头,抗议附近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离居民点太近,严重影响上千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
当时,张仕友拍摄了大量庄稼绝收、鱼被毒死的照片,并认真学习了环保规定。他和村民们在新闻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帮助下,最终使化工企业和当地政府共同拿出2亿元人民币整治环境,进行技术改造及搬迁安置。
‘大伙儿都很欣慰,但总感觉有说不清的隐忧——还有多少威胁环境安全的项目在我们身边,或者正准备来到我们身边,重点企业是如何实现达标排放的?’张仕友说,‘大家渴望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
前期准备耗时五年、引进一系列全球最先进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投入达十亿人民币的什邡市多金属综合利用项目由于群众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结果是政府威信受损、企业前期投入‘打水漂’。
德阳市委常委、什邡市委第一书记左正说:‘这一事件后,全市正在认真总结事件教训,组织干部大走访转作风,了解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看法,反思环评参与机制。’
‘简单地在网上或者政府政务公开栏里公示环评报告已经不能让群众信服。’他说。”
《“环境群体事件”警示中共建设生态文明须保障公众决策参与权》一稿,用大量基层的事实、观点,直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尤以尽快完善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最为迫切”,成为解读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中一篇角度新颖、可读性很强的稿件,引发国内外媒体热议和跟进。
《中国民众期待铁路改革保持公益性》《民众期待新一届中央政府不负众望》《中国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 企业期待更多利好》《两会为中国人实现人生梦想展开新篇章》等一批稿件,在今年两会热点与群众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有会议现场、代表声音、群众故事、专家建言的稿件读来生动、感人,读者贴近性强,取得了很好的采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