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山村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r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7月初,我们接到了吉林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的通知,要求协助完成中组部落实的全国党员教育系列纪录片《美村三十六计》摄制任务,将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的先进事迹展示宣传出来。接到任务,我们马上成立了摄制组,进行研究策划,觉得小山村就先进在“基层党组织带领建设美丽乡村、脱贫致富”上,把这个片子拍好,具有很强的宣教意义和时代价值。于是,我们走进了小山村,用镜头去挖掘它的新鲜经验和生动故事。

《美村三十六计》里的“美”与“计”


  对于党教片而言,确立一个精准的主题至关重要。我们觉得,“美村三十六计”这几个字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美”,一个是“计”,应该展现“美”而重点突出“计”。具体要展现怎样的“美”、突出什么“计”,则需要我们好好刮一下头脑风暴。
  想把小山村拍好,不深入掌握材料是肯定行不通的。我们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七次前往小山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入驻企业座谈交流,在村里实地走访踏查,奔波之下,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在我们看来,小山村有“三美”:一是景色怡人的风光之美。小山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湖光山色,水美鱼肥,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二是乡土特色的文化之美。小山村曾是肃慎人的居住地,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陶片。1971年,著名作家张笑天曾在此创作长篇小说《雁鸣湖畔》。三是民风纯朴的文明之美。小山村的村民们热爱家乡、爱护环境,文明新风在每一户家庭之中、每一位村民身上兴起来、活起来,并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对于这“三美”,我们摄制组达成了共识,但是围绕“计”却有了不同意见。有的同志想从建强组织的角度出发,体现强党建促引领之计;有的同志想从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体现生态强村之计。几经论证,我们觉得近年来小山村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强村富民,被评为吉林省乡村旅游四星级经营单位、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这一做法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应该是我们重点体现的。
  最终,我们决定在片中展现“三美”,即风光美、文化美、文明美,把展现“计”则定位于生态文明建设。

“倒卷珠帘”来叙事


  想把小山村的故事讲明白,在叙事结构上自然要下一番巧功夫。
  我们从村干部和村民的口中了解到,这些年来小山村的发展颇为曲折。上世纪80年代前的小山村,环境优美,村边的雁鸣湖荡漾清波,众多的大雁筑巢于湖畔密林,欢快的雁鸣之声回荡于小村之中。因为小山村具有独特的小气候,这里种植的小粒大豆质量好、价格高,大量出口日本。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增加收入,村民们开始大面积地毁林造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频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雁鸣湖畔再也听不到雁鸣之声,村民们的收入也节节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上任的村领导班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动员村民退耕还林,以保护生态。经过几年的治理,小山村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而且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久违的大雁重新回到小山村,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借此良机,小山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强村富民。整个故事错综复杂,想讲清楚还真得好好计划下。
  为了让故事清晰且“抓人”,我们精心設计了叙事角度和结构布局,安排连贯的“叙事点”,采用倒序的形式,从村民季青杰为外地游客导游讲解开篇,介绍小山村的基本情况、雁鸣湖的由来,展现如今小山村的美丽风貌,之后展开情节,介绍从前美丽的小山村→村民为增加收入而大量毁林造田→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村民转变观念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生态恢复→村里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强村富民……按照这个叙事结构,通过雁鸣湖畔雁走雁又回的描写,从而完成叙事框架,让整个故事逻辑清晰且跌宕起伏。

真情实感方动人


  党教片也要学会情感表达。我们尝试着用镜头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
  全片一开篇,我们就用了几位山东省游客的镜头,他们在参观小山村后发出了“不虚此行,小山村的大美,非常棒”“花海真是太让人震撼了,小山村真是太美了”的感慨。这样观众就对如今小山村的美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我们在采访村民姚久福的时候,他说,小时候雁鸣湖的东岸有很多树木,有大量的灰鹤在那儿筑巢,每天早晨成群的鹤在那儿飞舞。后来树木被砍掉了,鹤都飞走了,说到这时,他脸上充满了愤慨。此外还有采访村文书韩立君、村民杨景双讲村里频繁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的痛心,讲还林后的山绿水清、再也没有水患时的兴奋和自豪;村民李枝凤讲因村里内涝排水问题,造成村民邻里之间动斧子动刀地干仗时的无奈;村民赵立娟讲还林一垧多地时的心理矛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史学良讲发展生态旅游取得成果时的骄傲和自豪……这种采访场景下情感的迸发,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又深刻地表现了宣传主题,也避免了简单化、概念化。

以小故事说大道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党教片都会讲故事。我们在拍摄时就特别注重运用好故事的形式。故事不仅能体现矛盾冲突,避免枯燥和说教,更重要的是,故事里往往蕴含着道理。
  我们着重讲述了小山村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故事。2014年6月24日,小山村遭遇大风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村路、排水设施被冲毁,村民庭院、房屋进水,财物损失近20万元,农作物普遍减产50%至70%,农业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以这个事件为转折点,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嬗变。
  小山村退耕还林的故事也很有“讲头”。小山村要根治水灾内涝,就必须退耕还林,可是很多村民怕退耕还林后经济受损失。村民赵立娟有1垧的土地属于应退耕还林范围,可是她很有顾虑,本来就不多的土地还林后,土地没有了收入和补贴,靠什么生活呢。史学良多次到赵立娟家讲解退耕还林的政策以及退耕带来的好处,反复劝说、算账对比,最后,赵立娟终于同意退耕还林。经过村干部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全村52户村民共退耕还林693亩。



  村民姚久福开办农家乐的故事则说出了小山村的发展“正道”。随着生态的持续改善,来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姚久福借此机会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年纯收入六七万元。还有一些村民开办了采摘园和家庭旅馆,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这让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旅游产业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打造花海的故事也令人深思。要想发展旅游产业,还得在旅游项目上做文章。经过研究后,村班子提出要在小山村打造一个花海项目,可很多村民包括个别村干部都不同意,怕赔钱,于是村里愿意入股的46户村民成立了合作社,由合作社投资打造花海,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山村的花海远近闻名。由此可见,小山村的发展模式其实值得很多地方借鉴。
  正因为故事讲得好,《小山村——生态为王》让观众觉得“津津有味”,自然也就实现了我们的宣教目标。
  片子杀青后,盘点拍摄过程,我们感触颇多。小山村生态为王的发展理念值得借鉴,而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建设”主题,更是让此片意义非凡。作为党教制片工作者,能得到这样的锻炼,真的是难能可贵——在拍摄中成长、在制片中收获,不正是我们的事业乐趣么。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州党员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看了《丰碑:北大荒精神》,身为黑龙江人,我因北大荒精神而自豪。“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北大荒人在创造丰硕的成果时所留下的精神宝藏,也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重要组分。艰苦奋斗永传承   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一穷二白的荒原上日夜奮战。他们前赴后继开发建设北大荒,献青春、献终身的感人故事,都铭记在这片土地上。拓荒英雄和模范集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们的入
期刊
2007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指出: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垦区孕育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成为黑龙江农垦事业的灵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近年来,对北大荒精神的总结和宣传已成为新时代垦区的宣传工作主旋律。作為在北大荒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垦区人,我为垦区骄傲,为北大荒精神自豪。   我所在的梧桐河农场始建于195
期刊
北大荒,一个辽远而神奇的地方,学生时代起,这个名字就印在脑海深处。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是那样的让人神往、使人遐想。我初次接触到《丰碑:北大荒精神》,首先就被“北大荒”三个字吸引住了,35分钟的片子,是一口气看完的。好作品总会让人产生再看的冲动,这部纪录片同样如此,我忍不住看了好几遍,每次内心都会深受触动。那些尘封往事、那些英雄人物、那段激情岁月、那种昂扬精神,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动
期刊
观看了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视频教材《丰碑:北大荒精神》,我不禁为几代拓荒人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深深感动。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背景下,这部反映龙江优秀精神的专题教育片可谓正当其时,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   深入推进主题教育,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期刊
北大荒,北大荒,中国大粮仓。在这片流金的黑土地上留存着军垦印记、拓荒精神和知青岁月,先辈们用他们身上涌动着的青春和热血凝结了北大荒精神——一种朴实无华、奉献无悔的精神,一种善于创造、敢为人先的精神;用“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为共和国的成长担当“能源”保障。   北大荒精神是奉献。开发之初的北大荒,没有充足的保障,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安定的居所,只有“冒着油花的黑土”和片片荒地的凄凉。随着
期刊
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3月21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对外公布。  此前,方案中涉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内容已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也已公布。  出乎预料、前所未有、全面变革、深刻重构……海内外对这次机构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党和国家机构大力度调整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担当和全面深化改
期刊
党员教育制片工作承担着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履行好这一使命,就需要走好新时代党员教育片的自我创新之路。安徽省马鞍山市从典型事迹片《一个社区书记的梦》获得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三等奖并展播开始,就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紧扣“讲好马鞍山故事”这一中心,创作出了一批以《社区群众的守望者》《江河故人》等为代表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佳作。如今,一个创新的 “四三二一”制片
期刊
他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曾在空军某信息化部队服役,任技术部门负责人、工程师,参与的多个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独立研制的某型装备模拟训练系统填补了军队空白,受到空军首长的好评。现如今,他脱下军装,担负起电教工作新使命,成为了组工战线上的一名“战士”。他就是河北省任丘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田辉。责任心:主动扎根求真务实  2017年7月,田辉开始担任任丘市电教中心主任,虽没有接触过电教业务
期刊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的网上微展馆里,奖章、牌匾、嘉奖令……一件件自带红色基因的“老物件”给出了这道问题的“颍州答案”。  为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颍州区委组织部策划推出了“红色传家宝”征集展示活动。数月来,14个乡镇街道、15个“寻宝小分队”集体出动,30个红色故事、149件“红色传家宝”被发掘展示,让光荣传统从历史的隧道中走出来,让沉睡的故事从时间的彼岸回归。  七一党的
期刊
今年6月,廣西贺州市智慧党建“一云三中心”上线仪式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贺州市结合创建“寿城党旗红”系列党建品牌,开发建设了智慧党建“一云三中心”,这是贺州稳步推进新时代党建工作创新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渠道,打通了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云”即“寿城党旗红”智慧党建云平台,包括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群服务和组织管理等四大功能模块,以及“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