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被当代”现象和思考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雕塑在面临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要力避“被当代”的现实尴尬,只有从个体切身感受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折射时代特点和具有自身身份特征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当代雕塑。
  关键词:雕塑; 被当代
  当代雕塑的艺术形式,既不同于学院雕塑,也不同于主题先行、宣扬意识形态的政治创作。它延续了后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反映了当代人的视角观看经验,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和人文诉求。与古典或传统雕塑艺术比较,人们一提到当代雕塑,似乎它与“前卫”“激进”“时髦”贴得更近。俨然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具青春活力的艺术典范,很容易为作品带来一种文化上的附加值,即反主流的前卫身份,或技术手段、或思想观念、或材料的翻新、或媒介的变化等等,当今不少雕塑艺术创作者唯恐自己的作品不“当代”。当代雕塑“被当代”现象在现今雕塑界并不少见。
  一、中国雕塑当代化进程中逐渐“被当代”的演化
  中国现当代雕塑史本身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的历史。从上世纪20、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老一辈艺术家本着“拿来”的精神学习西方雕塑,特别是从法国引来的写实主义雕塑风格。50年代到文革结束,这时期又加上政治对艺术的片面需求,艺术院校普遍学习苏联现实主义雕塑,其结果就更进一步强化了写实性艺术形式在中国雕塑界的统治地位。当初李金发、滑田友、刘开渠等先辈们基于当时中国的现实环境以及日益颓废的美术现状需要,选择了写实性雕塑,这固然有其历史必然,对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不可否认,其过程也有一定人为的偶然性。与同时代中国油画发展比较,徐悲鸿学习研究现实主义油画;林风眠学习探索现代主义艺术,而雕塑前辈们在对西方雕塑的引进、探索过程中,在艺术风格多样性和世界艺术主流形式两方面的认识就显得未免有些先天不足了,在当时中国雕塑的发展可以说是偏离世界艺术潮流的。雕塑的形式、风格和面貌在当时国内基本没有学术争鸣和比较,这就形成中国雕塑相对比较单一的模式。随着国际、国内风云变化,面对汹涌而来的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中国雕塑界在兴奋、盲从、模仿中顿然觉察到雕塑领域,在无论形式和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单一和偏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注重艺术形式的现代主义艺术被我们所接受。如果说80年代中国当代雕塑更多的体现为对雕塑本体语言、艺术形式的关注,那么90年代以后,雕塑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当代雕塑运用流行化的叙事模式,在全球化的语境、都市化与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其叙事话语破碎、散点、微观化。本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从质疑雕塑的本质入手,拓展当代雕塑的既定边界,重视挖掘“物”所负载的社会、政治、性别等文化属性,重视身体的体验与“剧场化”的表达。到此为止,中国雕塑基本上步入一条所谓国际当代艺术轨道,走出了一条与西方毫无二致的发展之道。80年代模仿、探索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和风格,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中国雕塑加速度的步入国际当代艺术,中国现当代的雕塑史是一部步履匆忙的学习史,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我们几乎踏遍西方雕塑历程,以至于无暇顾及和总结。全过程我们是被迫赶着步入当代。表现在:其一,艺术家本身的自信力以及其创造的原创性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结症。其创造性的缺失表现在,用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标准来审视自己的当代艺术,被西方人的眼光、喜好来左右自己的艺术体系。肤浅的表面和异国情调式的中国符号大行其道,当代雕塑的创作方式本身也就是一种被“改良式”的革新。其二,当代雕塑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或自生自灭、或左顾右盼的游散状态,对于当代雕塑的评价,中国艺术理论界总是处于一种模糊混沌状态,当代艺术的理论建构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缺乏充实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体系以及理论前瞻性。理论家被艺术家绑架,艺术家陷于理论窠臼,双方缺乏特有的真知灼见,共鸣大于争论,缺少独立意识,这一现象并不少见。其三,当代艺术被市场变化左右,市场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具有“卖相”作品、领导喜欢的雕塑泛滥成灾。当代雕塑最为缺失的是其凸显时代精神层面的东西,时代精神内核更多来自艺术家内心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感受,还有整个社会赋予个体的力量。当代雕塑不会是一些样式、符号和模块,国内国际市场更培育不出好的艺术。当代艺术的情感真实与否是值得怀疑的。中国雕塑当代化的进程中,别人有什么我学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做什么,创作主体缺乏自我、自觉、主动的意识,当代雕塑被西方当代、被市场当代、被话语权力当代,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二、当代雕塑摆脱“被当代”境地的探索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由于各种官方展览如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北京双年展的举办,以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出现,各级展览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竞技场地。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的形式和展示方式上已经彻底国际化、多样化。当代雕塑艺术在中国由边缘走到历史的今天,在其国际大环境所趋的同时,中国雕塑艺术界对待新生事物的认识和接纳显示了更多的包容和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当代雕塑艺术在中国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中国当代雕塑在世界崭露头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被当代”的现实。如何走出当代雕塑“被当代”的困境呢?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雕塑要敲击时代脉搏,就必须自己把握自己的鼓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要突围、要发展,就必须在横向上具有区别于国际当代艺术的鲜明自身特征,在纵向上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缺失这种身份特征,就基本有违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就不是当代雕塑。基于现实考虑,中国雕塑最为缺乏的是突破西方既定价值取向和模式,根据自身民族审美、人文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起属于自己、脉络清晰的当代雕塑创作体系。只有按照自己的圆心运动,中国当代雕塑才会以一种平等心态看待西方,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客观审视自己,进而不至于滑落到“被当代”的危险。
  就横向来说,艺术发展到现代、后现代主义,伴随着思想、观念、材料的极大变化,雕塑家对雕塑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宽泛。雕塑的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概念相去甚远,传统雕塑到现代雕塑经历了一个对客观自然的外向体验到客观自然的内向体验,再到非客观二元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古典式的希腊雕塑是在追求人类群体的共享精神。现代雕塑反对规范、比例和客观真实的空间关系,把一种雄心勃勃、充满理想的征服精神转变为一种卑微式的自我观照,传统的文化共享精神被个体的自我特征所取代。当代雕塑相比较现代雕塑而言,前者更是对后者的一种反驳和解构。集中的线性思维遭遇极大的挑战,运用学术主义至上的规则被扭曲、旋转,语汇的“次序”被颠覆。当代雕塑具有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和鲜活的时代感,具有鲜明的自身身份特征诉求。综上所述,西方近现代雕塑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和夯实的理论及哲学根基。反观中国雕塑,我们也可以按照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那种西方艺术史意义上的形态学与文化学的分期方法对其进行梳理与归纳,但是我们很难将其简单地划为某种风格,或看作是某种艺术思潮的产物。而且因为发展伊始,它就同时面临着双重的文化语境与不同的艺术参照系,一个是本土的,一个是西方的。它们既不是简单的平行,也不是表象上的交织,其常态表现为“错位”中的结合。重要的是这种结合缺乏对等、自然与平和。近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始终未能绕过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中国艺术界如何看待西方艺术,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说到底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本身身份特征问题。中国当代雕塑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中国当代雕塑对中国自身的内在因素却很少认真地探索和表现过,简单借鉴、机械模仿甚至抄袭西方当代艺术并不少见,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缺乏应有的自信。难道说只有顺应西方当代之路才是出路?才会当代?   从纵向来说,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是没法完全从母体语系中割裂出来的。中国传统雕塑无外乎基于这样的思维:第一类是直面生活的现实雕塑创作形式。从远古时代比较朴拙的雕塑到秦汉时期的陵墓雕塑,再到宋、元、明、清世俗化雕塑,其中来源于生活的创作方式从未间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红山文化人面塑像、秦兵马俑、汉代马踏飞燕、南北朝时期彩绘武士俑、唐代的昭陵六骏、宋代的晋祠彩绘侍女、明清时期的泥人张雕塑,举不胜举。这一创作形式基于人类对自身现实的观照以及客观表达,它基本属于写实或者具像的范畴。这类形而下的雕塑形式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继续存在,它与西方的传统雕塑比较,既有中国雕塑本来面目,又有与西方雕塑思维向度同一性的一面。第二类是形而上的雕塑创作形式,这种方式主要致力于探究人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博大的底蕴。在中国传统雕塑里,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就目前看就是一种偶发性的、时隐时现的东西。这类雕塑是中国人对于自己身体及其之外世界相互关系认识的物化,其发展脉络并不是那么清晰可见。就当代早已泛化了的雕塑语境来说,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商周诸多青铜器物、南北朝时期以来的与建筑和环境相依的石窟、明清时期园林中的假山等等。这些 “雕塑”或说立体形态,不是主要通过对人自身形象的观察或者模仿产生的,而是在人要处理自己跟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对于世界看法的艺术化身,它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里颇为前卫、当代的一面。这些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整体哲学观、世界观、美学观,也恰恰是古代优秀雕塑创作者的自然流露和精神本源。对待像“假山”“石窟”“庙宇”这些古代“活体”来说,用当代眼光看,它就是很当代、很前卫的雕塑。只有很好地研究自己的传统,才会分辨其审美的高妙和伟大,同时也才会体会出传统中的精髓和糟粕。也只有这样,当代雕塑创作才会寻找到源头和活水,这才是中国当代雕塑不会“被当代”的基石。
  其次,避免当代雕塑走入“被当代”的危险,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具有丰富情感个体的人类,其艺术活动必然表现出有别于他人对生活感悟的一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代艺术介入生活、介入当下,其针对的就是当代艺术中概念化问题,作品内在深度、广度问题。面对西方雕塑家贾科梅蒂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后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众社会中都市个体的困境——在广大而复杂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每个人都被同一化,生存于心理孤绝的状态中。贾科梅蒂创造出一种最为孤绝的隐喻。这些粗糙的表面,无表情的面容,自远而观的尺寸,使这些极小的形体展现出相互之间及与观者本身的距离。这一切都源至于艺术家对二战后深刻的体验。当代艺术直面现实社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只是它在思想观念、认识角度、阐释方法上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家为了从世界中获得有关自然和人的“知识”而“观察”世界,为达到美学地位创造性收集丰富的形象和材料,这其中,个体深陷其中的体验、拥抱生活的热情必不可少。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必然激活艺术家对当下的关注和提问。作品成功与否,及其影响程度如何,皆取决于艺术家体验的深度、广度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手段。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雕塑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要力避“被当代”的尴尬,从崭新的时代变化中把握时代脉搏,从个体切身经验感受出发,创作出投射时代特点和具有自身身份特征的作品,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当代雕塑工作者的使命。
  (郑宣彪 天津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皮力.国外后现代雕塑[M].江苏美术出版社
  2 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科与德里达[M].上海三联书店
  3 黄其洪.德里达论艺术[M].吉林美术出版社胡塞尔.现象学[M].重庆出版社.
  5 何桂彦.中国当代雕塑的形态边界与叙事逻辑[M].人民网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形式,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文明的保存和传递,一般情况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不同文化要进行交流的时候,
灰熔聚流化床气化炉内的气固混合特性不仅反映了床内气体和固体颗粒的轴向、径向运动及传递特性,而且也是认识床内传热、传质机理的关键,对于提高灰熔聚流化床气化炉效率,提
“五四”以来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处于改革、奋发图强的过程中,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传统、西化、折衷、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等等的争
溶液除湿空调在利用低品位热能实现制冷/空调、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应用前景。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两个核心部件-除湿器和再生器中发生着溶液与空气之间的耦
2020年,是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rn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国经济开局带来了一层阴霾.rn在普通老百姓“躺着就
期刊
水利水电工程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提高的基本建设类型之一.它们还具有许多功能,如灌溉、蓄水、发电和泄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环节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施工
新型纳米碳材料一一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包括氧化石墨烯(GO),还原氧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等,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细胞粘附,增殖以及分化方面获得大量研究。然而,目前有关石墨烯基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人类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的今天,柴油机因具有较好的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柴油机的NOx和碳烟等排放物较多,这些排放物严
针对进行新型热力循环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全范围分析、优化设计的需要,提出适合宽温度、压力范围,涵盖多个湿空气热物理性质参数的计算方法。在低温、低压范围内采用理想气体混合物状态方程模型,计算方法简单、方便、精度高;在高温、高压范围内则需将湿空气看作是干空气和水蒸气的实际二元混合气体,采用维里状态方程建立湿空气的半经验模型计算湿空气的热物理性质参数,并且融合了最新的维里系数以及国际水和水蒸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