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照镜子效应”
所谓“照镜子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别人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反应,恰似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当我们微笑时,镜子里面的人也微笑;当我们皱眉时,镜子里面的人也皱眉;当我们大喊大叫时,镜子里面的人也大喊大叫……
“照镜子效应”对班主任的启示是:对待学生时,只要我们付出真挚的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事情,让他们体味到被爱和被尊重的滋味,学生才能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我们过去常提倡要“尊师爱生”。其实,班主任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应该热爱学生。一个不热爱学生的班主任怎么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呢?因此,与其说“尊师爱生”恰当,不如说“爱生尊师”更恰当。
二、“无痕迹效应”
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许多班主任总感到思想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没有运用好思想教育的技巧。“无痕迹效应”就是很值得运用的一个技巧。所谓“无痕迹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既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留下任何痕迹使学生感到我们在教育他们。
例如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去某一思想教育基地接受教育之前,若对学生大谈此行的目的、意义,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这次思想教育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会认为这是去接受教育而不是去参观。正如心理学家研究所表明的:人们总有一种不太愿意整天被人教育的天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目的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正是基于这点,精明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总是力戒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无痕迹效应”这个技巧。即将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然后通过各种生动直观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
三、“暴露缺点效应”
不少班主任或许认为: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尽量向他们显示自己的优点,以便使学生能喜欢自己,产生崇拜心理,从而保持威信。其实,社会心理学家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德才俱佳的人来说,适当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非本质缺点,不但不会形象受损,而且会使人们更加喜欢他。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暴露缺点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一个人适当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非本质缺点,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人们感到他是个普通人,彼此处于平等地位,因而他是比较容易交往和相处的。试想,谁愿意和一个“完美”的人相处呢?那样只会使人觉得压抑恐慌和自信心受挫。二是使人们感到他的真诚和对人的信任,因而他是可敬可爱的人。
众所周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将自己的缺点勇于暴露,开始时会使人失望、难受一阵子,但这“阵痛”之后,人们就对他的缺点习以为常。此后,他的优点会一点一滴地从他的只言片语、行为举止中释放、发掘出来,从而不断地增添他的魅力。与此相反,倘若一个人拼命显示优点,匿藏缺点,开始时会给人们好印象,可一旦暴露缺点后,则使人们更加难以接受,并给人虚假猥琐的感觉。这正如一位先哲所说:“一个人往往有些小小的缺点,而显得更加可敬可爱。”
“暴露缺点效应”告诉诸位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切莫将自己装扮成十全十美的人物,因为这样只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可敬而不可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只是一具毫无瑕疵又不带任何人情味的躯体,从而减少喜欢程度。
四、“成功强化效应”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前提之一是要有自信心。一个人若有自信心,则意味着对自己采取肯定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无数成功者的实践也证明,成功之路是崎岖坎坷之路,能走完这条路的,大都是具有自信心的人。然而,自信心与成功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我们往往只看到要成功必须先要有自信心,而忽视若能创造条件先让人获得成功则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成功强化效应”的内涵: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产生喜出望外的激奋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又使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即形成“成功——自信——又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棋界有句行话:“君子不赢头盘棋。”高手与陌生人下棋,往往故意输掉头盘棋,目的就是使对手有成功感的体验,从而使其相信自己的实力,增添自信,激发对弈搏杀的劲头。如果对方在下头盘棋时就输掉,并且输得很惨,他就很难有继续对弈搏杀的劲头。
因此,我们每位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很好地利用“成功强化效应”,即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以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具体的做法很多: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对学习和工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暂时要求低一些,多一些“纵向比较”,少一些“横向比较”;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的“闪光点”,多指导多鼓励;对学生某次不成功的考试不要急于评价,更不要嘲讽,而要帮助他找出原因,争取以后考出好成绩;对学生干部的某次工作失误不要责怪,而要让其有再干一次的机会……
五、“居家心理效应”
谈心,是一种常见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通过谈心,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表现情况,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实践表明,谈心的成功与否,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然而,有一个因素是不容忽视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这就是“居家心理效应”。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能产生一种优势心理,这种优势心理有助于消除他的心理紧张,并能更自然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居家心理效应”。因此,班主任找学生谈心时,要注意利用“居家心理效应”,选择好谈心的地点。倘若地点选择不当,则会影响谈心的效果。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缄默,班主任找这类学生谈心时,就应该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如在班级或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以便使他们产生优势心理效应,从而能无拘无束地说出心里话。倘若选择他们不熟悉的环境,就会使他们产生劣势心理效应,并影响谈话的顺利进行。反之,与性格外向、态度傲慢、易急躁冲动的学生谈心,班主任就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如在自己的办公室等,这既能使自己产生一定的优势心理效应,又能有效地抑制对方的情绪冲动,从而为谈心能取得好效果创造条件。一般地说,谈心地点应选择在班主任与学生双方都不很熟悉且较为优雅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双方在心理上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和消除学生的戒心,使谈心能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取得良好的谈心效果。
六、“木桶效应”
所谓“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效应”提醒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原有的优势,更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否则,班级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
所谓“照镜子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别人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反应,恰似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当我们微笑时,镜子里面的人也微笑;当我们皱眉时,镜子里面的人也皱眉;当我们大喊大叫时,镜子里面的人也大喊大叫……
“照镜子效应”对班主任的启示是:对待学生时,只要我们付出真挚的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事情,让他们体味到被爱和被尊重的滋味,学生才能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我们过去常提倡要“尊师爱生”。其实,班主任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应该热爱学生。一个不热爱学生的班主任怎么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呢?因此,与其说“尊师爱生”恰当,不如说“爱生尊师”更恰当。
二、“无痕迹效应”
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许多班主任总感到思想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没有运用好思想教育的技巧。“无痕迹效应”就是很值得运用的一个技巧。所谓“无痕迹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既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留下任何痕迹使学生感到我们在教育他们。
例如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去某一思想教育基地接受教育之前,若对学生大谈此行的目的、意义,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这次思想教育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会认为这是去接受教育而不是去参观。正如心理学家研究所表明的:人们总有一种不太愿意整天被人教育的天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目的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正是基于这点,精明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总是力戒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无痕迹效应”这个技巧。即将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然后通过各种生动直观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
三、“暴露缺点效应”
不少班主任或许认为: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尽量向他们显示自己的优点,以便使学生能喜欢自己,产生崇拜心理,从而保持威信。其实,社会心理学家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德才俱佳的人来说,适当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非本质缺点,不但不会形象受损,而且会使人们更加喜欢他。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暴露缺点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一个人适当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非本质缺点,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人们感到他是个普通人,彼此处于平等地位,因而他是比较容易交往和相处的。试想,谁愿意和一个“完美”的人相处呢?那样只会使人觉得压抑恐慌和自信心受挫。二是使人们感到他的真诚和对人的信任,因而他是可敬可爱的人。
众所周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将自己的缺点勇于暴露,开始时会使人失望、难受一阵子,但这“阵痛”之后,人们就对他的缺点习以为常。此后,他的优点会一点一滴地从他的只言片语、行为举止中释放、发掘出来,从而不断地增添他的魅力。与此相反,倘若一个人拼命显示优点,匿藏缺点,开始时会给人们好印象,可一旦暴露缺点后,则使人们更加难以接受,并给人虚假猥琐的感觉。这正如一位先哲所说:“一个人往往有些小小的缺点,而显得更加可敬可爱。”
“暴露缺点效应”告诉诸位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切莫将自己装扮成十全十美的人物,因为这样只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可敬而不可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只是一具毫无瑕疵又不带任何人情味的躯体,从而减少喜欢程度。
四、“成功强化效应”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前提之一是要有自信心。一个人若有自信心,则意味着对自己采取肯定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无数成功者的实践也证明,成功之路是崎岖坎坷之路,能走完这条路的,大都是具有自信心的人。然而,自信心与成功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我们往往只看到要成功必须先要有自信心,而忽视若能创造条件先让人获得成功则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成功强化效应”的内涵: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产生喜出望外的激奋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又使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即形成“成功——自信——又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棋界有句行话:“君子不赢头盘棋。”高手与陌生人下棋,往往故意输掉头盘棋,目的就是使对手有成功感的体验,从而使其相信自己的实力,增添自信,激发对弈搏杀的劲头。如果对方在下头盘棋时就输掉,并且输得很惨,他就很难有继续对弈搏杀的劲头。
因此,我们每位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很好地利用“成功强化效应”,即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以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具体的做法很多: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对学习和工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暂时要求低一些,多一些“纵向比较”,少一些“横向比较”;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的“闪光点”,多指导多鼓励;对学生某次不成功的考试不要急于评价,更不要嘲讽,而要帮助他找出原因,争取以后考出好成绩;对学生干部的某次工作失误不要责怪,而要让其有再干一次的机会……
五、“居家心理效应”
谈心,是一种常见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通过谈心,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表现情况,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实践表明,谈心的成功与否,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然而,有一个因素是不容忽视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这就是“居家心理效应”。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能产生一种优势心理,这种优势心理有助于消除他的心理紧张,并能更自然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居家心理效应”。因此,班主任找学生谈心时,要注意利用“居家心理效应”,选择好谈心的地点。倘若地点选择不当,则会影响谈心的效果。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缄默,班主任找这类学生谈心时,就应该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如在班级或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以便使他们产生优势心理效应,从而能无拘无束地说出心里话。倘若选择他们不熟悉的环境,就会使他们产生劣势心理效应,并影响谈话的顺利进行。反之,与性格外向、态度傲慢、易急躁冲动的学生谈心,班主任就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如在自己的办公室等,这既能使自己产生一定的优势心理效应,又能有效地抑制对方的情绪冲动,从而为谈心能取得好效果创造条件。一般地说,谈心地点应选择在班主任与学生双方都不很熟悉且较为优雅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双方在心理上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和消除学生的戒心,使谈心能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取得良好的谈心效果。
六、“木桶效应”
所谓“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效应”提醒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原有的优势,更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否则,班级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