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方式变更,能否终结商誉“爆雷”?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hash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誉减值”已经成为A股头上悬而未决的大雷。目前,A股上市公司账面上形成的商誉已经超过1.4万亿元,创下历史之最。不少公司在商誉计提时爆雷,出现巨额亏损,甚至资不抵债,对股价形成巨大冲击。本周,“商誉减值还是摊销”引发市场热议,笔者认为,不管计提方式如何变更,从源头上排雷,降低商誉不正常累积的几率,才是解决商誉藏雷、爆雷的根本之道。
  

商誉爆雷, “黑天鹅”还是“灰犀牛”?


   近期,陆续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因为商誉减值而提前预告巨亏,甚至全盘推翻此前三季报对全年业绩的预测,让投资者防不胜防。对相关上市公司来说,一旦出现商誉大幅减值,不仅意味着业绩巨亏、净资产大幅下降,也证明了此前收购的资产存在泡沫,其余尚未减值处理的商誉也容易有“爆雷”的可能,对股价杀伤力极大。商誉“爆雷”并非个别现象,目前有超过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其中160家公司的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50%,21家超过100%。因此,商誉的减值并非个别公司的“黑天鹅”,而是可以预见、大概率会发生的“灰犀牛”。
   为何早年罕见的商誉爆雷近两年集中爆发?这和2014-2016年不少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大跃进”对外收购资产有关。2018年以来,这些被收购的资产盈利能力和之前承诺存在较大差距,甚至沦为巨亏成为拖垮企业的元凶,大面积“爆雷”说明数年前的收购存在盲目性,甚至不排除利益输送的可能,仅仅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来承担并不公平。

计提方式变更,短痛变为长痛?


   目前年报已经进入发布期,商誉“爆雷”现象将陆续反映出来,对相关公司股价形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也对一些商誉占比较大、尚未计提的公司形成压力。按目前的会计准则,上市公司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测试过程中上市公司擁有相当程度的“自由裁量权”,已经明显业绩不达标却不按期计提、或者一次性计提“洗大澡”的现象屡见不鲜,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把带有主观性的减值测试变成客观性的逐年摊销,是否可行?通俗来说,也就是把五栋烂尾楼,从原来可能的一次性爆破变成分为五次爆破。计提还是要计提,爆破还是要爆破;而改变计提方式并不会改变已经收购资产虚高的事实,正如爆破方式的变化不会让烂尾楼变成精装修房。

源头上解决,建立长效机制


   计提方式变更更大程度是把短痛变为长痛,商誉占比不大的公司固然可以小事化了,但对占比高的公司来说,不管是何种计提方式都是绕不过的坎。一次性摊销对爆雷已成事实的公司来说,当期财报固然触目惊心,但也可营造“利空出尽”、轻装上阵的氛围;而分期摊销在目前连亏三年就要暂停上市的规则下,对这些公司反而面临更大的退市风险。笔者认为,商誉爆雷问题更应当从源头上解决,建立长效机制。
   在事前的防堵机制上,应当让股东充分参与决策。笔者建议,在注入资产超过现有净资产30%,或者收购资产的价格超过账面净资产一倍的收购行为,都应当提交股东大会表决;同时,如果决策由相关股东任命的管理层做出,或收购的资产和相关股东存在关联关系,该股东应回避表决,确保充分讨论、合理定价。这一方式也会促使全体股东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降低泡沫资产注入的可能。
   在事后追责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当在资产收购前做出承诺,一旦发生注入的资产业绩承诺不达标,造成大额减值的,以持有的股份或薪水进行相应比例的扣减;以增发股份来收购外部资产的,锁定期起码要到业绩承诺年份结束时方可解禁,未完成部分则以缩股或减持后现金支付的完成进行补偿。
其他文献
本周,A股继续上扬。沪指周涨1.55%、深成指2.6%、创业板指涨1.32%。转债市场表现优异,连涨六日,周涨幅扩大,走势好于正股市场。上证转债涨2.33%、中证转债涨2.47%、深证转债涨2.7%。个券几乎全线上涨,仅康泰转债一只下跌。   一级市场方面,中嘉博创、永创智能、中核钛白、爱科卖、翔港科技、大亚圣象和金轮股份拟发行可转债。台华转债在上市首日盘中破发,最终涨1.22%。   在稳增
期刊
监管和监管套利并不是简单的跷跷板关系,相反,监管越紧监管套利也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监管标准的不一致是造成监管套利最有利的条件之一。监管政策不一致为监管套利打开大门   近日,某上市公司刚因拿到了当地政府联手相关银行纾困民企的5000万元贷款,同时据说还有5000万元马上也将发放,股价大涨近40%,大股东即趁机逃之夭夭,拟清仓套现了1.26亿元。纾困和减持,在监管体系上本是跑在两条赛道
期刊
投资圈的2018年是困难的一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笔者在2019年1月8日偶然看到了价值投资圈一位重量级人物在微博上发表的盼望熊市早日结束的2018年小结,这篇小结反映出作者的一些感受,也提供了一些对市场大势的判断。  笔者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在此对那篇小结中的一些判断发表个人看法。我国真的处于内忧外患中吗?  那篇小结对2018年的总体评价是“内忧外患”,笔者思考的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期刊
近日,二级市场中家电股纷纷走强,但奥马电器却是例外,而这与2018年底的一纸公告有关。12月25日晚,奥马电器发布《关于终止2015年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并将项目剩余募集资金及利息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终止 2015年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基于商业通用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及“智能POS项目”,并将上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剩余募集资金及利息收入永久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叫停非公开发行募投实出无
期刊
一轮寒流来袭,半个中国冰冻。  A股市場同样显现“北国风光”,沪指先扬后抑奔向2600点。日交易额逐渐萎缩,妖股纷纷熄火,天地板个股“闷住”一众投机者。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全球估值洼地、多重利好政策叠加的A股市场,似乎都不该表现得这般“伤心”。  是缺钱还是缺信心?  实际上,“寒流”之下,有些“聪明资金”正在偷偷增持。数据显示,本周前三日陆股通累计净流入资金173.23亿元,这在历史上是较快的
期刊
近日,相关证券机构人士关于央行入市购买A股股票的言论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但随后不久,央行有关人士否认了这种可能性。   不过,从可行性来看,银行资金入市购买股票,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A股有过银行资金入市的先例   几乎是从建立伊始,A股市场就一直面临资金紧缺的大问题。这么多年来,国企资金、保险资金的入市通道已经完全打开,外资进入A股的通道也越来越丰富,除了QFII、RQFII,近年
期刊
随着2019年债务限额在2018年年底提前下达到地方,PPP增量资金“活水”看涨,基建股越来越吸引市场注意。   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有券商分析师明确表示,低估值的基建股在2019年有望迎来估值+业绩双重提升的“戴维斯双击”的机会。落到具体的投资标的上,基建央企和基建设计行业被集中看好,一些业务较重的PPP企业也有望有所表现。   基建投资预期增速达7%   根据统计局数据,相比制造业P
期刊
编者按  对于A股市场而言,2018年仅剩15个交易日了,多数机构投资者全年的业绩难堪人意。但随着以中美贸易战为首的一系列系统性利空在岁末逐一化解,笼罩在A股上空的一片片阴云正逐渐散去,各路机构开始为2019年蓄力,从密集调研、发布投策、调高个股评级等种种举措来看,机构对于明年的A股市场更有一份甜蜜的憧憬!尽管尚不敢断言牛市将至,但谁也不愿意踏空或许不期而至的股市行情!不要等到知更鸟报春,才想到春
期刊
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2016年的举牌狂潮,以宝能系为代表的各色野蛮人大肆举牌。相比之下,2018年的举牌则冷清许多。不过临近年底,举牌行为有重新活跃迹象。据统计,四季度以来,包括安徽合力、日科化学、通威股份等10余只个股被举牌。其中,不但再现险资身影,纾困基金与QFII也加入其中,成为新亮点。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持续调整后部分公司的投资价值凸显,此时举牌成本可谓“白菜价”。另外,并购重组政策放宽
期刊
2019年,公募基金清盘危机警报难除:截至1月10日收盘,新年以来已经有9只基金清盘,而金元顺安新经济主题就是其中一例。1月8日,金元顺安新经济主题发布了基金合同终止公告,截至1月7日收盘,该基金资产净值已经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触发了《基金合同》约定的自动终止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该公司旗下第一只清盘的权益类产品。2018年8月时,金元顺安核心动力就因相同的原因遭遇清盘。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