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内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班务劳动、校务劳动和特色项目劳动,是学生参加生活劳动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把校内劳动与语文习作教学有效融合,不但能使学生习得相应的劳动技能,还能通过总结、反思和交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对自我、对学校负责任的态度以及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把校内劳动的常态化实施与语文课程系统推进,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校内劳动;劳动教育;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与校内劳动有效融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只着重某一科的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积累写作素材,并在写作中总结经验、抒发劳动感想,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以勞增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他们常常会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样写。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实践或较少细致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让他们有话可写。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一起开展校内劳动,这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并写出真实、具体的画面,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一)在劳动中学会观察,为写作做铺垫
习作中,学生语言较空洞,三言两语就把一件事阐述完毕,使得作品缺乏情感和生命力。有的学生对把情景或事物写具体感到吃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或者说,他们不懂如何细致观察。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开展校内劳动时指导学生观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指导的步骤分为三部分:思考、观察、记录。校内劳动进行前,让学生思考:劳动过程中要观察什么?接着列出观察清单。例如,在做汤圆的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做汤圆的一系列动作,以及人物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的变化等。如果在种菜的劳动中,除了让学生观察种菜的步骤,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摸、闻、看、听等方式观察植物。劳动实践结束后,让学生把这些观察所得记录在学习单上对比和总结。久而久之,他们便能潜移默化地从动作、表情、感官等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有了细致的观察后,学生便能水到渠成地在习作中写出事物的细节,做到以小见大,通过文字把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印象深刻。
(二)在劳动中积累素材,为写作供材料
新课标中对于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习作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面对习作题目一脸茫然,不知该写什么。就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他们也无法下笔,无话可说。即使写了一件事,也难以让人产生共鸣。参加校内劳动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好方法。因为校内劳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班务劳动、校务劳动、特色项目劳动等类型。每一类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很有教育意义。例如:校务劳动有具体的二级项目,有“我是小小园艺师”“我是环保服装师”“装点我们的校园”“我是安全宣传员”。特色项目包括绳结编织、广府非遗传承、广府陶艺制作,其他劳动包括校园义卖、我当营养设计师、栽培中草药,并且请同学、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等相关人员进行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这些主题的内容,非常新颖有趣,有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这就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大力挖掘校内劳动素材,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三)在劳动后进行写作训练,总结、提升
每一次的校内劳动,都是学生的亲身实践,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每次校内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马上组织学生写作,及时把劳动的过程及感受记录下来。在反复的写作练习中,提炼出写作方法并再运用,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得到提高。为了让学生体验写作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比,并设立展示墙,把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此外,也可以帮学生把作品投稿到杂志社等,激励他们继续创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校内劳动类型创作不同体裁的习作,例如以记叙文、日记、说明文、诗歌等形式来呈现。
二、以写抒情,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校内劳动的开展与习作教学有互相促进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劳动,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通过习作形式展示校内劳动的过程及劳动感受,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在写作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不单是为了进行劳动实践,还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习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语言文字总结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所得所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在写作前,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校内劳动中的收获和感想。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劳动的想法。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要以劳动为荣,并鼓励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在写作中,弘扬劳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利用习作弘扬劳动精神是一个好方法。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弘扬劳动精神,宣传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形式相对单一,效果也不佳。让学生通过习作的形式弘扬劳动精神,显得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些感想都是学生亲身经历后有感而发的,而且都有具体事例作为支撑,更有信服力。在班级内的站墙上粘贴学生的作品,学生便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受到教育,达成弘扬劳动精神的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学生在校内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训练了实践技能,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有助于劳动精神的弘扬,让更多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因此,校内劳动与小学语文高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但能促进习作教学,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意义非凡,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9.
[4]汤锦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天地),2018(01).
关键词:校内劳动;劳动教育;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与校内劳动有效融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只着重某一科的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积累写作素材,并在写作中总结经验、抒发劳动感想,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以勞增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他们常常会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样写。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实践或较少细致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让他们有话可写。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一起开展校内劳动,这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并写出真实、具体的画面,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一)在劳动中学会观察,为写作做铺垫
习作中,学生语言较空洞,三言两语就把一件事阐述完毕,使得作品缺乏情感和生命力。有的学生对把情景或事物写具体感到吃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或者说,他们不懂如何细致观察。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开展校内劳动时指导学生观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指导的步骤分为三部分:思考、观察、记录。校内劳动进行前,让学生思考:劳动过程中要观察什么?接着列出观察清单。例如,在做汤圆的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做汤圆的一系列动作,以及人物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的变化等。如果在种菜的劳动中,除了让学生观察种菜的步骤,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摸、闻、看、听等方式观察植物。劳动实践结束后,让学生把这些观察所得记录在学习单上对比和总结。久而久之,他们便能潜移默化地从动作、表情、感官等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有了细致的观察后,学生便能水到渠成地在习作中写出事物的细节,做到以小见大,通过文字把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印象深刻。
(二)在劳动中积累素材,为写作供材料
新课标中对于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习作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面对习作题目一脸茫然,不知该写什么。就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他们也无法下笔,无话可说。即使写了一件事,也难以让人产生共鸣。参加校内劳动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好方法。因为校内劳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班务劳动、校务劳动、特色项目劳动等类型。每一类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很有教育意义。例如:校务劳动有具体的二级项目,有“我是小小园艺师”“我是环保服装师”“装点我们的校园”“我是安全宣传员”。特色项目包括绳结编织、广府非遗传承、广府陶艺制作,其他劳动包括校园义卖、我当营养设计师、栽培中草药,并且请同学、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等相关人员进行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这些主题的内容,非常新颖有趣,有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这就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大力挖掘校内劳动素材,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三)在劳动后进行写作训练,总结、提升
每一次的校内劳动,都是学生的亲身实践,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每次校内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马上组织学生写作,及时把劳动的过程及感受记录下来。在反复的写作练习中,提炼出写作方法并再运用,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得到提高。为了让学生体验写作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比,并设立展示墙,把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此外,也可以帮学生把作品投稿到杂志社等,激励他们继续创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校内劳动类型创作不同体裁的习作,例如以记叙文、日记、说明文、诗歌等形式来呈现。
二、以写抒情,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校内劳动的开展与习作教学有互相促进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劳动,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通过习作形式展示校内劳动的过程及劳动感受,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在写作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不单是为了进行劳动实践,还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习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语言文字总结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所得所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在写作前,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校内劳动中的收获和感想。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劳动的想法。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要以劳动为荣,并鼓励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在写作中,弘扬劳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利用习作弘扬劳动精神是一个好方法。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弘扬劳动精神,宣传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形式相对单一,效果也不佳。让学生通过习作的形式弘扬劳动精神,显得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些感想都是学生亲身经历后有感而发的,而且都有具体事例作为支撑,更有信服力。在班级内的站墙上粘贴学生的作品,学生便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受到教育,达成弘扬劳动精神的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学生在校内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训练了实践技能,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有助于劳动精神的弘扬,让更多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因此,校内劳动与小学语文高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但能促进习作教学,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意义非凡,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9.
[4]汤锦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天地),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