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港联动”--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131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无论对学校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港区经济,提出“校港联动”创新模式,实现学院、港区政府、港区企业间的三方共赢,在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校港联动 港区 战略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地,它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并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我国培养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必须“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注重对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寻求与区域经济的战略融合,充分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校港联动”的提出
  福州市马尾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贸易港口、著名的侨乡、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源地、中法海战的古战场,自古以来就是福州的“水上门户”。自1982年成立马尾区、1985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昔日古港小镇今已发展成为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科技园区、显示器件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生态工业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等特殊经济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突出的外向型工业园区和创新型和谐社区。200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75.5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39.23亿元;财政收入23.58亿元。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作为“海西门户”的福州马尾港区将借助所拥有的港口作业、国际贸易、国际采购、国际分销、国际配送、国际中转等功能和政策优势,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和面向東南亚的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的国际贸易公司、物流公司以及金融结汇、出口退税、仓储展示等服务性行业,都将云集港区,这就需要大量熟悉现代服务业理念,精通进出口贸易、海关业务、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国际法的外向型人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马尾港区内唯一一所培养外向型人才的公办高职院校,曾被贾庆林同志誉为“外贸摇篮”,是马尾港区新理论、新技术、新文化的阵地。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为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海西建设服务,是时代赋予学院的历史责任,也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时代的要求推动了学院与港区经济的战略融合,“校港联动”应运而生。它是马尾区政府、学院对接港区“大港口、大物流、大贸易”的建设需要,突出港区经济、船政文化的特征,共同提出的校地合作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学院地处马尾港区以及培养外向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分别在福州保税区、台商投资区、长安投资区、马江园区、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等港口经济功能区建立一系列的“校港联动”基地,在学校、港区政府、港区企业间搭建起“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的合作平台,实现三方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创业、企业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专业技术服务、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全面对接。
  通过“校港联动”,拓展了原有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局限,实现学校、港区政府、港区企业三方的深度融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融入港区经济建设、服务海西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港区政府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和港区产业化平台,建设创新型马尾的现实需要。
  
  二、“校港联动”的实践
  2009年12月18日,“校港联动”长安基地启动暨授牌仪式隆重举行,受到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导,“校港联动”正式拉开序幕,各项合作项目有序展开。
  (一)创立“港区网商创业园”
  学院作为马尾港区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港区物流人才方面与港区政府建设“大港口、大物流、大贸易”的目标高度融合。通过与港区政府、企业的合作,创立“港区网商创业园”,以“孵化创业企业、培育创新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建设理念,重点支持高职学生和教师创新创业,在港区内建立“创业学生当老板、老师兼职当员工、企业员工当导师”角色转换机制,逐步形成一个高职院校服务港区经济的创业、科研中心。
  (二)毕业生在港区内“打包就业”
  通过“校港联动”,企业零星的人才需求通过港区政府整合打包,组成订单班,再由学院进行针对性培养,达到上岗条件后,再统一安排到企业相关岗位就业,实现“打包就业”。通过打包后的订单培养,学生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角色,他们还能以“员工助理”的身份,在课外时间到港区企业进行实践,企业员工一对一辅导,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全方位的人才,真正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目前,“校港联动”长安基地的首批“打包就业”班30名在校生,已被安排在长安投资区相关企业担任“员工助理”。
  (三)共建“港区文化走廊”
  学院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担负着引导、示范、提升区域文化的社会责任。结合港区文化建设的需求,在马尾区业已建成的“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学院在外贸领域的智力优势,共同建设以“福建外贸发展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能够彰显港区文化的系列博物馆,逐步形成“港区文化走廊”。同时,采取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互动性的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体和艺术等活动,加深校港文化融合,提升港区文化内涵。
  (四)建立大港区“集群化实训基地”
  通过“校港联动”,把企业分散的实训基地联系起来,在港区内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集群参与的大港区实训基地,为学院和兄弟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专业训练、岗位训练、综合训练、实践训练的有效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五)为港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以“校港联动”为平台,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课题研究中去,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学院已与福建省大地管桩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达成了科技合作意向。同时,充分发挥学院的知识优势,开发切合实际的各种培训项目,面对港区企业员工开展外语、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培训,主动服务港区经济建设。
  
  三、“校港联动”的效应
  通过“校港联动”,学校、港区政府、港区企业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实现了三方共赢。学校融入了港区经济,提高了办学水平;企业获得人才资源支撑,增强了竞争实力;港区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成为了海西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融入港区经济,提高办学水平
   “校港联动”使学院深度融入港区经济,为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提升了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水平,增强了办学实力。因此,“校港联动”是学院加快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助推器。
  以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的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方面,该专业实行的“课证深度融合、多种证书在手”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三大职业岗位来设计课程模块的,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校本教材的编写等,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港联动”为企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设在学院家门口的大港区“集群化的实训基地”为认识实习、职业模块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便利,“打包就业”的学生能够以“员工助理”的身份边学习边实践,在港区企业的真实职业环境中,体验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受到一定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逐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树立了爱岗敬业精神,增强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职业竞争能力增强。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校港联动”要求教师走出学校到港区企业挂职,深入港区诸多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与港区不同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不断丰富自己的企业经历,不断跟踪企业的发展和专业技术的进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
  (二)人才资源支撑,增强企业实力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动力是希望学校为其提供优质的、与其自身特色相吻合的毕业生,希望通过合作解决技术难题,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办学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的满意度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校港联动”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企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学校出台了《横向课题管理办法》,鼓励教师依托“校港联动”平台,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积极与港区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港区企业在合作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要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而企业本身不具备培训功能,学院主动承担为企业培训的任务,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师资优势,将学校作为企业的培训中心,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是为企业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打包就业”的在校生作为企业的储备员工,由于岗位目标明确,职业技能诉求明显,学生通过学校的理论教学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港区企业的岗位实践,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生毕业时,已掌握了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可直接进入相应的企业成为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的骨干。
  (三)校港优势互补,服务海西建设
  随着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推进,港口经济正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西港口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表示,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发展既可带动仓储、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也会带动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学院、港区政府、港区企业携手共建,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为海西建设服务,是时代赋予的共同责任。
  “校港联动”将有力推动港区经济发展,服务于海西建设,主要表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海西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为海西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提高高层次人才吸纳能力,为海西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为海西建设提供先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家伦.主动服务地方,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郑祖宪.坚持科学发展,服务海西建设[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李娅玲.论高校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郭孝锋,吴志功.论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9,( 6)
  [5]张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術学院学报,2005,(1)
  [6]康淼. 港口经济成为海西经济区发展重要增长极[EB/OL].(2009-12-27) [2010-2-6].http://www.cxorg.com/html.
其他文献
中国超高清视频(4K)产业发展大会3月28日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省长马兴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参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而是以网络为基础,与广播电台产业的融合,它的本质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本文针对济南广播电台的网络业务现状,探索媒体融合环境下的
5月9日,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电影电视照明专业委员会专家一行莅临星光影视进行参观调研。星光影视总经理李泽青先生、总工程师甄何平先生、副总经理刘文霞女士、大客户部经理闵
针对提高对媒资系统中视频素材的有效索引手段,本文介绍了北京中科大洋的LeoAI智能服务系统的整体和功能介绍,还有融媒体人工智能业务场景实践介绍。
2016年3月24日—26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6)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CCBN的重要参展商,中科大洋依托最新媒体融合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展示极具创造性
本文从介绍CDR数字音频广播的技术原理入手,分析其技术特点,并尝试参考国内外的数字音频广播的市场发展规律来描绘CDR的应用前景。
6月13日,海信在亚洲CES展正式发布了VIDAAAI世界杯版人工智能电视系统,该系统于6月14号世界杯开赛日起在包括激光电视、ULED在内的海信电视全系新品升级上线,为全球用户带来世界
2019年3月21日,以'融合引领视界智慧连接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简称CCBN2019)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开幕。经过27年的长足发
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集团副总裁、IBTC2018大会主席汪建强IBTC2108开幕致词2018年6月15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美国国家广播电视
近期,一辆全新的高清卫星车顺利抵达浙江广电集团,这也是全国首辆IP高清卫星车。当今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本着服务国际大型重要会议报道和重大国际赛事转播的宗旨,浙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