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外延流變考釋

来源 :书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ANGQ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爲“五體”中最古老的字體,篆書在文字學、書法學等學科領域中歷來備受矚目.然而歷代書法理論對“篆書”外延的界定并不明確,“古”“籀”“篆”三者的概念範圍分分合合,“篆書”的外延亦隨之産生流變.因此,本文將從歷代經典書論入手,分類統計各家觀點,對“篆書”的内涵、“小篆”的定義和“大篆”的種屬變化情况進行考釋,以期厘清歷代書論中“篆書”外延的流變情况.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探究一直是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主题。然而,由于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不足,科学探究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科学探究的历史回溯和本质剖析,明确了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基于当代学习理论和国际科学教育改革趋势,提出科学探究教学改革的五个基本原则;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构建了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模型,以期为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提供系统有效的指导。
歷組卜辭出土于殷墟小屯村南,根據字形、稱謂、事項等依據,分爲歷組一類和二類。前者數量較少,後者較多。歷一類字形較小,使用彎筆較多,用刀柔潤細緻。卜辭布局大致有四個特點:(1)分布多作“條塊狀”;(2)在胛骨的上、下外邊緣處分布得比較密集;(3)同版卜辭繁密;(4)同一占卜主題的諸條卜辭常分置數處。歷二類字形大而狹長,渾厚峻峭。卜辭布局大致有五個特點:(1)有較多的骨頂卜辭;(2)骨條多有“首刻卜辭”;(3)骨條卜辭的排序富有條理和邏1性;(4)骨面卜辭外觀呈“條塊狀”,或單字、單列縱刻而下,其
本文梳理了目前英譯書法文獻及散見于英文中國書法學術論文集、學術著作中的書論翻譯,認爲翻譯在國際書法學術交流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翻譯也是漢學研究的工具與基礎工作.基于
当前,物理观念教学缺乏合理的构建路径和有效的执行策略.以"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为例,体验式教学视角下物理观念构建的执行策略包括:现象事实—概念规律—核心概念—物理观念—应用创新的形成路径,感知体验、论证体验、感悟体验和验证体验的体验式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隐性和显性结合、置于现实情境的切入方式.
“古文”是漢代以來十分重要的書體,從《説文解字叙》所説的“新莽六書”,到魏晋時期的《三體石經》和各類正史、典籍中記載的古文;從宋代的《汗簡》《古文四聲韵》到晚清的《古籀彙編》,古文都是篆隸之前的書體之一。特别是20世紀以來大量戰國簡的發現,讓古文書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書法展覽中,所以在宋代之後出現的篆、隸、草、行、楷五體之説外,增加“古文”一體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論述了商周文化傳承及其禮樂制度,利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二重論證,剖析殷商王室册賜之辞形式特徵,研究傳世文獻與殷周金文記載的王室册賜史官類型,并結合傳世文獻與殷周
戰國時期楚系、晋系、秦系墨迹書寫筆法上承殷商西周毛筆書寫筆法演變而來,楚、晋系基本是原貌繼承,幾乎未發生變化,秦系則在書寫技巧上發生了變化。同時,先秦時期金石銘文筆畫形態與毛筆墨迹不同,這主要是由于早期銅器銘文“泥條法”的鑄造方式,後來的金石銘文繼承了這種筆畫形態。秦系小篆是繼承了金石銘文筆畫形態和文字結構演變而來的,并非當時日常毛筆書寫文字。
中小学科研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文化的重塑,正确评价和认识有效教育科研是关乎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中小学教师需要具有实践性、真实性、规范性、主动性、创新性特征的科研.面对中小学科研有效性提升的迫切需求,应从理论自觉走向策略优化.在价值取向方面,从理论与实践分离向二者的融合发展转变;在研究方法上,由朴素随意向系统规范转变;在研究成果上,从形式创新向实质创新转变;在价值认识上,从被动参加向主动参与转变.
本文重點探討殷人數理邏1的“進十數位制”,主要觀點:(1)“旬”字黄金分割螺旋綫為0.618。(2)殷商武丁元年始于春分的一回歸年長度“365.275日”,與東漢張衡《渾天儀注》始于冬至的一回歸年長度“365.25日”吻合。0.618是其運算的前提與基礎。(3)“進十數位制”,是“大一”牽連極數“九”,“九”滿一而“進十數位”,牽連“萬數位”,“萬數位﹛0,1﹜”,因0.618與“分數位元﹛0,1﹜”相牽而回圈。(4)墨子運算《干支表》是有限集合牽連無限,即
焦虑是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互联网络线上及线下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英语展开学习的时候,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极方面情绪,其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