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开展品社教学与实践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可以划分为认知资源与实践资源两种基本类型。教师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或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展品社课教学:引入日常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专门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提升学生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充分利用生活中学习资源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事做人。
  关键词:学生生活 学习资源 经验 品社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它承担着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关于如何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认知与践行功能。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的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规范行为,如何待人接物,即学会做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教材的编排以儿童为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儿童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经验引入品社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变教师以说教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生活中学习资源的类型
  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的提出者与倡导者,其核心命题是“生活即教育”。就这个意义而言,学生的生活资源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资源。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学习资源(有的称之为课程或教学资源)的研究非常丰富,其分类标准也纷呈各异,比较典型的分类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根据是否看得见摸得着,学习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前者如仪器设备等,后者如家长的态度与能力等。二是按照作用划分,可以将学习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如经验、活动方式等就是素材资源,而设施和环境等则被视作条件性资源。三是按照来源划分,学习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如学校图书馆等,校外资源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网络资源主要是指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上述分类有其合理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宗旨是引导学生获取关于做人与做事的基本认知并把所获认知应用于做人做事的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因此,我们倾向于把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划分为认知资源与实践资源。认知资源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学生获取理性知识即间接经验的基本途径,如图书、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博物馆、网络等等。实践资源的基本功能是为学生提供活动与实践的空间,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既可以让学生获得认知,同时又能确保学生获得实践技能与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常见的实践资源包括家庭、户外、商场、工厂企业、社区组织、公交车、旅游场所等。
  二、挖掘学习资源,开展教学的方法途径
  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把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即把学生日常经验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或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其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挖掘生活资源开展教学有多种途径与方法。
  (一)引入日常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舒适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良好状态的关键,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做游戏、猜谜、看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程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文本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后边的课也就能顺利地开展了。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并非是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而应是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的。无论教师讲授得如何精彩,都不能快速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唯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领悟知识,能力才能真正得以锻炼和提升,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这一过程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切能动力的助推剂,一堂有效的品社课应该是从兴趣开始。
  如学习《购物有巧妙》一课,我这样引入:“老师昨天去商场,买一件衣服,当时试穿的时候,挺满意的。可回家后发现衣服口袋有个小洞。怎么办呀?”学生七嘴八舌:“去退了!”“得拿好发票去呢。”“不退怎么办?”“不会的,我记得有七天退货期限的”……我抓住时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请同学给老师出谋划策。”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利用专门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品德与社会》教材以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生活等为基本内容。这既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又是小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做人的思想根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二要把握好育人方向,引导学生思维定向在“做好人”的道理上来,突出其思想性,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其生活阅历的欠缺,决定了过深地讲解做人道理及道德不能充分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而轻描淡写更无法起到作用。因此,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去探明课文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认识,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借助于生活资源,进行一些活动,使活动和教学有机结合,就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活动方式可以是采访、调查、辩论、表演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
  如在教《我们都是上海人》这一课的时候,对于城市中的民工话题,学生议论纷纷。为此我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让学生去收集以“身边的民工”为主题的资料,并发表不超过150字的看法。在第二课时,学生各抒己见,有对民工生活现状关注的,有对民工做出贡献赞扬的,也有对民工负面影响表述的等,还有些学生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课堂气氛热烈。在听完同学的观点后,针对个别学生的片面观点,有学生予以反驳,课堂又一次热烈起来。我抓住时机,对学生种种观点进行点评:“现实生活中民工的确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为城市所作的贡献,城市生活离不开民工。我们要用包容的心去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善意地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因为我们都是上海人。”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就对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以培养。   (三)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提升学生的生活知识与技能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生活性,而生活性则强调引导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让课堂回归生活,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作为品德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联系并结合,力求使课堂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生活中典型事例的运用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消除火患,生活安心》这一课时,一段“11·15”上海大火的视频,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图,深深地影响着在场的每个学生。他们看到火灾事故对生命造成的伤害和亲人们的痛苦,当看到一名被困居民在窗户里向外挥动毛巾呼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快救人呀!”的呼喊,随后的火灾数据,更让学生吃惊。毫无疑问,学生内心的触动就是最好的学习基础,教师适时联系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己谈谈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学生罗列了好多需要掌握的安全用火的常识,如“不带火柴或打火机”“不将点燃的鞭炮乱扔”等。
  (四)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中,仅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把课堂所得应用于生活,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如《消除火患,生活安心》一课,如果教学在学生获取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后,缺乏后续的拓展活动,或许会使学生潜意识中觉得课堂是课堂,生活是生活,学习效果不佳。为了确保课堂学习和课下生活联系起来,适度的拓展是必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所学回归生活,加深体验,从而使所学真正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与本领。
  因此《消除火患,生活安心》一课结束后,我开展了“寻找身边的用火隐患,制订行动计划”的拓展活动,这在教材中是没有呈现的,而是根据“让教材回归到生活中”的理念,实现意义的建构。这一拓展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调查家人对防火看法或意见,学生认识到家长也是很重视用火安全的。在家人的帮助下,学生在家里,在小区寻找出了一个个用火隐患,并以自己的行动来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形成了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这一基本价值观。
  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开展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如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展开实证调查等,限于篇幅,不复赘言。
  三、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产生的价值和成效
  借助于生活中的学习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直面生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程明确提出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的生活,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此,我们品社课的内容和形式应联系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借助于生活资源的教学,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变以往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有了主体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等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二)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事做人
  借助于生活资源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认识与践行不断反复、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由知道“是什么”到“为什么”“如何做”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借助于生活资源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准则,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并能把学会的东西运用于实践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家成.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满多.《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李秀芳.打造育人经典.苏州杨枝小学,2008.
  [4]任定枝.让品社课堂“活”起来.牛首二中,2011
  [5]夏治存.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实施.腾越三完小,2009.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针对师范类五年制学生特点,只有做到: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灵活设计课堂开展多种
汽车短路/断路检测仪是专门用来寻找汽车线束短路或断路点的检测工具。短路和断路问题是汽车电路检测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检测起来经常费时费力。对于汽车电工来说,更多的
针对平高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ZW30—40.5真空断路器水分处理时间长的问题,欲适当提高水分要求值,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鉴于此,对ZW30—40.5断路器SF6气体水分进行分析。
4月20日,以“人、车、自然的完美和谐”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汽车展开幕。与往届上海车展相比,本届展会无论在展馆面积、参展商数量以及观众数量方面都有所突破。展馆总规
摘要:为了进推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在新时期对高中教育教學方式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纵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延续。由此,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教学主体入手,提出了改进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教学效率 方法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素质教育依然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影响教学成绩提升的瓶颈,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掌握。这限制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其弊端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随着新课改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因自身特性,教师更加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如何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高效物理课堂教学已成为物理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
故障现象:行驶里程1万多km,搭载4G24型2.4L发动机。该车行驶途中突然熄火,立即起动可以顺利着车。开始时故障出现的频率较低,近来故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preventing the permanent atrioventricular block complication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
期刊
摘要:“尝试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先“尝试”,在尝试中学习,有指导的“尝试”,力求取得成功,这就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找到了一种切实可靠的途径和方法。尝试教学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尝试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或者是时间的限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实施具体的教学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尝试教学 途径 方法 应用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邱学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