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是说,要努力引导学生品读自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关键词:品读;感悟;思辨
在新课改理念的感召下,我们的阅读教学日益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视学生自我感悟后的独特体验,努力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我们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自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一、品读文本,感悟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读书作为最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坚信“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规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
《五月端阳》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笔者在教学此课时,力求将人文性和情感性渗透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笔者抓住文中“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一纵身跳入江中。”这句话中的“长叹一声”,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滋味,理解文字蕴涵的营养。
师: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他在为谁而悲叹,又在悲叹什么呢?
生:屈原在悲叹自己的祖国已经被秦国所占领。
师:为国家的灭亡而悲叹,这是绝望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他还为谁而悲叹呢?
生:他还会为楚王悲叹。因为是楚王把他赶出了都城,把他削职流放。
师:因为楚王听信奸臣的甜言蜜语,不听忠臣的肺腑之言,最后导致国破家亡,这是无奈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生:屈原还会为老百姓而悲叹,因为楚王听信奸臣的话,使得国家灭亡,老百姓遇难,成为亡国奴。
师:是呀!楚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屈原热爱楚国的百姓,这是凄凉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还有吗?
生:屈原也在为自己而悲叹,因为他永远也不能为祖国效劳了。
师:屈原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为了不做亡国奴,他只得选择以死明志,这是悲愤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在投江之前,屈原的心情是非常痛苦、矛盾的,而这种痛苦和矛盾就融到了这一声长叹之中。让我们再次来朗讀此句。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为学生去创造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行一次次引读、一次次齐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引导学生体味词句中蕴藏的绝望、无奈、凄凉、悲愤等复杂的情绪,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阅读情感也便自然地从心底里喷发出来。
二、品读文本,思辨解惑
古人主张“熟读精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自主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质疑解疑。教师要善于设问,循序渐进地提出精读的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朗读,仔细思考,读思结合,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在学习《一夜的工作》第七和第八两个自然段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学会思辨,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含。
师: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说说你觉得哪些词句让你感动,为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并思考课后问题)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让我感受到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不仅工作劳苦,而且生活简朴。他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师:理解得非常好。作者亲眼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因此——生接读第七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说明周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为国操劳,为民解忧。
师:对!从一夜想到了周总理无数个这样的工作之夜,作者心潮澎湃,更加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于是——生接读第八自然段。
师:作者不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在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集中抒发了自己对总理的敬仰爱戴之情。请你用自己真心的话语表达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吧!
回忆学过的课文完成填空题:读了《周总理借书》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一夜的工作》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说说令自己最为感动的句子及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有创见性和个性化的体会表达出来。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感染。最后引导学生顺着课文延伸想象,拓展内涵。通过对总理发自内心的赞颂,有效地升华总理的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进行思辨的。教师所能够做的,就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让学生从课文中质疑,从思辨中解惑,让语文教学成为“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是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是生动活泼的自然而然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是浓浓真情的融合与交流。”
(作者单位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路学校)
关键词:品读;感悟;思辨
在新课改理念的感召下,我们的阅读教学日益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视学生自我感悟后的独特体验,努力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我们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自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一、品读文本,感悟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读书作为最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坚信“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规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
《五月端阳》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笔者在教学此课时,力求将人文性和情感性渗透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笔者抓住文中“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一纵身跳入江中。”这句话中的“长叹一声”,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滋味,理解文字蕴涵的营养。
师: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他在为谁而悲叹,又在悲叹什么呢?
生:屈原在悲叹自己的祖国已经被秦国所占领。
师:为国家的灭亡而悲叹,这是绝望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他还为谁而悲叹呢?
生:他还会为楚王悲叹。因为是楚王把他赶出了都城,把他削职流放。
师:因为楚王听信奸臣的甜言蜜语,不听忠臣的肺腑之言,最后导致国破家亡,这是无奈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生:屈原还会为老百姓而悲叹,因为楚王听信奸臣的话,使得国家灭亡,老百姓遇难,成为亡国奴。
师:是呀!楚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屈原热爱楚国的百姓,这是凄凉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还有吗?
生:屈原也在为自己而悲叹,因为他永远也不能为祖国效劳了。
师:屈原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为了不做亡国奴,他只得选择以死明志,这是悲愤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在投江之前,屈原的心情是非常痛苦、矛盾的,而这种痛苦和矛盾就融到了这一声长叹之中。让我们再次来朗讀此句。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为学生去创造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行一次次引读、一次次齐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引导学生体味词句中蕴藏的绝望、无奈、凄凉、悲愤等复杂的情绪,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阅读情感也便自然地从心底里喷发出来。
二、品读文本,思辨解惑
古人主张“熟读精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自主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质疑解疑。教师要善于设问,循序渐进地提出精读的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朗读,仔细思考,读思结合,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在学习《一夜的工作》第七和第八两个自然段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学会思辨,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含。
师: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说说你觉得哪些词句让你感动,为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并思考课后问题)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让我感受到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不仅工作劳苦,而且生活简朴。他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师:理解得非常好。作者亲眼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因此——生接读第七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说明周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为国操劳,为民解忧。
师:对!从一夜想到了周总理无数个这样的工作之夜,作者心潮澎湃,更加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于是——生接读第八自然段。
师:作者不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在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集中抒发了自己对总理的敬仰爱戴之情。请你用自己真心的话语表达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吧!
回忆学过的课文完成填空题:读了《周总理借书》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一夜的工作》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说说令自己最为感动的句子及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有创见性和个性化的体会表达出来。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感染。最后引导学生顺着课文延伸想象,拓展内涵。通过对总理发自内心的赞颂,有效地升华总理的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进行思辨的。教师所能够做的,就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让学生从课文中质疑,从思辨中解惑,让语文教学成为“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是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是生动活泼的自然而然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是浓浓真情的融合与交流。”
(作者单位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