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和护理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bix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直接侵入心脏,损害心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或是病毒在局部产生的毒素,累及中枢神经后,使心肌发生继发性损害。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前大多都有感冒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认为是患感冒而耽误了心肌炎的诊治。病毒性心肌炎是近几年得到人们重视的一种心脏病。发病的年龄从胎儿、新生儿、一直到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绝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
  发现与诊断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比较特殊,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说哪里不舒服,或说不确切,给及早发现和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了解一定的医学常识,从小儿各种身体和生活上的变化,能够发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信号。一般来说,半数以上的患儿开始时先出现感冒或腹泻症状,这些症状逐渐消失,经过暑天或2~3周,孩子才出现心脏症状。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体力变了,精神不好了,没有以前的活泼了,孩子自己愿意坐着或躺着。平时跑跑跳跳时才气喘嘘嘘,现在是不活动或是只有稍微活动也想长出一口气;如果是婴幼儿,则会有胸闷、气短的表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于病毒侵犯心肌,使机体缺氧,“感冒”发烧退了,脸色却总缓不过来,面色发灰、眼眶发青、口唇发紫。严重的面色苍白,多汗,手足发凉。另外,还要注意孩子的脉搏变化,安静时脉搏每分钟超过120次,或少于60次,形成过快或过缓。临床症状前驱症状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心电图检查可见早搏等。累及心肌时患儿自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乏力等。心电图检查表现为频发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等。重者表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另外,如果摸着脉,感觉到跳了几次就出现比较长的间歇,家长就要警惕了孩子可能出现了心律不正常。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可避免疾病的延误。
  院内护理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亲切地与患儿交谈,以取得患儿信任感和安全感,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境接受治疗与护理。
  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做好室内通风换气工作,病室空气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病室地面每天用消毒液擦试2次,限制探视陪护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给予合理饮食: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原则,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宜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或刺激性饮料及食物;心衰患者应给予低盐饮食。
  卧床休息:心肌病变的吸收需要较长时间,休息对于病情的减轻、病程的缩短和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严密观察心率、脉搏、血压、体温、呼吸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胸闷气短者,给予氧气吸入。对于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如出现心力衰竭,取半卧位,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集中进行治疗与护理。烦燥不安者给予安慰,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总量,输液速度每分钟不超过30滴。应用洋地黄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心率过缓或消化系统症状等,发现异常者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健康教育:应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的护理。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常与患儿免疫力低下有关,儿童休息不好,饮食欠佳等都可导致免疫力低下,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日常注意室内卫生,避免接触感染人群,坚持锻炼身体,多饮水,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机体生理功能状态,增强其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出院指导:向患儿及家长讲明药物治疗重要性,按时服药,坚持服药,不能因为自觉症状好转而放松治疗,使疾病复发;注意休息,按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按时预防接种传染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如电影院、市场等,并根据气温变化注意加减衣服,减少忽冷忽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讨 论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要针对其个人及家长的不同情绪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家长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努力配合医务人员使患儿得到切实的体贴和安慰,鼓励和帮助患儿在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保证休息,防止复发,经过治疗和护理,受损的心肌在半年内就可逐渐修复。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如果治疗护理不系统,会导致心肌纤维性变而留下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供血异常等不良症状。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应当首先预防感冒、肠道病毒性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住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在感冒发生季节,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防止各种病毒感染。一旦发现病毒感染后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参考文献
  1 邓映宏,颜井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4.
  2 荣雅琪,王朝霞.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0例的中西醫结合治疗护理体会.甘肃中医,2005,18(6):41.
其他文献
矽肺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之一,是由于在工作环境中长期大量吸入粉尘所引起,表现为肺部广泛纤维性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几乎都伴有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而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根治,本文拟探讨通过护理途径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延缓其病程,促进其康复。  资料与方法  2006~2011年收治矽肺患者63例,男56例,女7例,年龄42~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矽肺合并阻塞性肺气肿诊断标准。  护理方法:  基础护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一对一家庭和社区护理,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同时能得到最好的护理照顾。方法:回顾近年来一对一护理实践,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分析,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结果:一对一护理组(试点组)的患者无论从治疗效果、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生存寿命等都优于对照组(一般护理)。结论:开展一对一护理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确保治疗效果、降低我国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
期刊
摘 要 目的:本文主要是讨论和研究优质服务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重症监护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以及管理;对照组患采用一般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死亡率1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4%,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另外,观察组的医院感染也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也同统计学上差异(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一
期刊
2011年3月~2012年9月对1例天疱疮患者实施的护理及健康教育,临床观察发现,天疱疮的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与各项护理及健康教育有直接关系。天疱疮是累及皮肤和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水疱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危重疾病之一,多因继发感染(皮肤感染,败血症,肺部感染,中毒性休克等)而死亡,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本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这1例患者两年先后住院6次治疗,现将其临床观察,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报告如下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老年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中的作用。方法:收治拟施行前列腺电切术老年患者100例,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时给予细致全面的心理和身体护理。结果:其中有11例因排尿障碍未完成检查,其余均顺利完成检查。结论:细致全面的护理配合能极大地促进老年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尿流动力学 老年男性 护理  尿流动力学(urodynamics)是泌尿外科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主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避免因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对3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CC进行输液,观察患者因输液引起的并发症情况。结果:36例白血病患者全部置管成功,无1例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脉管炎或组织坏死。结论:PICC能有效提高静脉留置时间,减少患者脉管炎或组织坏死的发生率,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 PICC 白血病 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lCC
期刊
近年来,百草枯中毒患者大量增加。该病致死率高,给临床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2007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百草枯中毒患者6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65例患者均为口服中毒,其中自杀服药63例,误服2例,年龄12~60岁,其中男18例,女47例。服药量10~150ml。其中29例患者就诊时间在中毒后6小时以内,就诊时间6~12小时20例,就诊时间12~24小时16例。经抢救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了解外科住院患者对健康教育需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即将出院的500例外科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外科住院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的需求有个性特点。结论:护理人员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外科 患者 健康教育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外科住院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为进一步深入展开外科患者的健康有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0
期刊
静脉穿刺是临床在抢救和治疗患者時最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快速、准确、无痛的穿刺,一直是护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在几年的护理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静脉穿刺的无痛方法,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至今,静脉穿刺1020例,男560例,女460例,年龄18~92岁。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6例,对照组51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方法:①常规静脉穿刺方法同《护理学基础》操作方法。②无痛静脉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患者经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脑血管病经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中、治疗后的护理并积极给予康复指导。结果:根据患者疾病特点,熟悉术前、术后护理观察,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进行有效护理,减轻病痛,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结论:争诊血管内诊断治疗是脑血管病有效方法,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血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