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了解当前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2008年,我们对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对重新调整当下中学校本课程计划和实施策略、规范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覆盖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和本溪四地的29所学校。其中,高中10所(示范高中4所,普通高中6所),初中19所。我们先后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教师共89人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实施机制,目前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等;随机抽取162名学生进行问卷问答,内容涉及课程的类型、上课方式、个人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认识;对5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授课场景进行了全程非参与式观察,其中高中两所,初中3所。
2.结果及分析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总体处于积极实验和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多数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持积极态度。在29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有相关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11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室,19所学校制定了相应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第二,教师与学生对校本课程有较好的评价。67%的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开设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主权,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选择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77%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或基本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只有23%教师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7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校本课程,1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活动中。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该项调查是在大连市初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学习校本课程超过4门以上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学过校本课程的学生(T=3.61,P<0.01),他们被认为是具有适应日常生活潜力的群体,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工具的使用、娱乐和体育运动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但作为新生事物,仍然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级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扶持和指导严重不足:多数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予以必要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和评价,校本课程管理边缘化;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缺乏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搭建的展示、交流经验的平台,学校、教师各行其是,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没有交流平台,随着教师退休或调离而面临消失的窘境。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筹性、连贯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但自行开发并不等于随意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模糊,没有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78.7%的被调查学校没有制订相关的计划书、课程开发方案,不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统一规划、按需设课。87%的被调查学校表示安排哪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依据自愿原则,谁有时间、有能力就安排谁开发,一般是在开学后进行。教师对本校校本课程的计划也不十分清楚,如在回答“贵校什么时间开设校本课程,谁来开发校本课程”时,有79.2%的教师不能给出明确答复,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什么时间需要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表一年一个样,今年上的课明年就消失了,或因为教师有事课程进行一半就停课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开学一个多月了,校本课程仍然没有落实,原因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新计划还没有制订。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经验性特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调查结果看,29所被调查学校对校本开发投入十分有限。其中,3所初中、1所高中对校本课程几乎没有投入,分别占调查学校的15.8%和10%。仅有2所初中、3所高中每学期对校本课程的投入超过3000元。高中、初中的平均投入分别是1870元和960元,高中要高于初中。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各校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编教材用,而很少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室建设、活动材料的购置。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水平。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低成本的或无需成本的,如微型小说鉴赏、《论语》品析、英文歌曲赏析等校本课程在初中已达37%,高中高达46%;一些校本课程如无土栽培、营养与健康、家乡的历史与发展等,教师只能因陋就简,靠看录像完成教学。57%的教师表示开设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主要取决于资金和场地。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结构失衡。
校本课程具有三大特征: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从调查看,29所学校一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总数已达193门,删去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同内容课程达88门,其中,高中21门,初中67门。调查表明:88门课程特征维度取向比例中,经验性、统整性和实践性取向比例均偏低,初中分别是29.2%、51%和43%,高中分别为14%、30.9%和12%。(本调查是请有关课程专家、中学教研员和相关校本课程负责人共37人对88门课程三个维度取向比例打分统计获得的平均数。)三项特征比例达60%以上的校本课程,初中为41%、63.3%和43%,高中仅为17%、44.6%和14.9%。高中三项维度特征比例明显低于初中,数、理、化、生的奥赛课程是典型的学科性、分化性和知识性课程,而这类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重点高中。在对学生选课问卷“你最喜欢哪门校本课程”的调查中,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依次为面雕、初级轮滑教学、糕点制作;高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是课本剧制作表演、纸雕和健美操。这些课程实践性、经验性和整合性均达80%以上。而现有的课程中,高中仅有约9.8%、初中约39.1%能达到这一要求。
关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工作,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1.构建区域性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系统的良好运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垂直式等级管理,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它将对区域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体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校本课程一定的专项投入和资金倾斜;提供服务、指导和培训服务,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试验提供交流平台和一定的课例,聘请有关专家、资深教师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咨询,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实施检测评价,评价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具有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诊断、改进及激励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校本课程开发及三级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评估应包括:保障机制评估,需求评估,内容评估,效果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可以再分成若干次级指标,如效果评估可以再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包括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认识、态度,客观包括学生表现和课程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覆盖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和本溪四地的29所学校。其中,高中10所(示范高中4所,普通高中6所),初中19所。我们先后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教师共89人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实施机制,目前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等;随机抽取162名学生进行问卷问答,内容涉及课程的类型、上课方式、个人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认识;对5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授课场景进行了全程非参与式观察,其中高中两所,初中3所。
2.结果及分析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总体处于积极实验和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多数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持积极态度。在29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有相关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11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室,19所学校制定了相应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第二,教师与学生对校本课程有较好的评价。67%的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开设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主权,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选择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77%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或基本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只有23%教师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7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校本课程,1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活动中。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该项调查是在大连市初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学习校本课程超过4门以上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学过校本课程的学生(T=3.61,P<0.01),他们被认为是具有适应日常生活潜力的群体,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工具的使用、娱乐和体育运动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但作为新生事物,仍然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级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扶持和指导严重不足:多数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予以必要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和评价,校本课程管理边缘化;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缺乏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搭建的展示、交流经验的平台,学校、教师各行其是,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没有交流平台,随着教师退休或调离而面临消失的窘境。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筹性、连贯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但自行开发并不等于随意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模糊,没有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78.7%的被调查学校没有制订相关的计划书、课程开发方案,不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统一规划、按需设课。87%的被调查学校表示安排哪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依据自愿原则,谁有时间、有能力就安排谁开发,一般是在开学后进行。教师对本校校本课程的计划也不十分清楚,如在回答“贵校什么时间开设校本课程,谁来开发校本课程”时,有79.2%的教师不能给出明确答复,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什么时间需要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表一年一个样,今年上的课明年就消失了,或因为教师有事课程进行一半就停课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开学一个多月了,校本课程仍然没有落实,原因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新计划还没有制订。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经验性特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调查结果看,29所被调查学校对校本开发投入十分有限。其中,3所初中、1所高中对校本课程几乎没有投入,分别占调查学校的15.8%和10%。仅有2所初中、3所高中每学期对校本课程的投入超过3000元。高中、初中的平均投入分别是1870元和960元,高中要高于初中。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各校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编教材用,而很少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室建设、活动材料的购置。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水平。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低成本的或无需成本的,如微型小说鉴赏、《论语》品析、英文歌曲赏析等校本课程在初中已达37%,高中高达46%;一些校本课程如无土栽培、营养与健康、家乡的历史与发展等,教师只能因陋就简,靠看录像完成教学。57%的教师表示开设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主要取决于资金和场地。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结构失衡。
校本课程具有三大特征: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从调查看,29所学校一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总数已达193门,删去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同内容课程达88门,其中,高中21门,初中67门。调查表明:88门课程特征维度取向比例中,经验性、统整性和实践性取向比例均偏低,初中分别是29.2%、51%和43%,高中分别为14%、30.9%和12%。(本调查是请有关课程专家、中学教研员和相关校本课程负责人共37人对88门课程三个维度取向比例打分统计获得的平均数。)三项特征比例达60%以上的校本课程,初中为41%、63.3%和43%,高中仅为17%、44.6%和14.9%。高中三项维度特征比例明显低于初中,数、理、化、生的奥赛课程是典型的学科性、分化性和知识性课程,而这类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重点高中。在对学生选课问卷“你最喜欢哪门校本课程”的调查中,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依次为面雕、初级轮滑教学、糕点制作;高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是课本剧制作表演、纸雕和健美操。这些课程实践性、经验性和整合性均达80%以上。而现有的课程中,高中仅有约9.8%、初中约39.1%能达到这一要求。
关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工作,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1.构建区域性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系统的良好运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垂直式等级管理,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它将对区域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体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校本课程一定的专项投入和资金倾斜;提供服务、指导和培训服务,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试验提供交流平台和一定的课例,聘请有关专家、资深教师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咨询,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实施检测评价,评价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具有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诊断、改进及激励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校本课程开发及三级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评估应包括:保障机制评估,需求评估,内容评估,效果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可以再分成若干次级指标,如效果评估可以再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包括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认识、态度,客观包括学生表现和课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