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曾是商鞅封邑之地、闯王屯兵之所,更是革命战争年代鄂豫陕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近年来,随着沪陕高速的开通,商洛到西安被拉近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旅游热带动了各项发展,更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岭最美是商洛”喊来了各方的关注,商州区顺应发展,最靓新农村大笔挥就!
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楼整整齐齐,一排排吐绿染翠的绿化带环绕休闲广场,处处呈现出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城市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新景象。
阳春三月,《中国经济周刊》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下赵塬新村见到了刚刚入住B区二排的72岁高龄的赵德强,老人高兴地说:“做梦都没想到,农村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农闲时间既可以到休闲广场散步、健身,还可以到图书室读书看报,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总投资4000万元,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示范点、陕西省生态示范村。如今,在秦岭深处的商州区,这样的新村还有35个。
6亿投资建新房
2008年,商州区政府筹资3000万元在下赵塬、任塬建设两个新农村示范村。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现已建成142户新村住宅,节约土地150多亩,成为省级生态环保示范村。
2010年12月23日,杨峪河镇下赵塬村138户村民在鞭炮声中喜迁新居,告别昔日低矮潮湿的土房,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楼,跨出小康生活的第一步。
“随着下赵塬新农村的建成入住,李堡子、任塬等3个新村续建工程已进入尾声,板桥、侯塬、生王等5个百户以上新村全面铺开。下赵塬、任塬、李堡子3个续建村完成投资8100万元,建成新型民居323户,村级活动场所和各项配套设施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板桥、岔口铺、郭涧、生王、侯塬5个新建村完成投入3930万元,村民新居建设正在积极实施中。石门沟、里程等10个旧村改造完成投资2770万元,实施旧房改造580户。”商州区委农工部相关领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建设新农村,让我们乡下人也过上了城里人过的日子!”在记者走访中,杨峪河、沙河子等许多农村的农民都给出了这么一个共同的感叹。
记者了解到,自2007年以来,商州区共启动建设新农村试点示范村35个,其中新建村7个,实施旧村改造29个。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总投资6.62亿元,地方财政和项目资金投入共计2.13亿元,部门帮扶110万元,群众自筹44790万元。共实施建设项目554个,其中,已完成建设项目314个,在建项目240个。在已实施建设的农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干净卫生。
4年来,商州区共完成中、小学校舍排危改造投资10572.3万元;铺设通村水泥路731.2公里,修建便民桥70多座,新修和改造农村道路95.9公里;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建设181个,落实配套资金294万元。城周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和“一池、五改、五清、四化”活动的开展,重点解决了村民住宅与圈舍混杂、柴草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乱倒乱排等脏、乱、差问题。
商州区委书记柳宪军说,通过旧村改造,不仅环境在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村民们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美丽家园,更加重视讲文明、讲卫生、讲环保。一点一滴的改变,都深深地烙印在发展的足迹上。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农村的文化设施更加配套,农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在孝义镇甘河村生活了60多年的刘志松老汉告诉记者,这两年村子的变化太大了:破土房不见了,土厕变水厕,垃圾被填埋,做饭用上了沼气灶,洗澡用上了太阳能,出门骑上了电动车,学习技术就去图书室,致富信息用宽带……
“一村一品”保农民增收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农民要增收。商州区通过“一村一品”建设,确保农民增收。
杨峪河镇下赵塬村利用距离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和农家乐。现已建成150亩的苗木花卉基地,成立农家乐集群30户。据统计,该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88元。
秦岭深处的梁坪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膜洋芋等经济作物,建立核桃园和板栗园,栽种猪苓等中药材。同时,还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培养和发展建筑、运输等行业领头人。据了解,2010年梁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2元,高出商州全区平均水平21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4年里,全区共发展林果、畜牧、烤烟、蚕桑、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基地村100多个,其中有11个村已被列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993元,增长21.5%。部分基地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增长30%以上,主导产业收入已占农民家庭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今年示范村共组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初步统计显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00元,同比增长28%。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产业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此外,4年来,商州区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投入2631万元,解决饮水困难群众4.9万人;完成丹江沿岸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投资17788万元,新修“四田”4.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6.4平方公里,还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系列工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农村建设三步走
“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产业支撑”和“板块推进、流域推进、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是商州区推进新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
2008年,《商州区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专题规划》出台,其中“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根据市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商州区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规划大体上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从2006年到2010年,为示范试点阶段,安排1%至10%左右的村逐步扩大试点。2010年年底前争取完成全区80%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第二步,从2010年到2020年为大力推进阶段,安排10%至50%左右的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完成所有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第三步,从2020年开始,再用一二十年时间,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任务。?
“我们具体的做法是:从2006年开始抓好区上确定示范试点村镇的建设规划。2010年年底前争取完成全区80%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从2010年到2020年大力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区50%的村庄建设,争取完成60%。在实施过程中对牧护关镇、杨斜镇等条件优越、发展基础较好村镇优先实施、重点突破,建成示范样板,树立起商州新农村建设典型。对公路沿线村镇和示范镇依次推进,分层次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全区50%的村镇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商洛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商州区区长许玉仪解释道。
此后,商州区加强项目资金捆绑、资源要素整合、部门包抓共建,夯实领导、强化管理、科学规划、抓点示范、稳步推进。
许玉仪区长介绍说:“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区上采取宜新则新、宜改则改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并坚持集体统建与分户自建相结合,整体迁建、旧村改造、旅游开发、产业带动多种模式竞相绽放。民房建设、旧居改造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由地方财政出资与项目资金捆绑统一建设,不让群众出一分钱。”
记者了解到,为将责任落到实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商州区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专题规划》出台后,商州区除了坚持每个示范村有一套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一名区级领导包抓的“五个一责任制”外,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跨区域竞聘上岗”,使一批优秀的村支书入驻到其他村,按照区上的统一要求,制定完善全村经济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抓班子、带队伍、调结构,多方争取资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几个月后的调查显示,这批村支书在上任初期的“三把火”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围绕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业,核桃、板栗等林果业,养猪、牛、羊、鸡等养殖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深入细化“一村一品”,力争农民增产增收:黑龙口镇中坪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豆制品加工业,现已完成110吨、产值170多万元;杨斜镇椒园沟村依托省级仔猪繁育基地,打造万头养猪基地村,两个1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已建成投产,养猪基地预计年底完成,全村416口人仅养猪一项每人可增收3000元以上;大荆镇青桥村1800米的机耕路工程已完成1500米,1900米灌溉渠工程已完成1680米;黑山镇西川村投资6万元的五间一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已全面竣工……
“今年和今后几年,我们仍将按照‘做美城市、做强集镇、做好社区、做靓农村’的思路,全面做好小城镇、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富有商洛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让群众真正分享更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商州区委书记柳宪军满怀信心地说。
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楼整整齐齐,一排排吐绿染翠的绿化带环绕休闲广场,处处呈现出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城市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新景象。
阳春三月,《中国经济周刊》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下赵塬新村见到了刚刚入住B区二排的72岁高龄的赵德强,老人高兴地说:“做梦都没想到,农村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农闲时间既可以到休闲广场散步、健身,还可以到图书室读书看报,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总投资4000万元,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示范点、陕西省生态示范村。如今,在秦岭深处的商州区,这样的新村还有35个。
6亿投资建新房
2008年,商州区政府筹资3000万元在下赵塬、任塬建设两个新农村示范村。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现已建成142户新村住宅,节约土地150多亩,成为省级生态环保示范村。
2010年12月23日,杨峪河镇下赵塬村138户村民在鞭炮声中喜迁新居,告别昔日低矮潮湿的土房,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楼,跨出小康生活的第一步。
“随着下赵塬新农村的建成入住,李堡子、任塬等3个新村续建工程已进入尾声,板桥、侯塬、生王等5个百户以上新村全面铺开。下赵塬、任塬、李堡子3个续建村完成投资8100万元,建成新型民居323户,村级活动场所和各项配套设施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板桥、岔口铺、郭涧、生王、侯塬5个新建村完成投入3930万元,村民新居建设正在积极实施中。石门沟、里程等10个旧村改造完成投资2770万元,实施旧房改造580户。”商州区委农工部相关领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建设新农村,让我们乡下人也过上了城里人过的日子!”在记者走访中,杨峪河、沙河子等许多农村的农民都给出了这么一个共同的感叹。
记者了解到,自2007年以来,商州区共启动建设新农村试点示范村35个,其中新建村7个,实施旧村改造29个。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总投资6.62亿元,地方财政和项目资金投入共计2.13亿元,部门帮扶110万元,群众自筹44790万元。共实施建设项目554个,其中,已完成建设项目314个,在建项目240个。在已实施建设的农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干净卫生。
4年来,商州区共完成中、小学校舍排危改造投资10572.3万元;铺设通村水泥路731.2公里,修建便民桥70多座,新修和改造农村道路95.9公里;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建设181个,落实配套资金294万元。城周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和“一池、五改、五清、四化”活动的开展,重点解决了村民住宅与圈舍混杂、柴草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乱倒乱排等脏、乱、差问题。
商州区委书记柳宪军说,通过旧村改造,不仅环境在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村民们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美丽家园,更加重视讲文明、讲卫生、讲环保。一点一滴的改变,都深深地烙印在发展的足迹上。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农村的文化设施更加配套,农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在孝义镇甘河村生活了60多年的刘志松老汉告诉记者,这两年村子的变化太大了:破土房不见了,土厕变水厕,垃圾被填埋,做饭用上了沼气灶,洗澡用上了太阳能,出门骑上了电动车,学习技术就去图书室,致富信息用宽带……
“一村一品”保农民增收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农民要增收。商州区通过“一村一品”建设,确保农民增收。
杨峪河镇下赵塬村利用距离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和农家乐。现已建成150亩的苗木花卉基地,成立农家乐集群30户。据统计,该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88元。
秦岭深处的梁坪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膜洋芋等经济作物,建立核桃园和板栗园,栽种猪苓等中药材。同时,还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培养和发展建筑、运输等行业领头人。据了解,2010年梁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2元,高出商州全区平均水平21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4年里,全区共发展林果、畜牧、烤烟、蚕桑、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基地村100多个,其中有11个村已被列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993元,增长21.5%。部分基地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增长30%以上,主导产业收入已占农民家庭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今年示范村共组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初步统计显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00元,同比增长28%。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产业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此外,4年来,商州区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投入2631万元,解决饮水困难群众4.9万人;完成丹江沿岸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投资17788万元,新修“四田”4.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6.4平方公里,还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系列工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农村建设三步走
“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产业支撑”和“板块推进、流域推进、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是商州区推进新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
2008年,《商州区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专题规划》出台,其中“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根据市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商州区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规划大体上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从2006年到2010年,为示范试点阶段,安排1%至10%左右的村逐步扩大试点。2010年年底前争取完成全区80%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第二步,从2010年到2020年为大力推进阶段,安排10%至50%左右的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完成所有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第三步,从2020年开始,再用一二十年时间,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任务。?
“我们具体的做法是:从2006年开始抓好区上确定示范试点村镇的建设规划。2010年年底前争取完成全区80%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从2010年到2020年大力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区50%的村庄建设,争取完成60%。在实施过程中对牧护关镇、杨斜镇等条件优越、发展基础较好村镇优先实施、重点突破,建成示范样板,树立起商州新农村建设典型。对公路沿线村镇和示范镇依次推进,分层次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全区50%的村镇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商洛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商州区区长许玉仪解释道。
此后,商州区加强项目资金捆绑、资源要素整合、部门包抓共建,夯实领导、强化管理、科学规划、抓点示范、稳步推进。
许玉仪区长介绍说:“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区上采取宜新则新、宜改则改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并坚持集体统建与分户自建相结合,整体迁建、旧村改造、旅游开发、产业带动多种模式竞相绽放。民房建设、旧居改造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由地方财政出资与项目资金捆绑统一建设,不让群众出一分钱。”
记者了解到,为将责任落到实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商州区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专题规划》出台后,商州区除了坚持每个示范村有一套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一名区级领导包抓的“五个一责任制”外,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跨区域竞聘上岗”,使一批优秀的村支书入驻到其他村,按照区上的统一要求,制定完善全村经济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抓班子、带队伍、调结构,多方争取资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几个月后的调查显示,这批村支书在上任初期的“三把火”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围绕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业,核桃、板栗等林果业,养猪、牛、羊、鸡等养殖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深入细化“一村一品”,力争农民增产增收:黑龙口镇中坪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豆制品加工业,现已完成110吨、产值170多万元;杨斜镇椒园沟村依托省级仔猪繁育基地,打造万头养猪基地村,两个1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已建成投产,养猪基地预计年底完成,全村416口人仅养猪一项每人可增收3000元以上;大荆镇青桥村1800米的机耕路工程已完成1500米,1900米灌溉渠工程已完成1680米;黑山镇西川村投资6万元的五间一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已全面竣工……
“今年和今后几年,我们仍将按照‘做美城市、做强集镇、做好社区、做靓农村’的思路,全面做好小城镇、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富有商洛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让群众真正分享更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商州区委书记柳宪军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