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历来被认为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中培养怎样的数学思维,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发散思维 培养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时往往会用旧的思维方法去思考新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叫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要减少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所用的方法。
一、通过运用“观察、联想”法,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巧妙地联想是几何证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综合的能力。而对几何图形,要求学生能从观察到的已知条件中,产生一系列联想,并从联想的结果中,得出由条件推出的结论,再从多个结论中,选择出有用的部分。这样循环往复就会找到一条由条件到结论的通道,然后加以综合整理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AE=AF,连接BE、BF、DE、DF得四边形DEBF,试说明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道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几何证明题。在分析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结合已知条件观察图形,由已知条件可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此联想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等。在几何证题中,往往不需要用到由已知条件推出的所有结论,而是选择出有用的部分。如此题若用判别条件“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通过证明△ADE≌△CBF和△DCF≌△BAE得DE=BF,DF=BE。那么应选用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通过分析,整道题的思路清晰可见。由此运用“观察、联想”法可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二、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通过一题多解,沟通了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已学知识形成系统。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变异规律,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上题的证明方法有多种,除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外,还可用判别方法“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再如:计算 。解此题时可运用整式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即“原式 。
也可利用分解因式中的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原式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进行类比、联想,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察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通过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加深了一层,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三、通过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其表现形式是逆用公式和法则,打破常规解题思路,逆向进行推理和证明,反“客”为“主”。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势,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它能帮助学生从正向思维过度到正、逆双向思维。在解题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例如:求 的值。
分析:这道题题目较长,直接计算难度较大,这时若能抓住题目的结构特征,巧妙的逆用平方差公式,则可简化计算过程。
互为倒数,其乘积为1.
四、通过变换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变换思维就是思维方向的转变,是在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把问题切当地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形式。例如学习了乘法公式和它的变形公式,比如a2+b2=(a+b)2-2ab 之后,我们发现,在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时,有时若能将它们结合起来,常常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明快,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的周长为2 +2,斜边上的中线为1,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对此题的解决,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思路是利用勾股定理和已知的周长建立方程组,求出两直角边,然后再求出面积。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求面积的实质是求两直角边的乘积,即求两个量的积,不一定必修求出这两个量,我们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找到两直角边的乘积。解法如下:
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由题意得
数学本身是运动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思维也要随之运动变化,用变换的思维去研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借助于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和解決复杂的数学问题,寻找更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和发散思维,既可使学生打好基础,又能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棒坚.谈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参考
[2]廖蒂学.勾股定理和乘法公式的结合[J].中学数学杂志,2005(5)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发散思维 培养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时往往会用旧的思维方法去思考新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叫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要减少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所用的方法。
一、通过运用“观察、联想”法,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巧妙地联想是几何证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综合的能力。而对几何图形,要求学生能从观察到的已知条件中,产生一系列联想,并从联想的结果中,得出由条件推出的结论,再从多个结论中,选择出有用的部分。这样循环往复就会找到一条由条件到结论的通道,然后加以综合整理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AE=AF,连接BE、BF、DE、DF得四边形DEBF,试说明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道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几何证明题。在分析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结合已知条件观察图形,由已知条件可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此联想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等。在几何证题中,往往不需要用到由已知条件推出的所有结论,而是选择出有用的部分。如此题若用判别条件“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通过证明△ADE≌△CBF和△DCF≌△BAE得DE=BF,DF=BE。那么应选用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通过分析,整道题的思路清晰可见。由此运用“观察、联想”法可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二、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通过一题多解,沟通了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已学知识形成系统。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变异规律,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上题的证明方法有多种,除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外,还可用判别方法“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再如:计算 。解此题时可运用整式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即“原式 。
也可利用分解因式中的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原式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进行类比、联想,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察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通过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加深了一层,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三、通过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其表现形式是逆用公式和法则,打破常规解题思路,逆向进行推理和证明,反“客”为“主”。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势,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它能帮助学生从正向思维过度到正、逆双向思维。在解题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例如:求 的值。
分析:这道题题目较长,直接计算难度较大,这时若能抓住题目的结构特征,巧妙的逆用平方差公式,则可简化计算过程。
互为倒数,其乘积为1.
四、通过变换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变换思维就是思维方向的转变,是在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把问题切当地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形式。例如学习了乘法公式和它的变形公式,比如a2+b2=(a+b)2-2ab 之后,我们发现,在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时,有时若能将它们结合起来,常常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明快,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的周长为2 +2,斜边上的中线为1,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对此题的解决,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思路是利用勾股定理和已知的周长建立方程组,求出两直角边,然后再求出面积。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求面积的实质是求两直角边的乘积,即求两个量的积,不一定必修求出这两个量,我们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找到两直角边的乘积。解法如下:
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由题意得
数学本身是运动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思维也要随之运动变化,用变换的思维去研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借助于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和解決复杂的数学问题,寻找更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和发散思维,既可使学生打好基础,又能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棒坚.谈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参考
[2]廖蒂学.勾股定理和乘法公式的结合[J].中学数学杂志,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