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高校频频出现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道德失范的范围和程度都令人震惊,并不断受到媒体的关注。高校教师肩负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大责任,高校教师频发的学术失范事件不仅损害学校的名声,社会影响极坏,对整个高校教师群体的利益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遏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优化学术环境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师;学术道德
一、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制度
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学术资源的学术腐败现象在我国尤为普遍。学者施一公称此为“中国的科研文化”,将我国的这一丑陋的“潜规则”暴露在国内外科学界面前。高校的教师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来形成的利益团体,获得自身资源的优势权。同时,为了争取评职称的晋升指标,参评者给评委输送物质利益,串通一气。由此,学术机构频频出现违规行为。这些“潜规则”腐蚀了科研人员,败坏了科研道德,污染了科研环境。
(二)学术道德
将他人的学术成果占为己有,主要表现为剽窃、伪造数据、霸占研究成果等等。有些知名专家、学者为了尽快的出成果,不惜篡改数据、拼接文章,这不仅给学生树立一个极为负面的“榜样”,也大大损害公众对教师的公信力。另外,一些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借由工作太忙无心专注科研,直接找枪手为其写论文、申报项目,以权谋私。较为普遍的情况则是,许多专家、教授打着培养学生的旗号,直接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完成他们自己申请的课题,最终霸占他人的学术成果,转为个人利益。
(三)学术质量
有些专家重量而不重质,仅有的一些数据把本该一稿就能完成的内容低水平的重复,甚至直接一稿多投。而有些期刊也因经济利益,同意论文一稿多发。这种违规行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制止,长此以往,学术领域催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使学术价值严重缩水。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惩处机制缺失
学术道德失范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术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惩处机制不健全。另外,一些高校为了自身的形象和学术声誉,会保护当事人而不揭露,对其进行从简处理,惩处无法达到震慑作用。学术道德失范法规的缺失以及管理措施的不当,让学术道德失范的风险及成本降低。由此,有些教师产生了侥幸心理,采取各种“捷径”,要么是学术不端,要么就学术腐败。
(二)教师的学术道德素养不足
第一,求学阶段未树立学术规范意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多是硕士和博士毕业。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若不能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就形成学术规范意识,日后必定对其今后的学术生涯发展产生极不利的影响。第二,教师急功近利。学术研究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以及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科研项目难度大,耗时长,某些教师急于求成,不惜违背学术道德,甚至违规违法。第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在项目评审过程对不同学术观点的申报人进行打压;打造对自己有利的学术圈,抛弃了教育置业的伦理道德底线,长此将摈弃科學精神的认同和信仰。
(三)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功利化
高校的职称以及绩效的评定规定成为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以及职业发展的奋斗的风向标。目前,多数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主要是量化考核,这一评价体系看似简单易行、甚至公平,但事实上,忽略了各学术领域的具体情况。教师所有的评价指标都直接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挂钩。将本该潜心研究的学者引向追逐名利,完全忽视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以及不可预知性。部分教师为尽快获得利益,不惜违背学术道德,而真正付出大量心血,攻克学术难题的教师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不仅没有得到物质激励,还受到其他投机取巧的老师的歧视。其探究科学的热情以及严谨的学术精神也会被功利的评定政策给抹杀了。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惩戒机制,法制化管理学术道德
建立公开透明的学术诚信管理平台,同金融信用体系一样,任何学术不端的行为一旦出现,均能在该网络系统里查到。任何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审核环节均需通过学术诚信的查询,利用预防惩戒机制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学术失范事件被媒体曝光后,高校通常迫于舆论压力才开始调查处理,而后再草草了事。惩处力度不够助长了学术失范者的嚣张气焰。因此,高校应主动出台整治学术失范行为的规章制度,建立广泛的学术诚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教师的学术成果进行抽查,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及时举报,并开出具体惩罚措施,使教师时刻审视反省自己的学术行为。
(二)重视学术道德教育,发挥学术道德自律作用
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遵循的道德底线。高校作为教师的工作单位,应做好舆论宣传以及监督引导的工作,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学习教育。同时开展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宣传活动,加强教师学术规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此外,高校应给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积极正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当教师将这种科研道德意识归为从事科研行业的基本义务,养成基本的规范,达到自觉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完善高校科研评定机制,合理利用科研激励制度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刺激教师的科研热情,引导养成良好的学风。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建立不同的制度评定体系。高校里不同的学科发展存在差异,有些学科发展时间长,成果和师资队伍实力相对雄厚;而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兴学科和研究团队处于筹备建设阶段,阶段性成果相对较少。其次,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应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高校的评价制度应鼓励创新,重质轻量,重视对学术价值的评价。可依据某项成果的被引频率来反应价值和影响,同时建立同行专家评价制度以及监督专家评审行为的监督机制。最后,根据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别的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结语
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已经颇为严重,只有高校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尽快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让高校成为人才的聚集地。
参考文献:
[1]伍新德,张人崧.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14-15.
[2]吴曙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三层次对策”[J].学理论,2015(12):238-239.
[3]苑广龙.浅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成因与管理路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9):74-76.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师;学术道德
一、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制度
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学术资源的学术腐败现象在我国尤为普遍。学者施一公称此为“中国的科研文化”,将我国的这一丑陋的“潜规则”暴露在国内外科学界面前。高校的教师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来形成的利益团体,获得自身资源的优势权。同时,为了争取评职称的晋升指标,参评者给评委输送物质利益,串通一气。由此,学术机构频频出现违规行为。这些“潜规则”腐蚀了科研人员,败坏了科研道德,污染了科研环境。
(二)学术道德
将他人的学术成果占为己有,主要表现为剽窃、伪造数据、霸占研究成果等等。有些知名专家、学者为了尽快的出成果,不惜篡改数据、拼接文章,这不仅给学生树立一个极为负面的“榜样”,也大大损害公众对教师的公信力。另外,一些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借由工作太忙无心专注科研,直接找枪手为其写论文、申报项目,以权谋私。较为普遍的情况则是,许多专家、教授打着培养学生的旗号,直接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完成他们自己申请的课题,最终霸占他人的学术成果,转为个人利益。
(三)学术质量
有些专家重量而不重质,仅有的一些数据把本该一稿就能完成的内容低水平的重复,甚至直接一稿多投。而有些期刊也因经济利益,同意论文一稿多发。这种违规行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制止,长此以往,学术领域催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使学术价值严重缩水。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惩处机制缺失
学术道德失范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术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惩处机制不健全。另外,一些高校为了自身的形象和学术声誉,会保护当事人而不揭露,对其进行从简处理,惩处无法达到震慑作用。学术道德失范法规的缺失以及管理措施的不当,让学术道德失范的风险及成本降低。由此,有些教师产生了侥幸心理,采取各种“捷径”,要么是学术不端,要么就学术腐败。
(二)教师的学术道德素养不足
第一,求学阶段未树立学术规范意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多是硕士和博士毕业。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若不能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就形成学术规范意识,日后必定对其今后的学术生涯发展产生极不利的影响。第二,教师急功近利。学术研究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以及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科研项目难度大,耗时长,某些教师急于求成,不惜违背学术道德,甚至违规违法。第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在项目评审过程对不同学术观点的申报人进行打压;打造对自己有利的学术圈,抛弃了教育置业的伦理道德底线,长此将摈弃科學精神的认同和信仰。
(三)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功利化
高校的职称以及绩效的评定规定成为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以及职业发展的奋斗的风向标。目前,多数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主要是量化考核,这一评价体系看似简单易行、甚至公平,但事实上,忽略了各学术领域的具体情况。教师所有的评价指标都直接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挂钩。将本该潜心研究的学者引向追逐名利,完全忽视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以及不可预知性。部分教师为尽快获得利益,不惜违背学术道德,而真正付出大量心血,攻克学术难题的教师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不仅没有得到物质激励,还受到其他投机取巧的老师的歧视。其探究科学的热情以及严谨的学术精神也会被功利的评定政策给抹杀了。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惩戒机制,法制化管理学术道德
建立公开透明的学术诚信管理平台,同金融信用体系一样,任何学术不端的行为一旦出现,均能在该网络系统里查到。任何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审核环节均需通过学术诚信的查询,利用预防惩戒机制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学术失范事件被媒体曝光后,高校通常迫于舆论压力才开始调查处理,而后再草草了事。惩处力度不够助长了学术失范者的嚣张气焰。因此,高校应主动出台整治学术失范行为的规章制度,建立广泛的学术诚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教师的学术成果进行抽查,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及时举报,并开出具体惩罚措施,使教师时刻审视反省自己的学术行为。
(二)重视学术道德教育,发挥学术道德自律作用
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遵循的道德底线。高校作为教师的工作单位,应做好舆论宣传以及监督引导的工作,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学习教育。同时开展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宣传活动,加强教师学术规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此外,高校应给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积极正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当教师将这种科研道德意识归为从事科研行业的基本义务,养成基本的规范,达到自觉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完善高校科研评定机制,合理利用科研激励制度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刺激教师的科研热情,引导养成良好的学风。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建立不同的制度评定体系。高校里不同的学科发展存在差异,有些学科发展时间长,成果和师资队伍实力相对雄厚;而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兴学科和研究团队处于筹备建设阶段,阶段性成果相对较少。其次,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应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高校的评价制度应鼓励创新,重质轻量,重视对学术价值的评价。可依据某项成果的被引频率来反应价值和影响,同时建立同行专家评价制度以及监督专家评审行为的监督机制。最后,根据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别的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结语
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已经颇为严重,只有高校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尽快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让高校成为人才的聚集地。
参考文献:
[1]伍新德,张人崧.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14-15.
[2]吴曙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三层次对策”[J].学理论,2015(12):238-239.
[3]苑广龙.浅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成因与管理路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