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实践探索,研究者发现手偶对提高幼儿故事讲述水平有积极意义。数据分析显示,故事讲述中使用手偶的实验组得分要高于未使用手偶的控制组,且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在讲述数量、讲述内容及讲述过程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其中讲述内容和讲述过程有显著差异。研究者认为,手偶的可动性和形象性对幼儿的语言思维和形象描述具有启发作用。为此,研究者建议在组织幼儿开展故事讲述活动时适当运用手偶,以发挥手偶在幼儿故事讲述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手偶;故事讲述水平;讲述数量;讲述内容;讲述过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12-05
幼儿故事讲述活动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如同其他游戏一样,能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想象力”。〔1〕进一步来讲,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可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社会生活的认知及其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幼儿的故事讲述能力是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2〕而成人讲述故事的方式对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往往借助图画或玩偶等为幼儿讲述故事。这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但由于其表现形式都是静止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有很多教师开始借助手偶玩具为幼儿讲述故事。手偶形态逼真,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做出各种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在故事讲述中适当运用手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片或玩偶等静态道具的不足,更有助于促进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其故事讲述水平。为深入分析手偶对提高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对手偶在幼儿故事讲述中的作用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选取杭州市某幼儿园32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是一个包括前测与后测的准实验研究,所以实验组与控制组并不是随机选择的。实验前,研究者通过观察以及与带班教师的交流,选取了水平相当的32名幼儿作为被试。为保证控制组和实验组故事讲述整体水平相当,研究人员通过前测,了解了每个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再据此进行小组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各16名,每组男、女幼儿各8名。
(二)实验材料
1.故事
根据大班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研究者选择故事《小熊请客》为实验材料。该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有童趣,且有丰富的动作表现,非常适合大班幼儿讲述。
2.手偶
研究者选择了与故事角色形象相对应的手偶,包括:小熊、狐狸、小猫咪、小狗、小公鸡。
(三)研究方法
1.前测和后测
研究者首先实施了等组前后测实验。对被试实施前测,旨在了解每个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按水平相当原则划分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后,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了后测。实验组的后测是这样进行的:研究者先运用语言与手偶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然后请幼儿一边操作手偶,一边复述刚才研究者讲的故事,研究者对有关情况加以记录;控制组的后测是这样进行的:研究者不使用手偶,直接用语言讲述故事,然后请幼儿复述故事,研究者对有关情况加以记录。通过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自变量不同的情况下获得的数据,探究手偶使用对于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影响。
2.定义变量
(1)自变量: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
(2)因变量: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得分,具体包括讲述数量、讲述内容与讲述过程三个维度。
3.研究假设
(1)整体差异: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在整体上的差异。
(2)具体差异:
a.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数量的差异。
b.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内容的差异。
c.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过程的差异。
4.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1名研究人员先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为两组被试讲述故事,8名测试人员则对两组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进行前后测。实验过程采用录音记录和现场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对被试的非言语动作也加以记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者为实验组幼儿讲述故事《小熊请客》(20分钟左右)。研究者一边讲述一边操作手偶,即用手偶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
第二步:60分钟以后,分别由2名测试人员对实验组的1名幼儿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先使用语言简单导入:“小朋友,还记得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吗?请你带上手偶,把故事再讲一遍给我听好吗?”随后,测试人员让幼儿自己戴上手偶,简单试玩之后,要求幼儿开始讲述故事。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测试人员不作任何干预。
第三步:研究者为控制组幼儿讲述故事《小熊请客》(20分钟左右)。讲述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等与实验组一致,但不使用手偶。
第四步:60分钟之后,分别由2名测试人员对控制组的1名幼儿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先使用语言简单导入:“小朋友,还记得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吗?请你再讲一遍给我听好吗?”随后,幼儿开始讲述故事。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测试人员不作任何干预。
(四)研究工具
E.Polkinghorne认为,叙事是以故事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结构性图式。〔3〕叙事能力通常指的是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述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故事讲述能力也可以说是叙事能力,因此对故事讲述水平的评定可以借鉴叙事能力的评定体系。黄娟娟等人曾于2000年运用相关量表对上海市8所幼儿园169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过调查研究。参考其使用的量表,〔4〕并接受有关专家的建议,研究者拟制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测评量表》。研究者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分为故事复述水平与故事编构水平两类。故事复述是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出来。故事编构是指幼儿在没有外界帮助的前提下,充分借助自己的想象进行构思,并运用语言创编出完整的故事。本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在故事讲述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听完故事后一般能根据故事情节本身,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比较完整地把故事内容重新讲述出来,而不只是简单的复述。可见这是一个复述和编构结合的讲述过程,是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综合体现。为进一步分析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结构,研究者试着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划分为讲述数量、讲述内容和讲述过程三个维度,它们的测评内容和标准及其分值详见表1。 本研究通过试测,并由教师评定后确定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为检验量表的效度,研究者又使用本量表分别对“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进行了试测,并对所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0.05),表明“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且与教师的评定结果一致,由此可见量表的实证效度较高。此外,本研究邀请2名评分者对32名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名评分者的一致性程度较高,由此可见本量表的信度也较高。
二、数据分析
(一)故事讲述水平的整体对比分析
删除2名被试的无效数据,实验最后获得30名被试的测评数据。对因变量“幼儿故事讲述水平”进行的整体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方式下的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在整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使用手偶的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未使用手偶的幼儿(见表2)。
(二)故事讲述水平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组幼儿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比控制组高。其中,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内容和讲述过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1.讲述数量
从图2可以看出,故事讲述中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时间和讲述字数的影响总体上差异并不是很大,但实验组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总体上略高于控制组。此外,图中曲线的首端和末端差异比较明显,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由此可见,手偶的使用对故事讲述水平较低和水平较高的幼儿影响都较大。
2.讲述内容
实验组幼儿讲述内容的得分整体上高于控制组幼儿,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具体的测评内容来看,不同内容之间的差异大小不同。首先,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故事讲述中使用的词汇量基本相同;其次,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中角色形象描述和人物动作描述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人物对话描述的影响则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故事讲述中是否使用手偶对于幼儿角色形象和人物动作描述的影响较大,其中,对角色形象描述的影响最为突出。
3.讲述过程
实验组幼儿故事讲述过程的得分整体略高于控制组幼儿,但差异不明显。从获得不同分值的幼儿人数来看,控制组中处于低分区域的幼儿略多,处于中高分区域的幼儿人数略少(见图3),但总体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手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幼儿故事讲述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但效果不明显。
三、启示
(一)手偶的使用对幼儿故事讲述具有重要作用
1.手偶的可动性对幼儿语言思维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手偶的可动性具有引导幼儿进行语言思维的积极作用。故事讲述中,讲述的数量、内容和过程是幼儿语言思维水平的具体体现。陈鹤琴认为,玩固然重要,玩具更重要,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手偶的可动性可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事实上,幼儿在玩手偶的过程中,自然地就会出现语言表达。其次,手偶配合故事讲述时,增加了信息总量。单纯的语言讲述传达的主要是语言信息,而手偶表现出的丰富的动作、表情既丰富了所要传达的信息,还可能引发幼儿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幼儿语言思维的信息总量。
2.手偶的形象性对幼儿角色形象描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讲述内容”这个维度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尤其是对角色形象的描述,实验组的得分远远高于控制组。这里可能的原因是,手偶的形象比较直观,有助于幼儿对角色形象展开语言描述。皮亚杰认为,3~7岁的幼儿正处于具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强,记忆力主要呈现出形象化、碎片化等特点。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一般是从多方面进行塑造的,包括人物的身材、相貌、服饰、表情等,而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大班幼儿一般很难对特定的角色形象进行全面的描述。而外形与故事中角色形象一致的手偶,不仅有助于幼儿通过直接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为其进行角色形象描述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支持,同时,形象化的手偶还有唤起幼儿相关记忆的作用,进而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正确使用手偶,有效辅助幼儿进行故事讲述
1.故事应适合用手偶表演
如果要运用手偶进行故事讲述,那么所选择的故事应具有一定的表演性。首先,故事应具有典型的肢体动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手偶的独特优势。对于小、中班幼儿而言,可多选择那些情节简单、有重复性动作的故事。如《拔萝卜》的故事中,虽然人物角色较多,但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拔”这个动作展开的,所以比较适合小、中班幼儿使用手偶进行讲述。为大班幼儿选择的则可以是那些人物肢体语言比较丰富的故事,如本研究选择的《小熊请客》这个故事。其次,故事的对话要简明。一般来讲,幼儿在讲述故事时,语言与动作是相互配合的。如果语言过于繁复,手偶的配合就会比较困难,难以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很可能会沦落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这不仅不利于发挥手偶的作用,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幼儿对故事情趣和意境的理解。
2.故事讲述过程中应注意手偶和讲述者之间的主次切换
运用手偶进行故事讲述时,讲述者和手偶是共同演绎故事情节的,为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视听享受,手偶和讲述者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应有主次之分。手偶和讲述者可以通过空间位置、声音大小以及手偶的肢体变化频率与幅度等来分清主次。如当以讲述者为主时,幼儿主要关注的应是讲述者的面部表情,讲述者的声音可适当放大,手偶可以放在讲述者的胸前,手偶的动作幅度宜小,且频率宜慢;当以手偶为主时,讲述者可以把手偶放在自己的面部前方,让幼儿主要关注手偶的表演。这时手偶的动作幅度可适当加大,频率也可适当加快,而讲述者的声音可相应减小,弱化为类似背景音乐或解说词。总之,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讲述者和手偶的主次关系可以相互转换。
3.应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可激发幼儿使用手偶的兴趣,教师应从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需要强调的是,手偶只有在操作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达到吸引幼儿关注、激发幼儿模仿的目的。其次,手偶可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含义,因此手偶的操作有特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要想让幼儿会用手偶,教师的示范必不可少。
(三)科学设计手偶
1.宜选取儿童熟悉的人物形象设计手偶
对角色形象的熟悉和理解是幼儿喜欢手偶、操作手偶的前提。幼儿只有对某一手偶形象及其故事比较熟悉,他们才可能产生模仿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幼儿对不熟悉的手偶形象都没有兴趣。研究者对小、中、大班幼儿的观察和访谈发现,知道小品演员小沈阳的幼儿很少,所以他们对小沈阳的手偶形象不太感兴趣,拿起后很快就放下。相反,幼儿拿到熟悉的手偶时,就会展开即时性的模仿行为。如看到孙悟空、猪八戒等手偶时,幼儿就开始操作手偶,模仿起孙悟空打妖精、猪八戒吃西瓜等动作。因此,设计手偶形象,一定要基于对幼儿喜好的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幼儿喜爱的手偶,手偶也才能在幼儿故事讲述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2.手偶的结构与大小应符合人体工学
成人和幼儿的手掌大小及比例不同,手偶的设计应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来进行。研究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手偶主要是为成人设计的,幼儿操作起来大多不顺手,也难以感受到手偶的趣味性,自然会降低幼儿操作手偶的兴趣。因此,手偶设计要将适合幼儿的和适合成人的区分开来,以满足幼儿和成人不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恩宠.儿童心理与教育漫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7-36.
〔2〕高丽娅.学前班活动语言教育的存在及规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张放放,周兢.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4(6).
〔4〕黄娟娟,等.语言沟通方式对幼儿词汇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2).
【关键词】手偶;故事讲述水平;讲述数量;讲述内容;讲述过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12-05
幼儿故事讲述活动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如同其他游戏一样,能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想象力”。〔1〕进一步来讲,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可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社会生活的认知及其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幼儿的故事讲述能力是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2〕而成人讲述故事的方式对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往往借助图画或玩偶等为幼儿讲述故事。这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但由于其表现形式都是静止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有很多教师开始借助手偶玩具为幼儿讲述故事。手偶形态逼真,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做出各种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在故事讲述中适当运用手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片或玩偶等静态道具的不足,更有助于促进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其故事讲述水平。为深入分析手偶对提高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对手偶在幼儿故事讲述中的作用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选取杭州市某幼儿园32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是一个包括前测与后测的准实验研究,所以实验组与控制组并不是随机选择的。实验前,研究者通过观察以及与带班教师的交流,选取了水平相当的32名幼儿作为被试。为保证控制组和实验组故事讲述整体水平相当,研究人员通过前测,了解了每个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再据此进行小组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各16名,每组男、女幼儿各8名。
(二)实验材料
1.故事
根据大班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研究者选择故事《小熊请客》为实验材料。该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有童趣,且有丰富的动作表现,非常适合大班幼儿讲述。
2.手偶
研究者选择了与故事角色形象相对应的手偶,包括:小熊、狐狸、小猫咪、小狗、小公鸡。
(三)研究方法
1.前测和后测
研究者首先实施了等组前后测实验。对被试实施前测,旨在了解每个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按水平相当原则划分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后,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了后测。实验组的后测是这样进行的:研究者先运用语言与手偶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然后请幼儿一边操作手偶,一边复述刚才研究者讲的故事,研究者对有关情况加以记录;控制组的后测是这样进行的:研究者不使用手偶,直接用语言讲述故事,然后请幼儿复述故事,研究者对有关情况加以记录。通过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自变量不同的情况下获得的数据,探究手偶使用对于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影响。
2.定义变量
(1)自变量: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
(2)因变量: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得分,具体包括讲述数量、讲述内容与讲述过程三个维度。
3.研究假设
(1)整体差异: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在整体上的差异。
(2)具体差异:
a.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数量的差异。
b.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内容的差异。
c.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过程的差异。
4.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1名研究人员先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为两组被试讲述故事,8名测试人员则对两组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进行前后测。实验过程采用录音记录和现场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对被试的非言语动作也加以记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者为实验组幼儿讲述故事《小熊请客》(20分钟左右)。研究者一边讲述一边操作手偶,即用手偶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
第二步:60分钟以后,分别由2名测试人员对实验组的1名幼儿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先使用语言简单导入:“小朋友,还记得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吗?请你带上手偶,把故事再讲一遍给我听好吗?”随后,测试人员让幼儿自己戴上手偶,简单试玩之后,要求幼儿开始讲述故事。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测试人员不作任何干预。
第三步:研究者为控制组幼儿讲述故事《小熊请客》(20分钟左右)。讲述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等与实验组一致,但不使用手偶。
第四步:60分钟之后,分别由2名测试人员对控制组的1名幼儿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先使用语言简单导入:“小朋友,还记得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吗?请你再讲一遍给我听好吗?”随后,幼儿开始讲述故事。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测试人员不作任何干预。
(四)研究工具
E.Polkinghorne认为,叙事是以故事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结构性图式。〔3〕叙事能力通常指的是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述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故事讲述能力也可以说是叙事能力,因此对故事讲述水平的评定可以借鉴叙事能力的评定体系。黄娟娟等人曾于2000年运用相关量表对上海市8所幼儿园169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过调查研究。参考其使用的量表,〔4〕并接受有关专家的建议,研究者拟制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测评量表》。研究者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分为故事复述水平与故事编构水平两类。故事复述是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出来。故事编构是指幼儿在没有外界帮助的前提下,充分借助自己的想象进行构思,并运用语言创编出完整的故事。本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在故事讲述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听完故事后一般能根据故事情节本身,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比较完整地把故事内容重新讲述出来,而不只是简单的复述。可见这是一个复述和编构结合的讲述过程,是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综合体现。为进一步分析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结构,研究者试着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划分为讲述数量、讲述内容和讲述过程三个维度,它们的测评内容和标准及其分值详见表1。 本研究通过试测,并由教师评定后确定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为检验量表的效度,研究者又使用本量表分别对“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进行了试测,并对所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0.05),表明“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且与教师的评定结果一致,由此可见量表的实证效度较高。此外,本研究邀请2名评分者对32名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名评分者的一致性程度较高,由此可见本量表的信度也较高。
二、数据分析
(一)故事讲述水平的整体对比分析
删除2名被试的无效数据,实验最后获得30名被试的测评数据。对因变量“幼儿故事讲述水平”进行的整体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方式下的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在整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使用手偶的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未使用手偶的幼儿(见表2)。
(二)故事讲述水平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组幼儿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比控制组高。其中,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内容和讲述过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1.讲述数量
从图2可以看出,故事讲述中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时间和讲述字数的影响总体上差异并不是很大,但实验组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总体上略高于控制组。此外,图中曲线的首端和末端差异比较明显,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由此可见,手偶的使用对故事讲述水平较低和水平较高的幼儿影响都较大。
2.讲述内容
实验组幼儿讲述内容的得分整体上高于控制组幼儿,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具体的测评内容来看,不同内容之间的差异大小不同。首先,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故事讲述中使用的词汇量基本相同;其次,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中角色形象描述和人物动作描述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人物对话描述的影响则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故事讲述中是否使用手偶对于幼儿角色形象和人物动作描述的影响较大,其中,对角色形象描述的影响最为突出。
3.讲述过程
实验组幼儿故事讲述过程的得分整体略高于控制组幼儿,但差异不明显。从获得不同分值的幼儿人数来看,控制组中处于低分区域的幼儿略多,处于中高分区域的幼儿人数略少(见图3),但总体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手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幼儿故事讲述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但效果不明显。
三、启示
(一)手偶的使用对幼儿故事讲述具有重要作用
1.手偶的可动性对幼儿语言思维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手偶的可动性具有引导幼儿进行语言思维的积极作用。故事讲述中,讲述的数量、内容和过程是幼儿语言思维水平的具体体现。陈鹤琴认为,玩固然重要,玩具更重要,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手偶的可动性可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事实上,幼儿在玩手偶的过程中,自然地就会出现语言表达。其次,手偶配合故事讲述时,增加了信息总量。单纯的语言讲述传达的主要是语言信息,而手偶表现出的丰富的动作、表情既丰富了所要传达的信息,还可能引发幼儿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幼儿语言思维的信息总量。
2.手偶的形象性对幼儿角色形象描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讲述内容”这个维度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尤其是对角色形象的描述,实验组的得分远远高于控制组。这里可能的原因是,手偶的形象比较直观,有助于幼儿对角色形象展开语言描述。皮亚杰认为,3~7岁的幼儿正处于具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强,记忆力主要呈现出形象化、碎片化等特点。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一般是从多方面进行塑造的,包括人物的身材、相貌、服饰、表情等,而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大班幼儿一般很难对特定的角色形象进行全面的描述。而外形与故事中角色形象一致的手偶,不仅有助于幼儿通过直接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为其进行角色形象描述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支持,同时,形象化的手偶还有唤起幼儿相关记忆的作用,进而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正确使用手偶,有效辅助幼儿进行故事讲述
1.故事应适合用手偶表演
如果要运用手偶进行故事讲述,那么所选择的故事应具有一定的表演性。首先,故事应具有典型的肢体动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手偶的独特优势。对于小、中班幼儿而言,可多选择那些情节简单、有重复性动作的故事。如《拔萝卜》的故事中,虽然人物角色较多,但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拔”这个动作展开的,所以比较适合小、中班幼儿使用手偶进行讲述。为大班幼儿选择的则可以是那些人物肢体语言比较丰富的故事,如本研究选择的《小熊请客》这个故事。其次,故事的对话要简明。一般来讲,幼儿在讲述故事时,语言与动作是相互配合的。如果语言过于繁复,手偶的配合就会比较困难,难以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很可能会沦落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这不仅不利于发挥手偶的作用,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幼儿对故事情趣和意境的理解。
2.故事讲述过程中应注意手偶和讲述者之间的主次切换
运用手偶进行故事讲述时,讲述者和手偶是共同演绎故事情节的,为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视听享受,手偶和讲述者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应有主次之分。手偶和讲述者可以通过空间位置、声音大小以及手偶的肢体变化频率与幅度等来分清主次。如当以讲述者为主时,幼儿主要关注的应是讲述者的面部表情,讲述者的声音可适当放大,手偶可以放在讲述者的胸前,手偶的动作幅度宜小,且频率宜慢;当以手偶为主时,讲述者可以把手偶放在自己的面部前方,让幼儿主要关注手偶的表演。这时手偶的动作幅度可适当加大,频率也可适当加快,而讲述者的声音可相应减小,弱化为类似背景音乐或解说词。总之,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讲述者和手偶的主次关系可以相互转换。
3.应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可激发幼儿使用手偶的兴趣,教师应从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需要强调的是,手偶只有在操作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达到吸引幼儿关注、激发幼儿模仿的目的。其次,手偶可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含义,因此手偶的操作有特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要想让幼儿会用手偶,教师的示范必不可少。
(三)科学设计手偶
1.宜选取儿童熟悉的人物形象设计手偶
对角色形象的熟悉和理解是幼儿喜欢手偶、操作手偶的前提。幼儿只有对某一手偶形象及其故事比较熟悉,他们才可能产生模仿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幼儿对不熟悉的手偶形象都没有兴趣。研究者对小、中、大班幼儿的观察和访谈发现,知道小品演员小沈阳的幼儿很少,所以他们对小沈阳的手偶形象不太感兴趣,拿起后很快就放下。相反,幼儿拿到熟悉的手偶时,就会展开即时性的模仿行为。如看到孙悟空、猪八戒等手偶时,幼儿就开始操作手偶,模仿起孙悟空打妖精、猪八戒吃西瓜等动作。因此,设计手偶形象,一定要基于对幼儿喜好的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幼儿喜爱的手偶,手偶也才能在幼儿故事讲述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2.手偶的结构与大小应符合人体工学
成人和幼儿的手掌大小及比例不同,手偶的设计应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来进行。研究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手偶主要是为成人设计的,幼儿操作起来大多不顺手,也难以感受到手偶的趣味性,自然会降低幼儿操作手偶的兴趣。因此,手偶设计要将适合幼儿的和适合成人的区分开来,以满足幼儿和成人不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恩宠.儿童心理与教育漫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7-36.
〔2〕高丽娅.学前班活动语言教育的存在及规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张放放,周兢.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4(6).
〔4〕黄娟娟,等.语言沟通方式对幼儿词汇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