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核爆炸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89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初,我认识一个官员,他在一个中央研究机构工作,他的研究项目是中国的改革,他穿得破破烂烂的,皮鞋总是张着嘴,拎着一个旧得不能再旧的公文包,全国到处乱跑。我问他到底在研究啥,他总是笑着说:“我什么都不研究,我是销售员,我在全国推销希望。”
  20年来,我一直记得这句话,现在这个希望推销员已经是一个副部级的干部了。30多年来,希望正是改革开放的真正动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日本地震后的一周,国内有人在抢盐,大家都怕日本会发生核爆炸。我突然觉得希望就是日本福岛的核电站。曾经一度,点亮了无数人的生活,希望是一种最原始的动力,能够使很多人跟通了电一样拼命地干活。我自己也不例外,CIMG刚成立的时候,我曾经希望挣很多钱,希望公司上市,希望去纽约证交所敲钟(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第一次结婚希望白头到老,第二次希望并肩奋斗,第三次希望写本中国人的《永远的普罗旺斯》。
  希望的破灭就是核爆炸,其结果是向社会散发出无数浮云辐射后,大多数人会产生不可抗拒的挫折感,对生活毫无追求,不是绝望也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经历了无数次这种核爆炸,以至于“神马都是浮云”成为了流行语。这种失落,对于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件新鲜事物,而在西方,浮云已经飘了N多年了。
  这就终于扯到我们这期的主题:浮云。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Ernst Bloch在他的《希望的准则》一书中写道:“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看法就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有些东西从一个理性的技术社会去看似乎只是‘白日梦’或‘逃避’。而实际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都是对一个新的、更加人性的社会制度的期望,这种表现虽然幼稚,但却是真实的改革的替身。”
  我的理解是浮云并非完全消极,这种态度迫使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社会变革,一个更加人性、更加公正的和谐社会。
  正如Bloch所说,我们要用不同角度去诠释“浮云”,而我们当然是用时尚的角度去看浮云这件事情,时尚本身就是浮云,而从这个云堆里面看社会,看到失望、甚至专制都有一套自己的审美。特此我们想让大家关注两部作品:
  一是上海摄影艺术家马良的作品,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把“浮云”纳入了他的创作主题。二是小说《华氏451度》。网上有卖的,是一本背景为美国的科幻小说。
  刊物是我们很认真做的,这篇导语也是我做了功课后写的,但是劝大家还是不要想太多,毕竟浮云里面仍然有希望。
  摘自《世界都市ILOOK》2011年第4期
其他文献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参加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始办于1959年,其前身为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本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国际大学生组织就已开始计划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23年5月,在巴黎召开了世界大学生体育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次年举行第一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1924年,首届国际大学
期刊
上篇    深圳之东隅,大鹏湾之北岸,有山名梧桐,主峰海拔1944米,是珠江三角洲的最高峰。不论春夏秋冬,山峰上常常云烟袅袅,幽深莫测。海风乍起,雾霭茫茫,云移似山动,山隐若云流。山溪潺潺,闻水声而不见水形;古道青青,存人迹而不见人影。好一处清幽恬静之所在!  一般游梧桐山的人,多至“天池”而止步。天池者,山中一湖也,高悬于海拔数百尺之上,自有一番山水相映的景致。当地曾有“凤凰栖于梧桐,仙女嬉于天
期刊
焦点杂志×助川刚  焦点艺术:您在设计场馆方面非常有经验,深圳图书馆与音乐厅就是您的作品,而且来中国的时间也非常长,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感觉如何?  助川刚:准确地说,深圳图书馆并不是我的作品,而是矶崎新先生的作品。我当时是作为他的一个员工代表,与他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的。  我以前在深圳的生活,到现在在宁波它山的博物馆用自己的名字来完成这个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从好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的自由,通过与
期刊
北京2001年大学生运动会,中外朋友都一致认为办得隆重、热烈、精彩。面对大运会主火炬的渐渐熄灭,我们可以欣慰地说,这届大运会已经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大运会。    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与以往历届大运会相比,这届大运会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本届大运会的参赛国家和地区有169个,超过1995年日本福冈的162个国家,参赛运动员和官员人数达到6800多人,超过1999年的6030人。采访本届大运会的
期刊
焦点杂志×刘长久  焦点艺术:它山艺术博物馆的整体布展的一个思路是怎么样的?  刘长久:天海公司最初找人做了一些方案,但我看过之后发现它们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所以就提了一些意见。后来找了助川刚,我给他讲一些如何抓一个佛教主题的问题,后来他的团队就做了一个方案。  序厅是保留了最初方案的,就是通过序厅的参观使观众了解佛像石刻是怎么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中国又是怎么发展的,使它的源流有一个基本的轮廊。 
期刊
焦点杂志×刘长久  焦点艺术:刘老师您好。作为学术顾问,您一直参与了它山艺术博物藏品的征集、布展等筹备工作,能谈谈缘起是怎样的吗?  刘长久:天海集团当时在宁波做它山谷地项目,要做一个博物馆。开始是准备搞玉石的,但有一些人反映玉器很多是假的,而且价钱很高,后来就没有考虑。但是宁波它山这个地方石文化比较深厚,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成语是耳熟能详的。所以就考虑可能觉得搞石雕比较合适。  天海公
期刊
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传入同时也带进了印度佛教的单体造像,而中国何时开始造佛像?迄今尚无确论。从文物考古而言,出土最早的佛教图像为东汉晚期,且大多为墓室中的装饰物上的相关图像,如四川东汉崖墓中所发现的墓室门楣、摇钱树座及铜钱树杆上之装饰图像,还有湖北武昌出土的铜带钩上的图像等等。其目的是祈祷冥福,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佛教造像。  由于魏晋以来中国佛教的兴盛,至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佛教造
期刊
那个下午本来没打算去书展的,却偶然的去了。  毫不意外地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王安忆在签名,毓民也在签名,在喧哗里遇见朋友,一颗心反而沉静下来,像电影内的某个定镜,远远望过去,集中了注意力,看他们聚精会神地面对读者,竟觉眼前有了“故事”、有了“戏”,遂也有了联想的空间。  我也发现了一椿小事:王安忆每签完一个名字,都会抬头对读者浅浅微笑,有点腼腆,有点不好意思。想必是每位认真的作家都对读者心存感念,
期刊
半夜热醒了,脖子底下都是汗,手下意识地摸了摸枕头边,啥也没有。头脑渐渐清醒了,想了想,可能自己是在找蒲扇。其实,枕边早就没蒲扇了,至少也有十几二十年了。  蒲扇是人们纳凉的工具,有两种,南北各一。南方蒲扇取材蒲葵,其叶如掌状分裂,中实边虚,去虚求实做成蒲扇,硬柄硬身;北方蒲扇取材蒲草,柔软细腻,编织成扇,硬柄软身,扇形随意。小时候我多用前者,原因是蒲扇多破亦能掮风。  中国人使用蒲扇有近两千年的历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  所以苏轼才在《水调歌头》里发出如此感慨。也正因为此,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