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对急性失代偿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ua230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对急性失代偿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入选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失代偿性HFrEF患者,根据FMR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90天随访时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和/或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三组患者无心衰住院存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评价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有784例HFrEF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无或轻度FMR组338例(43.1%),中度FMR组416例(53.1%),重度FMR组30例(3.8%)。90天随访结果表明,与无或轻度FMR患者比较,中度和重度FMR患者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增高,分别为12.4%(42/338)、20.9%(87/416)和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三组患者无心衰住院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FMR和重度FMR均是HFrEF患者短期随访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779(1.225~2.584, P<0.01)和2.330(1.123~4.835, P<0.05)。

结论

在急性失代偿性HFrEF住院患者中,中、重度FMR的发生率较高,是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有时与急性心肌梗死类似。本文报道一例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明确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合并心原性休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后抢救成功。
目的旨在初步评价经皮房间隔造瘘术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区(HFCU)住院的成年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包括射血分数保降低的心衰(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入选标准包括目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入院时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
尽管既往一些研究提示,肥胖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体质量指数(BMI)增加与心衰患者的预后改善相关。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被称为"肥胖悖论"。本文将从肥胖与心衰发生发展的关系(尸体解剖证据及流行病学证据),肥胖导致心衰的可能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和神经内分泌机制),肥胖对心衰预后的影响("肥胖悖论"的提出及可能解释)、肥胖与心衰关系的目前认识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总结几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住院的AMI合并C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28 d的全因死亡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8例AMI合并CS患者,28d时共有128例患者死亡,短期全因死亡率为64.6%。
EMPEROR-Reduced研究是一项关于恩格列净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临床试验。该研究共纳入3 730例合并或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结果发现,在标准和优化的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恩格列净较安慰剂可显著降低HFrEF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M)合并心原性休克中(CS)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在湖南省三家医院行ECMO治疗的成人FM合并CS患者,回顾性分析ECMO置入后相关指标变化,患者治疗转归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使用机械循环辅助方式分为ECMO组和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组(联合辅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及治疗转归。结果
《欧洲心力衰竭杂志》是最早创立的心力衰竭(心衰)专业学术期刊(1999年),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心衰专业杂志之一。为了促进国内心衰领域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国际心衰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刊特组织专家通读该杂志2020年第1~6期发表的文章,从立场声明文件、心脏生物标志物、心房颤动、心肌病、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研究6个方面,对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亮点解读。
急性循环衰竭是一种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有关,已成为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近年来,随着体外循环辅助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经皮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本文将从发展历史及相关指南,在心原性休克和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工作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常见并发症和管理策略四个方面,介绍体外膜肺氧合在急性循环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机械循环辅助(MCS)可以对循环系统提供有效辅助,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改善器官组织灌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临床应用逐渐增多。Impella作为经皮MCS装置的一种,目前已经被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心原性休克(CS)或者选择性和紧急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保护性PCI患者。因此,本文将从Impella的作用原理、Impella在CS患者中应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可塑性,即通过一系列机制由生理性抗炎表型转化为病理性促炎表型并失去正常的免疫抑制功能的过程,与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心肌组织的损伤和心脏不良重构密切相关。因此,本综述将从初始T细胞的分化、调节性T细胞可塑性促进心脏重构的潜在机制以及介导调节性T细胞可塑性的潜在机制三个方面介绍调节性T细胞的可塑性与心力衰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