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文艳:海上淮剧的一道绚烂风景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籽花开一片黄,兄送妹妹回家乡……”一曲淮剧《千里送京娘》的唱段在黄山上回荡。演唱者不是别人,正是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游客闻声围了过来,很快有人认出了她:“啊,筱文艳!”上海戏迷没想到能在黄山遇上“淮剧梅兰芳”。
  这是1983年8月,上海市文联组织艺术家去安徽采风。那次同行的还有作家冯岗、艾明之,音乐家瞿维、电影美术师韩尚义,漫画家蔡振华等。小字辈的我,更多的任务是照顾这些老同志。当艺术家们攀登黄山,在天都峰下小憩时,筱文艳为大家鼓劲亮起了金嗓,一曲唱完,在热烈的掌声中她又加唱《女审》选段,直让大家过足了瘾。游客欣赏队伍中有对解放军夫妇,继续随我们上山,走着走着,那位男的突然叫起来:“唉哟,我的照相机呢?”原来他只顾听戏,竟把背包搁在树边忘了,连忙赶回去取,幸好背包还在。待他返回,筱文艳笑着用苏北话说:“不该唱,不该唱,这丢东西可不是玩的!”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时年筱文艳62岁,长年练功的她,体态轻盈,健步如飞,上山下坡根本无须搀扶。我走在她的身旁,还回味着她那优美的唱腔。她告诉我,这《千里送京娘》早在1952年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时就得了奖,周恩来总理也观看过……筱文艳笑着说,你看,多快,转眼30年过去了。
  说来也巧,又30年过去了,筱文艳老师已经92岁。日前我在她大儿子陈建国家里再次见到她时,真的很激动。而对我的探望,她连声表示感谢,说得我不好意思。陈先生与他媳妇戴有妹告诉我,因母亲得过“脑梗”,9年前他们已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看到筱文艳依然很精神,确令人高兴。
  我不由提起,在淮剧进沪百年之际,筱文艳被授予“终身成就奖”。陈先生当即取出了当时授奖的照片,同时,还拿出了不少他的珍藏:1956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筱文艳等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的“长卷”、周恩来总理与筱文艳的合影、筱文艳当上劳模的留影,以及遭文革破坏而幸存的剧照——《白蛇传》中的白娘娘、《女审》中的秦香莲、《千里送京娘》中的赵京娘、《三女抢板》中的黄秀兰、《蓝桥会》中的贾玉珍、《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海港的早晨》中的金树英……当一个个经典舞台形象重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就坐在眼前的这位代表人物,我感慨万千,正是筱文艳的博采众长、锐意改革和创新,才使淮剧在上海发祥,并与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她的艺术生涯堪称是一部淮剧艺术的发展史。
  
  从“小喜子”到“筱文艳”
  筱文艳,生于1921年3月,小名“小喜子”,5岁随父母由苏北农村逃荒至上海,卖与民乐戏院职工张少卿,改姓张,取名张士勤。不久,养母养父病亡,遂成了民乐戏院老板刘木初的养女。
  小喜子6岁时,就在戏院舞台的两侧“偷戏”。老艺人陈福泰看到她喜欢淮剧,就暗暗教她学戏,自此开始了她的学艺生涯。不久,事有凑巧,前辈艺人李玉花演《刘全进瓜》时,缺一个演刘聚宝的娃娃生。陈福泰便和艺人们商量让小喜子来唱刘聚宝。这次演出虽是客串,却演得像模像样,情切意真,很是成功。她的舞台生涯,也就从这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从此,小喜子经常上台跑龙套、演丫环、宫女,学演开锣戏。不论什么班子来,只要缺人,她都能顶上。
  严格地说,小喜子是个“无师之徒”。民乐戏院常年有许多戏班来演出,除了淮剧之外,还有京剧、徽剧、梆子、昆曲、杂技等班子。来了什么剧种小喜子就学什么,而小喜子也有这个本事,学哪样像哪样。她14岁那年,著名演员谢长和到民乐戏院演出,看到节目牌上写的是“小喜子”,就对她说:“小喜子,这个名字多难听呀!过去唱京戏的有个名角叫张文艳,你就叫小(筱)文艳吧!说不定将来也会唱红的。”小喜子读着感到顺口就同意了。而写海报时,写字先生则把“小”写成“筱”,从此,“筱文艳”三个字便常常出现在戏院门口的海报上,而且位置逐渐前移,并渐渐地印在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心里。
  
  创立“自由调”,唱响“筱派旦角”
  1939年,筱文艳离开民乐来到高升大戏院演出。这里是上海纺织工人集中的地方,而工人绝大部分是苏北人,慢慢这里成了淮剧的中心。
  这时,上海梨园界为了生存,正展开激烈的竞争。淮剧这一由苏北乡间流入上海的小剧种,难于应付许多较强的对手。筱文艳此时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大胆创新,让淮剧以新貌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要么甘拜下风,卖行头、散班子。为了淮剧艺术,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她毅然选择了前者。
  对于从民歌小曲中发展起来的淮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有两大基本调,一是产生于两淮的淮调;二是产生于盐阜的拉调。筱文艳这时和同班的小生何叫天合作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蓝桥会》等,充分显露了表演才华。然而,筱文艳并不满足。那是在演《梁祝》中英台与何氏堂前打赌这场戏时,她感到,用拉调或淮调都难以表达英台的此景此情。筱文艳为之反复琢磨,弄得茶不思,饭不香。夜戏散后,躺在床上不能入眠,嘴里舒缓地哼着曲调哄孩子睡觉,这仿佛是催眠曲,一会孩子就入睡了。筱文艳由此触发了灵感:她突然想到,应用心去感受祝英台当时的情感,而在唱腔上作自由地抒发,把慢速的拉调稍加快,再把中间的平句加花音和嚣板,并改变它的落音,使曲调变得灵活。第二天,她把自已的想法告诉主胡高小毛和司鼓王士广,并当场试唱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没想到上舞台演唱后,更出乎所料,原来只是想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加准确些、强烈些,没想到这种既不像拉调又不像淮调的唱腔,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都说好听,有味道。赞扬之余还把这种曲调称之为自由调,一时间人人争听自由调,争唱自由调。就这样自由调逐渐完善后成为了淮剧的第三大主调,而它的创立大大宽泛了淮剧的演唱和表演。
  像所有剧种的代表人物一样,筱文艳既是表演艺术家,又首先是革新家。在不断的实践中,她还创造了长歌门,让人物的出场有充分的表演余地,并且从实际出发,在演唱时该用起落板时就用,该唱时就开口唱,不用起落板的,就用短过门代替。后来她又改变了过去淮剧没有角色分腔的空白,由原来的5.2定弦发展到1.5定弦,大大丰富了声腔音色。她的“筱派旦角”表演艺术由此创立,该流派唱腔细腻柔美,爽朗动听,注意运用各种润腔技巧刻画人物性格,发声方法科学,追求发声时气息的流畅,注重发挥中低音厚实、柔润的特点,演唱情感真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筱派”的确立,成为淮剧表演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淮剧在海上发祥,跻身梨园成为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争唱现代戏,三次下码头
  新中国的诞生,不仅使淮剧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也让筱文艳的艺术人生有了新的目标。
  1952年夏天,周扬到上海和夏衍等人观看淮剧《千里送京娘》后,对筱文艳说:“这出戏不错,如果再精练些更好。”不久,筱文艳她们收到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的邀请。淮剧能够进京,激动得筱文艳连夜与大家商量,决定以《千里送京娘》《蓝桥会》《种大麦》三出小戏和一出大戏《王贵与李香香》参加演出。筱文艳和何叫天马上对这些戏进行修改加工,不仅在情节上进行剪裁,还在表演和唱腔上发展大悲调,增强抒情性,并将载歌载舞的特色更为鲜明。淮剧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筱文艳获了奖,而且幸福地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她沉浸在无比幸福中。
  京城之行,筱文艳成熟了许多,她认定要更大更快地发展淮剧艺术,必须建立国营剧团。1953年5月20日,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正式成立,这是筱文艳艺术生涯中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作为团长,筱文艳亲带演员送戏下工厂、上码头、到农村,哪里有观众就到哪里演出。
  1953年9月,筱文艳随团赴朝进行慰问演出,她亲眼目睹了这支伟大军队,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像熊熊烈火,也熔炼着她的心。她对共产党的信仰越发强烈,就在朝鲜期间,在煤油灯下写下了“入党申请”。
  1956年,筱文艳的崇高愿望终于实现。自此,她以为人民服务的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整理改编演出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铡包勉》《牙痕记》《白蛇传》的同时,她开始尝试现代戏,从《走上新路》、《党的女儿》到《海港的早晨》,在塑造舞台现代人物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海港的早晨》,后来的京剧样板戏《海港》就脱胎于此。为塑造好金树英(即京剧中的方海珍),筱文艳三次到上海港码头深入生活,对自己创造的角色逐步把握住了基调。因此,《海港的早晨》里的主人公,筱文艳演来有血有肉,受到观众,尤其是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当年,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分别在上海看过这出戏,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请周总理为“黄浦剧场”题名
  筱文艳曾告诉记者,淮剧有今天,离不开周总理对它的关爱。她一生中曾24次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在全国的戏曲演员中得此殊荣实属罕见。
  筱文艳与周总理的相识始于1952年。那年,淮剧被点名到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就来到后台和全体演员一一握手。他高兴地对筱文艳说:“祝贺你,你表演得很成功。我小时候就喜欢听江淮戏,刚才毛主席看了戏说《种大麦》舞蹈不错,唱得也好听,就是剧情矛盾不突出。”筱文艳紧握着总理的手赶紧答道:“谢谢总理,我们回去一定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认真修改。”周总理听筱文艳满口的苏北口音,便亲切地问道:“你是哪里人啊?”“我是淮安车桥人。”筱文艳答道。“噢,那我们是老乡啊,我老家也是淮安的。你如回去,请代我向家乡的父老问好。”
  1957年,周总理到上海视察,晚上来到中苏友好大厦剧场观看淮剧《白蛇传》。演出结束周总理又来看演员。筱文艳告诉总理,在他的关心下,上海市政府已决定将拥有1000多座位的金城大剧院作为上海人民淮剧团的固定演出场所。总理笑着说,那好啊。筱文艳说,大家正在为剧场起名而烦恼,我们想了很多名,如“红光”、“东方”、“工农”、“淮光”等,但不知哪个合适。“总理,我们想为剧场起名‘淮光剧场’可以吗?”筱文艳请教道。
  周总理沉思片刻,带着征询的口气说:“‘淮光’谐音‘坏光’,不太好,叫黄浦剧场怎么样?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黄浦江就是她的象征。”
  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演员同声叫好。筱文艳抓住机会,大胆地向周总理提出:“我们想请总理为我们题写剧场名。”周总理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请求,在离开上海之前,认真题写了“黄浦剧场”四个大字,托人送到上海人民淮剧团。从此金城大剧院更名为黄浦剧场,一直沿用至今。
  
  后继有人82岁喜收关门弟子
  “惆怅万转口难言——”淮剧新秀邢娜展喉高唱。
  “停!你这个‘口’字没吐好。白素贞口想说,但心里仍然犹豫,所以吐出去的同时要收回来,还得带点情绪。”筱文艳毫不客气直点问题。
  这是2003年,筱文艳收徒前的一次考试。邢娜是上海淮剧团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东方戏曲之星”,为使淮剧艺术后继有人,已近30年没有收徒的筱文艳,在她82岁高龄时,决定收22岁的邢娜为关门弟子。但向来严格的筱文艳,在收徒前还得考考邢娜。
  “我老了,脾气又不好,你受得了吗?”筱文艳突然脸一沉。
  “受得了!”邢娜想都没想说,根本不顾老师的脸色。
  “你没听过我的唱,怎么想出来要拜我为师?”筱文艳近几年很少上台,她出了个难题。
  “但我看过您演出的所有VCD,我很小就会唱您的名段《千里送京娘》和《断桥》。”邢娜一急,直接用盐城话说,“张老师(筱文艳真名张士勤),拜您为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为圆这个梦,我从盐城来到上海,再苦再累也不怕!”
  “你的天赋好,嗓子不错,扮相也漂亮。”筱文艳先称赞几句,但是话锋一转,直指她的缺点。“可你声音的宽厚度不够,通透感也不强,用气息放开嗓音的几个门时要用在刀口上,光靠天生嗓子唱总有一天要唱坏。”
  邢娜听到名师指点直点头:“我知道。”
  说实话,筱文艳早就喜欢了这位青年人,不由说:“好好练,希望你能超过我!”
  “不,这恐很难。昨天就有戏迷跟我说,淮剧中唱得最好听,最有味道的还是筱文艳。”
  没等邢娜说完,筱文艳听了不喜反怒:“我不收没有雄心壮志的徒弟!”
  “我不是没有信心,而是要赶上您真的不容易。不过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的!”邢娜赶紧解释。
  邢娜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2007年7月19日晚,“海上寻梦”邢娜淮剧专场在上海大剧院隆重献演。邢娜为现场的专家和观众献上了她的成名作——淮剧现代小戏《鸣凤之死》;筱文艳亲授的剧目《白蛇传·断桥》,邢娜细腻到位的表演和婉约柔和的唱腔让所有的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白娘子那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欲舍难舍的情感;最后邢娜送上都市新淮剧——《西楚霸王·乌江别姬》选段。精彩的演出,轰动了全场。
  那天,筱文艳亲自登上舞台为爱徒加油打气。作为关门弟子,邢娜满怀深情地感谢恩师筱文艳对自己的提携和教育。台下观众顿时被浓浓的师生情谊所打动,立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其他文献
2000年10月28日,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rn中国政府第一次以政府的名义关注ED(ED也称性功能勃起障碍)。rn主题:男性参与计划生育和关注男性生殖健康。rn在男性
今年,当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时,我国已有1800多座国有博物馆和200多座私人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究竞有多少人因之欢欣鼓舞?多少人有久旱遇甘霖之感?这
会议
这是一次八十年前的行走,它以摄影为记录手段,以双脚、驴车、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为旅行工具,足迹遍及祖国的中东部、西北部和南部,摄录了一个陷于困厄中的国家最质朴的多
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液压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使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变为稳定的,且在随机干扰及随机特征参数作用下,也能很好地跟随参考模型的希望输出,使之满足系统
近年来.电视连续剧已成为一种最有社会影响的文艺形式之一,其制作、观看与各种后续效应,不论是媒体评论,还是各种衍生产品的制作和销售,都构成表征社会、塑造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
红外线检测管道水垢尽管水处理技术日臻完善,但现今热电厂的锅炉管道仍需定期检查和清除水垢,以防止锅炉管道损伤,保证高效率发电。通常检查水垢的可靠办法是:将管道割开,检查并清
广桂一号早季旱育秧性状与高产栽培技术陈玉奇(尤溪县台溪农技站,365111)我乡干1994年早稻引进广桂一号示范种植100多亩,1995年推广种植面积达3600多亩。两年实践证明,该品种在我乡表现:高产、抗病、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