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模式的选择策略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vent_chri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模式和环境要素,尝试提出其区域创新模式选择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区域创新 模式选择
  在当前我国所处的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成为内外部要素相互影响和整合的过程,这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区域创新作为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创新模式的选择对欠发达地区来讲十分关键。本文从分析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模式和环境要素入手,尝试提出其区域创新模式选择的有效策略。
  一、区域创新的内涵与模式
  1、区域创新内涵分析
  区域创新作为区域层面上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通过依托区域技术创新实力、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以有效利用区域技术创新资源,协调区际(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技术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与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
  2、区域创新的模式
  由于区域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是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总和,因而,其创新模式当然可以参照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从而形成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区域模仿创新发展模式和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系统,并使其产生具有相对领先的区域创新功能的发展模式。区域模仿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通过向成功的创新区域学习,模仿其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成分,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具有能够进行赶超和竞争的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区域合作创新实际上就是区域协同创新,它是指区域与其他区域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和配置科技资源,壮大整体竞争实力,在共同做大创新“蛋糕”的基础上提高本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模式。
  二、区域创新的环境特征
  1、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创新机遇和创新压力并存。一方面,在经济开放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可以充分地动员和吸纳全球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实现优化组合,从而加速本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深入发展,国际之间、地区之间的产业空间转移活动不断,也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大量产业承接的机会。这会给本地的产业技术创新和创新集群的形成以较大的推动。另一方面,开放、有竞争的经济条件也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严厉的约束。随着国际市场逐渐融合,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便捷地流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空间不仅受到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挤压,同时也要和其他国家竞争优质的创新资源。而且随着创新要素的价值攀升与日益稀缺,必然导致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和常态化。
  2、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环境差
  根据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排名结果显示。中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全国平均水平为54.4%,低于这一平均值的省份有24个。其中绝大多数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如河北、山西、安徽、河南、贵州以及广西等省份的平均指数均在40%以下,而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等发达地区则高达60%以上。在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活动投入这两项评价指标下,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近两年增幅较快,但如果换算为总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大的惊人。创新的硬件平台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物质依托,没有基础设施、资金和科技资源等要素支撑,区域创新往往难以开展和持续。
  3、软的环境与创新实践不适宜
  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不足。软环境是以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区域创新的政策制度、观念习俗、市场机制和创新精神等要素,它对硬件设施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教育水平和民族因素等影响,总体上创新意识比较落后,缺乏闯劲和冒险精神,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另外,由于经济落后和市场化程度低,欠发达地区推动创新的市场机制也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得到根本确立,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再加之社会总体信用水平低,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较大;二是产业集群缺失,民营经济弱小,单个企业由于自身实力问题和缺少协同而难以支撑创新行为,同时也因为缺少来自外部的刺激和压力而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同时,在推动技术创新的管理制度方面,欠发达地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还比较陈旧。缺乏有效的统筹和战略协调,人为割裂了创新链条,从而导致创新激励不足,科研创新活动低水平重复,严重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4、创新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困境
  我国欠发达地区与生态脆弱地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划入生态脆弱地带的国土面积中,约有76%的县是贫困县;在生态脆弱地带的耕地面积中,约有68%的耕地面积在贫困县内。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是最主要的推进器,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赶超、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必然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这就使得欠发达地区正在以最小的环境承载力担负着最沉重的发展压力,如何实现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如何使创新的导向与结果满足环境的需要,成了当前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5、自主创新能力弱
  以中部地区为例:近年来,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以及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总体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占GDP比重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增速仍显较慢。根据历年国家科技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发现中部六省中仅湖北科技进步总体水平排名相对靠前,属于第2类地区。其余五省除江西为第4类地区外,其他均被列入第3类地区。说明中部地区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这也是欠发达地区创新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区域创新模式的选择
  1、区域创新模式的评析
  (1)自主创新的优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所产生的创新成果容易形成“进入壁垒”,阻止后来者的竞争;二是自主创新者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成为新市场的主导者,形成市场对创新产品的偏好,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自主创新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较大,技术创新的成败及创新成果的市场认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这是自主创新的弱点。   (2)模仿创新最大的优势在于后发制人。模仿创新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于技术开发方面的低投入、低风险和高效益。这是因为:第一,模仿创新降低了技术的不确定性。第二,模仿创新降低了其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第三,模仿创新充分利用了率先创新在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这种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者的投资大为节约。第四,模仿创新研究开发投资具有高度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因而大大提高了研究开发的效率,节约了投资。且模仿创新产品还有效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风险,更重要的是模仿创新产品本身也能够挖掘新的消费群体。但模仿创新很难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在技术上常受制于人,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3)合作创新的优点是有助于克服单一主体创新力量不足的缺陷,整合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联合攻关,促进重大技术创新的实现。其弱点是创新主体间的要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各主体对技术创新的贡献难以量化、技术创新成果产权难以界定、创新收益分配比例难以把握。
  2、创新模式选择的策略和对策
  (1)欠发达地区应在自主创新上寻求突破。对欠发达地区而言,选择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或合作创新,均各有优劣。通过技术模仿和合作创新,利用后发优势确实是有效的,这已为中国改革开放33年来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但是,随着全球科技创新速度的提升和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严格限制,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后发优势开始逐渐消失。所以,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来说,要实现整个区域竞争力的赶超,就必须要在技术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
  当然,无论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还是从资源禀赋来说,欠发达地区全面实现自主创新的赶超战略都是不现实的。这也就决定了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应坚持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既不倾向于保守,完全依赖技术引进与模仿,也不倾向于冒进,一味搞自主研究与开发。而是要依据自身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差距,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具体来说,对于欠发达地区一些技术差距较大而模仿能力又较强的产业,选择模仿创新的技术进步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而且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创”有利于产业的技术积累;而对那些技术差距较小而又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来说,欠发达地区应集中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坚持自主研发。以实现战略产业向着高层次、高技术以及价值链的高端推进,这也是中国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最终发展方向。
  (2)把握产业结构调整与变迁带来的历史机遇。识别和选择与区域资源要素匹配的机遇型产业进行创新突破。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并不是所有产业都能够具备成功创新的基础,而是只有某些特定的产业才能与之特定的创新要素和发展环境相匹配。这些产业因为具有机遇的特质,被称之为“机遇型产业”,即某时点上对特定区域而言,具备了初态适应条件、收入弹性大、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并可能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系统的整合,而逐渐形成国内、国际区域乃至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从目前的经济环境看,这种机遇型产业主要存在于全球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与变迁的过程当中。所以,欠发达地区应从国际间、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积极抓住当前全球区域间产业的大变迁带来的发展机会。识别并选择出那些与本区域要素禀赋相匹配的机遇型产业,然后,通过此类产业作为创新的突破口,集中资源形成自己的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才有可能获得整个区域发展的成功。
  3、具体分析:中部地区创新模式选择策略
  (1)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包括:中部各省应联合推出步调一致的鼓励区域技术合作的相关政策,并明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要求;明晰各个省区域功能定位,切忌“大而全”的盲目发展模式;重点突出三个国家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创新机制建设。
  (2)创新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包括:继续大力提升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三者比例达到稳定的1∶2∶5;以高等院校建设为创新枢纽。中部地区现在拥有985工程高校7所,211工程高校17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个,应以此为依托,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先进技术,并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和人才队伍,成为区域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强实施留住或引进高知识人才政策,以引进高知识人才为主,以留住高知识人才为辅。
  (3)创新方式:推行产学研合作战略。包括:设立产学研专项计划,将各省各类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共建大学科技园,孵化科技成果和高新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4)创新市场:合理承接国际及东部产业转移。包括:承接全球产业转移。2007年,中国吸引FDI达835亿美元,输出为225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中部地区急需培养大量掌握数控、焊接工程、电气控制、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热处理、设备维修与管理、电气设备安装等技术的“灰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约占全球9.0%的份额和全国3/4以上的份额,中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发挥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示范效应。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欠发达地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2400440025,作者系该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 隋映辉:科技产业转移[M].人民出版社,2002.
  [2] 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 隋映辉:生态与城市创新系统[J].学术界,2004(3).
其他文献
第19届“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文学奖”日前揭晓,马德里女作家阿尔穆德娜·格兰德斯凭借新作《伊内斯与快乐》摘得桂冠。颁奖仪式将于11月30日在
作为当代文化名人的乔羽,不仅被关注当代文化的人们所熟知,就是对于普通百姓中那些常看电视,常听歌曲者们,都不会不知道他的名字。这是因为他的名字是随着他的歌词成为歌曲、并被
2008年12月28日,《凤凰》文学杂志在唐山市新天地书刊市场汲古书店举办了新年诗会。
本文主要介绍小型立式锅炉造成能耗高的主要原因,由于锅炉水质、锅水水质不达标,在锅壳内形成水垢,影响传热;热力设备,管道的保温差。造成散热损失;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不熟练等等原
期刊
【摘要】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本文首先提出了高校铜管乐器教学基于基本功训练,其次提出了高校铜管乐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时代高校铜管乐教学改革,旨在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铜管乐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铜管乐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铜管乐器人才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铜管乐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铜管乐器属于西洋管乐器一种,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且内
“献给世博会的歌——2010春节诗会”春节期间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2010年.中央电视台传统佳节系列诗会以“献给世博会的歌”为主题.倾力打造“诗博会”.从春节开始,贯穿清明、端
“九叶派”代表诗人、著名翻译家、新诗理论家袁可嘉于美国当地时间11月8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7岁。
习惯法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者们基于自己对习惯法概念的理解提出了诸多不尽相同的界定观点。本文将学界关于习惯法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分为"国家法说"和"社会规范说",
2月25日,诗人诗评家冯楚的新书《自由的奴隶》武汉交流会在武昌阅马场长信大厦举行.冯楚获得武汉独立诗歌文本《地下》衍生的首届“地下”诗奖。冯楚获奖的理由是“坚持在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