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中学音乐欣赏课

来源 :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中学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一、情感体验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
  三、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双差生”是指在班上纪律和学习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近年来,随着孩子数量的逐年减少,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社会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加之孩子本身自制能力差等原因,促使了“双差生”的形成。从而,致使大多数班级都有不发数量的“双差生”的存在,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能量颇大。因此,教育和转化“双差生”的问题一直是学校和老师心头的一大难题,如不认真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班级的面貌和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素质教育
期刊
现代中学生经常会自豪的说这样一句话:“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是未来的主人”。是的,新世纪的接班人的确非常幸福,的确应该自豪,但是他们肩负着的责任也非常重大。为了担负起时代要求以及历史重任,他们首先需要的是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学生应该有意识的认真学习,锻炼身体并且培养健康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自我控制。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通常就是拥有管制自己,监督自己,激发自己的能力的人。  如果一辆汽车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学习更能充分地发挥人的潜能和独特优势,也就是通过自主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的学习。自主学习对于生活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必备的生存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凭借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技能是难于立足于社会的,因为这种机械操作早晚都将被自动化所代替。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具有主动驾驭知识的积极状态,具有善于发现自身优势以弥补自身劣势的意识,在学习中随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教师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逐步领悟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没有完全具备独立阅读和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孩子来说,阅读教学是沟通读写结合的最佳渠道,是获取读写知识、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手段。为此,我尝试着把阅读课改革成“读写型”课堂结构,使其读写双双受益。特别是在小学语
期刊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下面,谈谈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里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动机密切相连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其趣味性。  【关键词】中学英语;趣味教学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
期刊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育就是付出爱。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在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小视,下来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尊重孩子的内心意愿  孩子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他们对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时,说明他们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这时,我
期刊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新课程标准也提倡课堂应焕发生命活力,而对于语文课,学生一般都不太重视,他们说语文课无非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没什么意思,很枯燥;他们说语文课几节不听都没有问题,因为老师讲的那些东西都在书上,考试前自己看看书就可以了。是什么原因使语文课受到了如此的“礼遇”呢?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
期刊
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读文学作品,却不喜欢上语文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有时感到很苦恼。但是苦恼之余认真思索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课前五分钟激活语文课  做好课前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