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孩子读的书也不少,怎么写出来的作文还是那么枯燥呢?”
“这作文吧,倒也言通句顺的,但读起来就是感觉不生动,怎么回事呢?”
……
许多家长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吧?以前孩子作文写不好,多是因为缺乏阅读量,积累不够而导致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非常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了,家中给孩子准备了许许多多的课外读物,好些家长还陪着孩子阅读,可孩子的作文仍旧平平淡淡,语言表达不生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语文表达能力的习得,仅仅靠眼睛看是不够的,它必须在“看”的基础上“用”,才能成为内在的积累,形成真正的能力。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然而,这份天生的“诗人因子”若得不到激活,很快会消失不见。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候,不妨做个有心人,在陪伴阅读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和孩子一起玩些“语言积累”小游戏,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气,说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表达,把阅读中得来的养分进化为孩子无法遗忘的能力。
游戏一:我出联,你接对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不知道家长们小时候有没有读过、对过这样的对子。在旧时书房中,对对子可是开笔作文之前的必修课。可别小看这“对对子”,看似简单,其实不易,这需要孩子多方面的思考,其间就能显现孩子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才思……
我常带孩子们读《笠翁对韵》,因为节奏轻快,朗朗上口,孩子们很感兴趣,读着读着也积累了不少。在积累的基础上,我也会出些对子让他们对,从字到词,从词到句。玩这样的游戏,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吟诗作对,而在于训练孩子的语感,加强他们对谴词造句的敏感度。对着对着,孩子对“字音、字义、词性、词组、结构”就变得敏感了,作文关键处用字的准确与精巧就更用心了,句子的组成就更重视形式上的美感及朗读时的韵律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带孩子出去玩,陪孩子聊天,不妨经常与孩子对对句子玩一玩,如:我说“鸡鸣寺畔赏樱花”,他对“玄武湖上划游船”;我说“一只小猫翻墙过”,他对“两只老鼠穿洞来”……这样的口头游戏玩多了,也许哪天他的作文中就会出现让你眼前一亮的童趣佳句。
瞧,孩子在写《一个人的晚餐》时有了这样有趣的句子:
“我家狗狗的晚饭,都比我的丰盛:一盘骨头(还撒了香精),一碗狗粮(海鲜咖喱混合味儿的),一碗牛奶(特仑苏的),还有几颗巧克力豆(外国进口的)。
而我呢?一碗白饭(还是冷的),一盘蔬菜炒肉(菜多肉少的),一碗青菜汤(都不见油花的),饭后甜点(那更是不用想的)。”
游戏二:我来问,你来仿
经常陪孩子阅读的家长,一定经常在各种读本中偶遇佳句吧?如果仅仅读过就算,那么这些佳句是无法直接收入孩子的记忆盒中的。但如果遇到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句时,我们能与孩子进一步交流,孩子的言语之门也许就在无意中被开启了。
“这里,无疑还是原来的小作坊。可是,整个房间不知为何分外明亮,宛然蒙上了一层淡紫色的薄纱,令人感觉恍若坐在了葡萄酒瓶的瓶底。”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安房直子《紫丁香街的帽子屋》中,帽子屋主人在遭遇魔法时的一段描写。用“令人感觉恍若坐在了葡萄酒瓶的瓶底”来表现帽子屋主人当时晕晕乎乎的状态,简直妙极了,顿时为那个场景增添了一种朦胧、浪漫的情调。遇到这样有灵气的句子,我们就可以停下来,和孩子交流一下这句子的特别之处,紧接着玩玩“我来问,你来仿”的小游戏,训练一下孩子的言语能力。
我曾在此处与孩子有过这样的对话:
我问:“模仿这样的表达,你快乐的时候,恍若——”
“我恍若坐在玫瑰花的花心里。”
“我恍若坐在白天鹅的背上飞在天空中。”
“我恍若躺在软软的白云里。”
我问:“你悲伤的时候,恍若——”
“我恍若一下子跌进了黑暗的深井底。”
“我恍若一只离群的鸟,飞进了黑沉沉的乌云里。”
“我恍若困在了咸咸的泪滴里。”
在这样的小小语言模仿游戏中,孩子的表达丰富而多样,童心童趣立刻如葡萄酒香般弥漫开来。玩多了,孩子在阅读时将不仅仅把兴趣点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会下意识地关注书中的言语表达形式,并试着将一些精华之处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游戏三:我来读,你来想
为了让孩子的作文更生动,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孩子经常为比喻而比喻,为拟人而拟人,常常是用了修辞也没为作文增色多少,甚至还削弱了原来的意境。如有孩子写“瞧,那一树粉色的樱花,开得挨挨挤挤,仿佛满树都是棉花”,以“棉花”比喻“樱花”,先不谈能不能以花比花,关键是一树棉花哪有一树樱花的美感呢?这“仿佛”一用,原本唯美的意境便烟消云散了。
好的修辞之所以增添文章的美感,是因为美有弹性,既能拉长,也能缩短,让读者的想象空间自由灵动不呆板。就拿比喻为例吧,在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中有两篇课文《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句: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如果孩子仅仅背诵这两个比喻,仅仅从中感受天鹅与老羚羊类似的精神品质,对孩子体悟修辞妙处,习得能力是不够的。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把这种类似情境下出现的不同句子读给孩子听,让他闭上眼睛想象看到的画面,问问他这两句话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孩子通过画面的想象,便能感受到把“老天鹅”比作“石头”强调速度之快,强调它急切地想要砸开冰块为族群找到生的希望;“老羚羊”明知必死无疑,仍甘心为小羚羊创造机会而献身,强调的是悲壮,因此比作“断翅的鸟”,就像电影的慢镜头播放,以突显那一刻的悲壮与凄凉。如果把这个比喻句的“喻体”调换,那么这两句表达就都失去了原有的意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引导,孩子便明白“喻体”的选择也要看具体的情境,一个好的比喻句一定要能为你的作文增色,而不是一个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物件摆设。
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小游戏,我们还可以创设很多。要想孩子写好作文,最重要的便是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引导他们关注语言,使用语言,让灵动表达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作者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学校发展部副主任,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这作文吧,倒也言通句顺的,但读起来就是感觉不生动,怎么回事呢?”
……
许多家长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吧?以前孩子作文写不好,多是因为缺乏阅读量,积累不够而导致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非常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了,家中给孩子准备了许许多多的课外读物,好些家长还陪着孩子阅读,可孩子的作文仍旧平平淡淡,语言表达不生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语文表达能力的习得,仅仅靠眼睛看是不够的,它必须在“看”的基础上“用”,才能成为内在的积累,形成真正的能力。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然而,这份天生的“诗人因子”若得不到激活,很快会消失不见。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候,不妨做个有心人,在陪伴阅读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和孩子一起玩些“语言积累”小游戏,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气,说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表达,把阅读中得来的养分进化为孩子无法遗忘的能力。
游戏一:我出联,你接对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不知道家长们小时候有没有读过、对过这样的对子。在旧时书房中,对对子可是开笔作文之前的必修课。可别小看这“对对子”,看似简单,其实不易,这需要孩子多方面的思考,其间就能显现孩子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才思……
我常带孩子们读《笠翁对韵》,因为节奏轻快,朗朗上口,孩子们很感兴趣,读着读着也积累了不少。在积累的基础上,我也会出些对子让他们对,从字到词,从词到句。玩这样的游戏,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吟诗作对,而在于训练孩子的语感,加强他们对谴词造句的敏感度。对着对着,孩子对“字音、字义、词性、词组、结构”就变得敏感了,作文关键处用字的准确与精巧就更用心了,句子的组成就更重视形式上的美感及朗读时的韵律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带孩子出去玩,陪孩子聊天,不妨经常与孩子对对句子玩一玩,如:我说“鸡鸣寺畔赏樱花”,他对“玄武湖上划游船”;我说“一只小猫翻墙过”,他对“两只老鼠穿洞来”……这样的口头游戏玩多了,也许哪天他的作文中就会出现让你眼前一亮的童趣佳句。
瞧,孩子在写《一个人的晚餐》时有了这样有趣的句子:
“我家狗狗的晚饭,都比我的丰盛:一盘骨头(还撒了香精),一碗狗粮(海鲜咖喱混合味儿的),一碗牛奶(特仑苏的),还有几颗巧克力豆(外国进口的)。
而我呢?一碗白饭(还是冷的),一盘蔬菜炒肉(菜多肉少的),一碗青菜汤(都不见油花的),饭后甜点(那更是不用想的)。”
游戏二:我来问,你来仿
经常陪孩子阅读的家长,一定经常在各种读本中偶遇佳句吧?如果仅仅读过就算,那么这些佳句是无法直接收入孩子的记忆盒中的。但如果遇到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句时,我们能与孩子进一步交流,孩子的言语之门也许就在无意中被开启了。
“这里,无疑还是原来的小作坊。可是,整个房间不知为何分外明亮,宛然蒙上了一层淡紫色的薄纱,令人感觉恍若坐在了葡萄酒瓶的瓶底。”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安房直子《紫丁香街的帽子屋》中,帽子屋主人在遭遇魔法时的一段描写。用“令人感觉恍若坐在了葡萄酒瓶的瓶底”来表现帽子屋主人当时晕晕乎乎的状态,简直妙极了,顿时为那个场景增添了一种朦胧、浪漫的情调。遇到这样有灵气的句子,我们就可以停下来,和孩子交流一下这句子的特别之处,紧接着玩玩“我来问,你来仿”的小游戏,训练一下孩子的言语能力。
我曾在此处与孩子有过这样的对话:
我问:“模仿这样的表达,你快乐的时候,恍若——”
“我恍若坐在玫瑰花的花心里。”
“我恍若坐在白天鹅的背上飞在天空中。”
“我恍若躺在软软的白云里。”
我问:“你悲伤的时候,恍若——”
“我恍若一下子跌进了黑暗的深井底。”
“我恍若一只离群的鸟,飞进了黑沉沉的乌云里。”
“我恍若困在了咸咸的泪滴里。”
在这样的小小语言模仿游戏中,孩子的表达丰富而多样,童心童趣立刻如葡萄酒香般弥漫开来。玩多了,孩子在阅读时将不仅仅把兴趣点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会下意识地关注书中的言语表达形式,并试着将一些精华之处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游戏三:我来读,你来想
为了让孩子的作文更生动,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孩子经常为比喻而比喻,为拟人而拟人,常常是用了修辞也没为作文增色多少,甚至还削弱了原来的意境。如有孩子写“瞧,那一树粉色的樱花,开得挨挨挤挤,仿佛满树都是棉花”,以“棉花”比喻“樱花”,先不谈能不能以花比花,关键是一树棉花哪有一树樱花的美感呢?这“仿佛”一用,原本唯美的意境便烟消云散了。
好的修辞之所以增添文章的美感,是因为美有弹性,既能拉长,也能缩短,让读者的想象空间自由灵动不呆板。就拿比喻为例吧,在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中有两篇课文《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句: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如果孩子仅仅背诵这两个比喻,仅仅从中感受天鹅与老羚羊类似的精神品质,对孩子体悟修辞妙处,习得能力是不够的。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把这种类似情境下出现的不同句子读给孩子听,让他闭上眼睛想象看到的画面,问问他这两句话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孩子通过画面的想象,便能感受到把“老天鹅”比作“石头”强调速度之快,强调它急切地想要砸开冰块为族群找到生的希望;“老羚羊”明知必死无疑,仍甘心为小羚羊创造机会而献身,强调的是悲壮,因此比作“断翅的鸟”,就像电影的慢镜头播放,以突显那一刻的悲壮与凄凉。如果把这个比喻句的“喻体”调换,那么这两句表达就都失去了原有的意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引导,孩子便明白“喻体”的选择也要看具体的情境,一个好的比喻句一定要能为你的作文增色,而不是一个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物件摆设。
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小游戏,我们还可以创设很多。要想孩子写好作文,最重要的便是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引导他们关注语言,使用语言,让灵动表达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作者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学校发展部副主任,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