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是首要条件,在实际数学教学中,要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兴趣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拓宽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的创新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新大门的钥匙。数学家高斯认为:发现比命题论证更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补充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是说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取决于逻辑思维。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的概括。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章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活动的基本纲领方法,只有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来认识数学问题,才能把握思维活动的全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去自觉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用数学知识的教学代替思想方法的教学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不利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概念的发生过程、命题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导出过程、思路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展现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潜移默化,势必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如,菱形花园内种4种不同的花,按下列要求设计成4部分:用直线分割、各部分面积相等。此题与正方形、长方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打破了学生的定式思维,使学生们产生困惑。这时,老师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在此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共同研究,大胆猜想。
五、直观演示,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给出验证,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支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支木棒,课堂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支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支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六、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创新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从中得到创新。如老师增加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创造性地归纳出有效的方法。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算法,老师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足够的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并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创新的成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云丽.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
2007(34).
(通渭县徐川初级中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兴趣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拓宽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的创新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新大门的钥匙。数学家高斯认为:发现比命题论证更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补充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是说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取决于逻辑思维。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的概括。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章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活动的基本纲领方法,只有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来认识数学问题,才能把握思维活动的全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去自觉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用数学知识的教学代替思想方法的教学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不利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概念的发生过程、命题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导出过程、思路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展现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潜移默化,势必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如,菱形花园内种4种不同的花,按下列要求设计成4部分:用直线分割、各部分面积相等。此题与正方形、长方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打破了学生的定式思维,使学生们产生困惑。这时,老师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在此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共同研究,大胆猜想。
五、直观演示,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给出验证,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支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支木棒,课堂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支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支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六、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创新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从中得到创新。如老师增加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创造性地归纳出有效的方法。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算法,老师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足够的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并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创新的成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云丽.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
2007(34).
(通渭县徐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