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丹心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接:新安煤矿,隶属于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双鸭山分公司,1984年投产,总设计能力为150万吨/年,1989年实现达产,1992年跃进年产200万吨大关,在煤炭企业危困的几年当中,成为原双鸭山矿务局的产量大矿、利润大矿,为企业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近几年,由于地质条件变差和二水平过渡等不利因素影响,生产出现滑坡。2005年9月,年轻的矿长赵维国单枪匹马,接受重任。他能够带领员工们使这个老矿再创辉煌吗?许多人都在拭目以待。
  
  题记:
  一个农民的儿子,带着朴实厚重的秉性,带着追求事业的梦想,带着搏强进取的信念,在中国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煤矿扎根、立业、奉献。
  在波谲云诡的煤海大潮中,他长袖善舞,纵横捭阖——
  推动采掘生产总量攀上历史新高,推进企业管理发生深刻变化,为员工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温暖家园……
  在煤炭经济的舞台上,他以共产党员的名义和责任,撑起的不仅仅是一个二十多年老矿再度辉煌的使命,还有2万多名员工群众期盼富足和平安的殷切重托。
  他就是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双鸭山分公司新安煤矿矿长赵维国。
  
  痴爱无悔直面困境谋发展
  
  2007年1月,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侯仁到双鸭山分公司视察工作,当听到新安煤矿一年来的总体经营成果后,非常感叹地说:“选对了一个干部,带好了一支队伍;选对了一个干部,改变了一个企业。”
  


  困难如巨大的海浪,汹汹涌来,围困、磨难着新安人。2005年,是新安煤矿困难重重的一年。从3月份开始,担负全矿近二分之一生产任务的一区综三段现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困境。火层岩侵入、大冒顶等问题,使这个日产2000多吨的主力工作面陷入了停产状态,连续六个月挣扎在困境中,致使全矿累计欠产5万多吨,到8月末,企业利润累计超亏263万元,给全矿整体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正当全矿干部、员工心急如焚的时候,9月初,在东荣二矿当了10年采煤副矿长的赵维国临危受命,单枪匹马,调任新安煤矿担任矿长。
  毕业于黑龙江省矿业学院、现年42岁的赵维国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儒雅书生,清瘦的身材,斯文的谈吐,真诚之中透着睿智,和印象里那些粗声大气、风风火火的煤矿企业干部形象相去甚远。
  然而,谁又知道,出生于贫寒农家的他,从小就历经生活的打磨,每天往返20里地上学的他,要一边读书,一边帮助家里种地,寒暑假里,为了贴补家用,他打过石头、种过参、出过砖窑、在建筑工地上打过零工。上大学的时候,一方面为了勤工俭学,一方面为了熟悉煤矿,他还在小煤窑下过井,艰苦的经历,锤炼了他朴实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儿时,电影《海港》、《火红的年代》,让少年的他,梦想人生,做一个工程师。
  梦想在追求中实现。他1986年来到双鸭山矿区工作后,从采掘一线技术员、生产科长、采煤副总工程师、副矿长到矿长,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着。
  他凭着朴实坚强的性格和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使这样一张让员工怀疑的面孔,一副单薄羸弱的肩膀,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命运,让新安人圆了再度辉煌的梦想。
  踏上新安煤矿的热土,赵维国就给自己立下了这样座佑铭:
  “以新安为家,以矿工为父兄” “实事求是,坦诚沟通,用心想事,认真做事。”
  上任当天,正赶上二采区构造瓦斯异常,为了尽快摸清情况,确保安全生产,他和班子成员简单地见过面后,就换好工作服深入到二区井下现场,赶赴到瓦斯异常的工作面,组织排险。这一天,他一口气跑了八个工作面,检查了12台上山皮带运输系统,直到晚上7点多才升井。
  从此,每月下井20天成了惯例,每天工作在现场成了惯例。
  来到新安煤矿的第一次全矿大会上,赵维国坦诚说:“我到新安煤矿要还两笔债:对员工要还人情债,让大家增加收入;对集团公司要还效益债,回报集团公司领导的信任。”
  他说:“我们干工作,必须养成严、细、实的工作态度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因为干煤矿这一行的,肩负的不仅仅是企业的效益,更关键的是员工的生命安全,责任极其重大。只有严、细,实,工作才能有序推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着,他又分析了新安煤矿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再创辉煌的构想。
  坚定的信念,诚挚的情感,全新的视角,如一丝清爽的风吹拂着干部、员工的心田,使他们重新看到了企业再度辉煌的希望。
  上任不到一周,赵维国跑遍了全矿所有的采掘工作面,所有的车间班组,深入调研,他很快找到了制约生产发展的症结:人心散、制度松、现场基础管理薄弱。对症下药。
  他带领各级干部严细制度,制定激励措施,抓队伍作风,积极凝心聚力。同时,在现场管理上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把高档普采变为综采,实行了大循环开采,远距离供电供液,并加强掘进管理、严细安全管理……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的落实,使采掘生产快速地步入正轨。
  生产理顺后,赵维国把又目光盯在了实施精细化管理上。
  围绕干部作风转变,他和一班人将矿班子原来的8个值班小组,调整为4个;将井区班子轮流值班的方式,改为党政一把手各带一组交替值班;严格要求采掘及生产辅助段队,每班必有一名副段长以上干部在现场跟班指挥生产。
  把原来每天早上6:30分召开的调度会提前到5:30分召开,参加人员也由原来的副总以上领导扩大到井区值班主管领导;把原来每周一次的生产平衡会改为每天召开一次,这样一来,使各部门管理人员对井上下安全生产情况人人心中有数,随时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
  严管见实效,干部作风快速转变,深入井下、靠前指挥的越来越多,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员工群众深受感染,心服气顺,干劲倍增,当月生产形势迅速好转,11月份月生产原煤20.4万吨,创出了近12年来生产最好水平。后几个月呈现出了一路高歌猛进、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四个月累计生产原煤 69.25万吨,一举扭转了被动的生产局面,到年底企业利润减亏42万元,员工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干部群众对赵维国的理解和信服也随着煤矿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加深。
  抓管理薄弱环节,赵维国果断地向粗放管理开刀。
  一次,在井下检查时,他突然蹲在地上数起了道钉,随后又向管理人员核对库存,发现账物不符。他认真地说:“你们不是整天吵吵成本下不来,指标上不去吗?你看这流失的不都是钱吗?”为了严加管理,他责成纪委监察科按照实物价格进行了索赔。
  他在检查中发现井下工作面护帮锚杆有些松动,当即嘱咐小班人员赶紧加固,他走后,大家以为矿长是例行检查,忙碌中没有及时调整,没想到第二天他又来了,一看还是老样子,顿时发火了,把现场的干部狠狠训了一顿,责令现场整改,大家挨了一顿训,但心里非常服气。
  一次,他在验收开拓工程质量时,发现散装水泥投量不足,就让随行的物管科长拎一下看看能有多重,然后他又自己把标注50斤重的两袋速凝剂和标注100斤重的水泥进行了对比,对比之下,马上看出水泥份量明显不足。过后,对散装水泥装货管理人员进行了处罚。
  赵维国到修造厂调研时,厂领导提出井下掘进工作面支护使用的W型钢带可以自制加工。回去之后,赵维国做了大量调研、考证:从供应处进货,每米W钢带需要48元,自制成本每米23元,可节省资金50%以上,全年就可节省资金100多万元。他当即指示修造厂:马上动手,一周之内出成品。
  由于采矿沉陷造成附近农场土地损失,新安煤矿每年要支出100多万元的补偿费用。而这些沉陷区自然形成的25个水塘,被一些个人利用起来做了养鱼池,多年来,收费甚微。当赵维国了解情况后立即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水面面积合理定费,征收水面使用费。 仅2006年,就收缴和待收水面费达16万多元,为企业减少了经济损失。随后,他又邀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进行可行性研究,治理塌陷地和改进水利设施,还土地于农民,并利用水利灌溉,增加经济收入,又一个利民、利矿、利国的美好畅想,在他构画中酝酿着!
  好多个这样的一次又一次,都鲜明淋漓地书写着他赤爱矿山的一片丹心!
  在精细管理创效上,一线干部员工都说他是:“面对面地抓,硬碰硬地管,实打实地干。”
  ——重新制定出台了统一规范的《新安煤矿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汇编》。
  ——成立联审小组,对材料消耗、工资分配情况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成立监察小组,对煤场装运、干部值、带班等实行走动式监察管理。
  ——强化煤质管理,抓“弱点”,提“卖点”,实现了优质创效。
  这一系列的做法,堵塞了材料损失浪费、成本居高不下的管理漏洞。
  在实施文化管理上,赵维国注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的建塑,积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制度文化建设,强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并积极营建矿区形象展示系统,编写了《企业文化手册》、《安全文化手册》,井上下宣传识别系统,同用“文化力”引领“生产力”,促进安全生产和矿区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让新安矿煤矿因实施文化管理而精彩。
  勇者不畏千山险,智者笑迎万峰艰。
  新安煤矿踏着一连串增长的数字加快了发展的步伐。2006年,原煤产量完成213万吨,同比增产36.5万吨,完成掘进进尺完成31000米,同比超进4336米,采掘总量攀上历史新高。原煤单位成本完成182元/吨,吨煤节支5.01元,实现资产回报额770万元,人均收入同比增收2695元,增幅达18.8%,生产经营创建矿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一个辉煌年,圆了新安人再创辉煌的梦想!。
  员工们心气顺了,干部们信心足了,全矿上下群情振奋,士气昂扬。
  当初被赵维国批评得哭过、累得哭过的干部们都非常的敬重他,十分感慨地对赵矿说:“我们虽然很累,但心甘情愿!”
  
  珍爱无价 安全高效塑团队
  
  在新安煤矿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实行着这样一种“四、六价值等式”,即:工资=60%安全+40%生产。这就是赵维国和一班人推出的“安全质量结构工资”政策,在考核指标中,安全质量占60%,生产任务占40%。这一管理举措,彻底改变了干部员工的管理理念,真正把安全质量摆在了矿井生产的主体地位。
  珍爱生命,导入“生命管理”理念,才是真正关注员工的最根本利益。
  由于一些采面瓦斯异常、地压显现明显、顶板破碎等不利因素,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
  赵维国和党政一班人精心编织“安全大网”,大胆实践,创新安全管理。
  推出了安全质量结构工资政策,安全质量占60%,生产任务占40%,成本费用对等奖罚,突出了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在全矿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推出了初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量化考核问责制,严格落实干部入井带班责任制,进一步严细了各级干部安全质量管理责任。
  推出了质量达标动态检查制度,赵维国每月带领副总以上领导、各职能部门人员、井区负责人对全矿所有工作面进行安全质量动态检查,增强了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变革舞动梦想,创新孕育希望。
  学习先进理念,推进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2007年,作为龙煤集团首批试点12家单位之一的新安煤矿一马当先,认真学习山东新汶安全管理经验,结合实际,建立起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安全管理格局:
  ——实施了安全监管分离。矿转机换制,成立了安全监察处,安检人员由原来的48人增加到135人,设立了4个监察室,安全管理人员工资与生产脱钩,实行岗位安全效益工资制度,增强了安检人员的责任意识。
  ——全面构建了管生产的干部必须管安全的管理体系。规定井下采、掘、机、运、通各系统主管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在进入作业现场和落实工作任务时,必须首先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并制定了安全生产量化考核办法。
  ——实施了安全风险抵押金制。按不同层面、不同金额,对管理干部全部实行了安全风险抵押,并制定了奖励标准和挂钩考核办法。为一线员工设立了员工个人安全基金账户,矿按照个人存入的安全基金数额,实行等额奖罚,让全体员工在参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实行了隐患市场化管理。分别建立了岗位责任、价格标准、考核、结算四个体系,把隐患视作“商品”,以小班现场评估单为依据,以现金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购销,让隐患、“三违”在检查、发现、出售、购买和监督整改过程中形成了“闭环管理”,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实行了安质员轮训制度。构建“人人都当安质员”工程,定期培训轮换安质人员,两年之内让一线员工人人都当一次安质员,增强了员工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责任意识。
  ——加大了矿井安全设施投入力度。推广应用了新型安全设备、设施以及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矿井供电、运输、通风、排水等系统建设,提高了矿井综合抗灾能力。
  一个个大手笔运作,使新安煤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进入07年,新安煤矿员工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态势良好,井下采掘工作面主要巷道造型规整、支护合理,井下五大系统安全防患能力得到加强,并积极引进新装备,实现了通风系统自动化,增强了安全生产的可靠性,现场质量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产量、掘进进尺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新安煤矿因此被评为龙煤矿业集团学习山东新汶安全管理经验,推进安全管理创新唯一的“最佳单位”,并受到了嘉奖。
  善于快速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赵维国,乐于捕捉新知识。
  一次,他在中国煤炭报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位网名微尘的热心网友建言:《三个薄弱环节是瓦斯事故的“罪魁祸首” 》,他觉得对新安煤矿目前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当即在报纸上批示:掘进、通风技术人员,学习!主管领导落实。并在重点处做了标记。
  刚性管理,融着柔性关爱的情怀。
  赵维国珍爱员工生命,严刹“三违”不手软。为严刹“蹬车风”,对4名违章蹬车的员工,予以了开除留用、罚款5000元的处分。其中一名员工的妻子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给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信,肯求他少罚点款。赵维国看罢信,亲自来到这名员工的家中说:“制度必须严肃,罚款不能减少。但你们生活有困难,我也很同情。”说着从自己兜里掏出了3000元钱,交给员工家属:“这些钱你们先拿着,解决生活困难”。
  随即,他还拿出带来的《中国煤炭报》,给这名员工的妻子念了河南义马煤业集团一位掘进队长妻子写给丈夫的感人家书:“我不能也不敢想象,当一个家庭安全的链条突然断开,生命的花朵瞬间枯萎,亲情、爱情的温暖骤然冷却,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么承受,何时才能抚平?”、“咱坚决不要带泪的钱,不要带血的炭,只要亲人平平安安。这就是咱矿工妻子最大的心愿!”
  赵矿长的“特殊的安全教育课”让员工家属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
  对待这几名违章蹬车员工,赵维国不是一罚了之,而处理后把他们都临时抽调到矿安检科,专门负责查“三违”,让他们对安全管理深有感触后,才全部恢复了原岗位。
  
  关爱无限情暖矿区促和谐
  
  把企业模塑成一所学校,把企业建造成幸福家园。
  来自新安煤矿的三大新闻话题——“星级洗浴“、“山大王”、一石“三鸟”。
  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大福利。
  赵维国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员工群众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们搭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平台。
  为了给全矿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上任伊始,赵维国就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基地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营建了良好的培训环境,开展全员了安全培训活动。他在全矿大会上郑重承诺:只要是为了新安煤矿的发展而愿意努力学习的,无论是谁,矿里都会予以支持、培养。
  他还和矿党政一班人一起,千方百计为员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担任矿长不久,有一名员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赵维国打电话反映员工拉煤难的问题。接到电话后,赵维国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煤场,当他看到200多名员工站在寒风之中等待排号拉煤时,他的眼睛湿润了。回到矿里他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上,他动情地说:“我们的员工太苦、太难了,不解决员工的疾苦和困难,我们就不配做企业领导,企业会就失去民心,失去凝聚力。”
  会后,一项惠民、利民的新政策浮出水面,三天之内员工拉煤难的问题便得到了彻底解决。
  短短的时间里,全矿又新建了员工班中餐食品厂、独身职工小食堂和网球场,改善了公园环境、改扩建了入井走廊、修建了住宅区路面和厕所等公共设施,为矿区三条主要马路上齐了路灯,进行班中餐营养配餐,为独身宿舍更换了床和被褥……一桩桩关爱民生的好事,让广大员工感受到了和谐矿区不断发展的新气象。特别是为一线员工修建了高档次的洗浴场所,并提供免费洗浴用品,赵维国特别嘱咐管理人员:“我用什么牌子的洗浴产品,员工就用什么牌子的。”辛劳了一天的黑哥们儿,在温馨的洗浴环境中洗去了一身的疲劳,大家开心地说:咱“煤黑子”也享受到了“星级洗浴啦”……
  赵维国和党政一班人,非常关注扶贫解困工作,在全矿建立了帮扶网络,各级干部与172名贫困员工结成扶贫对子,让贫困员工体会到了企业的温暖。
  如何让扶贫解困工作变“输血”为“造血”,让员工都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呢?赵维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经过缜密的调研,他果断决策:
  ——把矸石山建成“扶贫基地”,划归矿工会管理。
  ——为贫困员工家属创造就业机会。
  “扶贫基地”建成后,赵维国和矿工会主席姚爱林,每天都要到现场去看一看,赵矿长在财力、物力上积极给予了大力支持,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扩大规模,并投入50多万元为扶贫基地购置了破碎机、铲车、农用机车等生产设备,矿还对“扶贫基地”实行了计件工资管理办法,调动了贫困员工家属的工作积极性,每当节假日,贫困员工全家上阵,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感动,“扶贫基地”给贫困员工家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是精神上的信心与快乐,“扶贫基地”真正发挥了“造血”功效。
  从此,矿工会主席姚爱林也拥有了“山大王”的绰号。
  新安煤矿地处宝清县到集贤县的公路边上,远远望去,两座高高的矸石山成了矿区主要标志。以前,由于少量浮煤和煤矸石被翻到了矸石山上,造成了常年自燃,火光点点,煤烟缭绕,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地某部门竟然到矿里联系,说某招商引资企业集团想把矸石山开发成旅游景点,组织旅游团夜晚参观“火焰山”。
  矸石山“扶贫基地”的建成可称得上是“一石三鸟”的良策。
  ——解决了部分贫困员工生活困难。拣煤点员工由40人发展到160余人,为贫困员工家属创造了就业机会,每人工资收入平均在800元左右,最多的能挣1700多元,增加了贫困员工的家庭收入。
  ——增加了企业收入。矸石山扶贫基地建成后,变废为宝,拣煤点月产量由700多吨增加到3000多吨,并选出了大量有发热量的煤矸石,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既解决了工会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为救济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员工提供了经费保证。
  ——治理了环境污染。由于没有了浮煤和煤矸石上山,燃烧了近20多年的“火焰山”彻底熄灭了,又重还给了矿区一片蔚蓝的天空。
  美好的现实,皆因缘于瑰丽的梦想。
  赵维国的思维和脚步始终在快速的前行着。
  在一次偶然的“巡山”中,赵维国和工会主席姚爱林看到被风刮来的杨树籽,竟在熄灭了的矸石山腰长出了树苗,他欣喜地对姚主席说:“能否做一个尝试,在矸石山上栽树,如果成功的话,灰尘弥漫矿区现象也能得到治理。那样,矸石山成为了“绿山”,可真成了矿区的景点了!”随后,一些沙棘、小柳树苗在矸石山上安了家,让新安人又在期盼着一个绿色的“神话”。
  
  大爱无声矿山铁汉亦有泪
  
  情洒矿山的赵维国,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他所忠爱的煤炭事业上,对于家人,他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原谅儿子”、“原谅爸爸”、“原谅老公” ……
  在双矿集团,赵维国有个绰号,叫“铁矿长”。
  在大家的眼中,赵维国是个精神饱满、风风火火的“铁汉”,好像没有人见他生过病、叫过苦、喊过累。其实,他也是血肉之躯,天天的忙碌硬拼、超负荷运转,生病是在所难免的,他只是从没在众人面前说过身体不舒服罢了。打针,哪里有时间?吃点药顶着吧,然后照常上班开调度会,照常下井组织生产。
  他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主持早会,以后的时间就是到一线、跑基层,在井下,他一走就是好十个工作面,并且专门挑偏远的地方去,每次总能发现一些“细节管理”问题。工人说:“赵矿长下井,那是真下、真看、真细、真管啊”。
  在20多年的工作中,赵维国始终保持着事必躬亲,注重细节,亲历亲为的良好工作习惯。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严格做到,而且要做到最好;就是凭着这种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他赢得了员工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员工们这样评价他:矿长的职务,段长的作风,工人的性格。
  赵维国以矿为家是出了名的,一年365天,他几乎天天都在单位,每月下井次数都在20天以上,有时一天甚至下两趟井,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团聚,在《双鸭山矿工报》每月公布的“集团公司中级管理人员入井通报”上,他的入井次数始终名列前茅。
  这样的人是不是有点太缺少温情了?
  他说:“这些年我对家人有太多的歉疚!”
  赵维国从学校毕业来到矿山,经济状况可谓是一穷二白,是岳母一家人帮他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相处多年,他把岳父母当成了自己的父母,老人也对“懂事”的他怀有一份深深挚爱。
  2000年,岳母患癌症住院,昏迷中仍不停地念叨他的名字,在老人病危住院的七天时间里,正赶上矿井工作面冒顶,他竟没有抽出时间到医院去探望。一周后,老人去世。匆匆赶到的他为了看老人最后一眼,直接从窗户跳进了病房,但他到底还是没有看到,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老人带着未了的心愿走了,病床前,他痛苦万分,泣不成声。
  离家多年,远在农村的父母成了赵维国心中解不开的情结。前几年,他把老人接到了双鸭山,接到了自己身边。到新安煤矿就任的第三天,母亲因患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摔伤了骨盆,是东荣二矿的一位工友帮助他把母亲送到了医院。当医院征求家属意见是否做手术的时候,工友打电话问他?他因不了解病情,只好说:“你看着定吧!”。最终,手术做了,但由于骨质疏松,没有成功,老人做了一次本不应该做的手术。直到母亲出院,忙碌的赵维国也没空去探望,每天只能用电话询问病情,当他在电话里听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用无助的声音说:“儿啊,娘想你。”他流泪了……
  赵维国的女儿今年已经19岁了,是个要强的孩子,由于马上面临高考,学习压力大,这个时候孩子多么需要他的鼓励,多么想和他沟通、交流啊,但他真的好忙啊,没有时间留给她……
  在谈到孩子的时候,赵维国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对不起孩子,只希望她能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2006年春节,赵维国走访、处理完工作,已经接近大年三十儿午夜,走在从井区到机关的路上,北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扑打在他的脸上,听着噼噼啪啪鞭炮声,这位坚强的汉子眼里闪现了泪花……好久没有陪陪孩子了,家已经成了他的客栈,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妻子的肩上……但是,这里也是他的家呀!这里有他舍不了、放不下的情结。
  在事业与家庭之间,赵维国选择了事业,他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
  而这忠诚,正是构成企业家资源的最基本素质!
  在赵维国20多年的煤矿工作履历中,他获得过数不清的荣誉,曾连续10年被集团公司授予特等劳动模范,也创造过几个工作之最:
  ——一次检查工作面最多:12小时之内一口气跑了十几个工作面,检查了十几个上山皮带运输系统。
  ——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在工作面冒顶的危险时刻,在井下连续作战三天三夜,长达72多个小时。
  ——驻矿时间最久:从东荣二矿到新安煤矿的十多年时光荏苒中,他只回家500多次,而且,每次都是晚上6、7点回去,早上4点多就回矿,相当于十多年里,只在家里休息的时间不到一年。
  “吾身虽瘦,天下必肥”。
  赵维国忘却的是个人的私利,时时想着的却是矿山和矿工。
  赵维国为人刚正,他刚刚从东荣二矿调转到新安煤矿时,个别员工通过他原来的老同事写来条子,要求调转工作,他一一耐心地解答:“只要工作胜任,群众认可,无论是谁我们都会任用。如果不适合,那谁说也是不行的。”甚至有些个别员工在过年的时候,给他送来了超出正常人情随往数额的现金,赵维国也都耐心做通员工的思想工作,并通过办公室、财务老总等人员,予以协调返还。
  赵维国唯一收下的“礼物”是一桶白酒。
  因为工作需要,一名普通工人被调到机关工作,他非常感谢矿领导。过年时,拿了些钱物去看他,赵维国对这名员工说:“让你到机关,是因为工作需要。你努力干工作就行了,不需要这样。”被谢绝了,那名员工感到无法表达感激之情。最后,只好送了一桶自家酿的白酒,恳请他留下。
  他的这种任人唯才,坚持原则的品格,受到了干部、员工的一致好评。
  矿山“铁汉”亦有情。
  在年末工作总结会上,赵维国深情地说:我不会辜负集团公司领导的信任,感谢大家的努力与拼搏,我会加倍努力工作,对煤矿负责,对矿工负责!
  爱能融化一切坚冰,爱能创造任何奇迹。
  新安煤矿正是在赵维国和干部员工们行如攀梯却痴心无悔的追求中,焕发出了老矿的第二个青春,书写了再创辉煌的壮丽篇章。
其他文献
各位朋友、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偶然的不期而遇的难得聚会中,站在这个神圣的讲台上和大家交流艺术、交流人生的感悟,这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幸事。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多彩的,都是充满着无尽的欢乐、哀愁和永远不能实现或得以实现的梦想,把这欢乐、这哀愁、这梦想变成一支动听的歌唱出来便是艺术,便是诗,便是一幅画。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最本质、最深刻的感情,都是最早并最多地集
期刊
李勃达,中国女性健康事业“怒海”的领航人,中国民间女性健康事业的先驱之一。自从2002年始,投身于健康事业,他奋斗、他呐喊、他勇猛前进、他艰苦卓绝……五年如一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女性健康知识,领导女性健康事业,缔造中国女性健康产业里的一段神话。  出身军旅的他,转业后一直在寻找人生事业和奉献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了正在萌芽发展的女性健康事业。于是,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李勃达依然投身到这个崇高
期刊
何贻信,深圳市燕加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64年出生于四川,1987年获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目前在读清华大学EMBA。  何贻信先生于1997年创办深圳市燕加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业务是钻井设备的进口贸易。2002是燕加隆公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何贻信先生赴欧美等国家考察,以其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判断力,分析国外广阔的建材市场,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燕加隆公司的主营方向转化为建材出口。
期刊
投资1.45亿,造林13.6万亩,贯穿益阳、长沙、岳阳的五个县(市、区),使洞庭湖南岸百里长堤的垸外荒芜湖洲变绿,一跃成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为民造福、为国分忧的竟是一位四十刚出头,创业才四年的农民企业家——益阳森华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资阳区人大代表何运才。  何运才,生于沅江市子母城乡,是个喝着洞庭湖水长大的农民后代,自幼跟父辈劳作,深知农民的辛劳,当他一次次目睹和经历了洞庭湖洪涝灾
期刊
振兴铅业是王正恩同志的愿景,他以超越自我、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追求民族工业发展的卓越,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王正恩—— 一个普通的牧羊人,1980年步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先后担任云南省红河州沙甸电冶厂、沙甸贵金属厂、沙甸有色化工公司厂长、经理,成为沙甸回族地区铅冶炼行业德高望重的代表人物。2000年进入红河州振兴铅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  个旧市被称为锡都,沙甸区是铅的故乡。
期刊
绿色是生命的本色,绿色孕育了生命。自2002年周卫兵总经理创建九康科技公司以来,一心扑在绿色环保,楝树培育,楝树生物农药,楝树生物能源,楝树生物肥料及其楝树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开发上。他凭着一种对事业不懈的追求和艰苦创业精神,以开拓创新的理念,务实进取的作风,睿智过人的思路,逢先必争的勇气,绘就了九康公司宏伟蓝图,圆了他一个又一个绿色的梦。  周卫兵是南京九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九康生物科技发
期刊
2006年5月,首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吸引了天山南北各族群众的关注。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纷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倾诉一个普通的部队医生、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留给他们心中的一个个感动——   萨尔达板乡大泉村维吾尔族大娘帕塔木汗带着女儿赶了30多公里山路,一路打听来到评委会办公室。她从一个塑料袋里掏出一张张写满维吾尔文的旧纸片、药盒、烟盒给工作人员看,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泪流满面地讲述,1
期刊
陈彩勇,男,汉族,大专文化,贵州六盘水市福建商会常务副会长,盘县分会筹备组组长,贵州省盘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员。盘县政府引资企业,总投资3仟万元,固定资产12仟万元,于2004年9月份投产至2005年底上缴税利1500万元,就业人数180多人,年发工资200多万元。  自投产至今回报社会情况:从200年至2006年“六一”儿童节向学校捐赠1.5万元;2005年3月5日,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体,为盘
期刊
当杨柏松走近我的视野时,我发现他本人正如其姓名一样,似杨树般挺拔,如柏树般飘逸,像松树般潇洒。当我了解到杨柏松艰苦的创业经历时,又觉得他多像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杨,一棵柏或一棵松啊!它在石缝中萌生,不畏风暴袭击,不幻想阳光给予温暖,也不乞求甘露赠给滋润的柔情,总是那么坚强,用自己的生命维持生命,默默地钻出石缝,俏悄地把臂膀伸向苍穹,仿佛要拥抱整个宇宙,舒展一身绿叶葱葱。  在迷雾中摸索向前攀登,从不哀
期刊
国内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有这样一位企业家,多年来为推动国内建筑节能事业奔走呼号,殚尽力竭,他承接外墙保温工程的做法与众不同,为了真正确保所做的工程质量,他们只直接同开发商进行合作,成为与工程总包单位同台竞争的对手。正因为如此,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的企业一度放弃了近2亿元的工程,还被业内戏称为“节能疯子”。他就是上海康马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徐立国先生。  “虽然我们的这种经营做法进行得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