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ang198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只有思维参与下的言语活动才有意义。本文基于“思”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实践意义,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课堂多元互动和深度课堂构建等方面分析,最后提出以“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话文本,提高思维逻辑性;引入比较,提高思维深刻性;多样表达,提高思维独特性;斟词酌句,提高思维敏感性;巧妙设疑,提高思维鲜活性等,引领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深入。
  关键词: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73
   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思维培养缺乏足够认识,将语文课堂简单定位为知识传输,使语文教学停留在浅层教学层面,教学效率不高,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课堂思维缺席的现状进行理性反思,提高语文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水平,构建“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思”为核心不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教学互动和推动语文课堂深入的多重需要。
   (一)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是主动对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积极转变,厘清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摆脱了狭隘的语文教学观念,从单一化注重学生言语能力发展转向言语能力和思维发展,让《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得到较好落实,也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和新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促进语文课堂的转型升级。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
   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纳入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成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无疑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接了起来,体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思路,转变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将“思”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调动学生思维,为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三)促进课堂多元化互动需要
   互动是衡量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还存在较多“伪互动”,缺乏价值。“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唤醒学生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思维的力量,学生在思维的参与下,开动脑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互动主体,让课堂互动走向多元化。
   (四)构建语文深度课堂的需要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主要围绕语言展开教学,思维的缺席导致语文课堂缺乏深度,教材資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将借助思维的力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生长点,在形式多样的言语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推动语文课堂不断走向深入。可见,“思”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是构建深度课堂的需要。
   二、“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凭借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加以落实,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尊重学生思维特点,构建真正意义的“思”为核心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思维的张力。
   (一)对话文本,梳理文脉,提高思维逻辑性
   语文教材是实施语文教学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载体效应,聚焦文本,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完成文本脉络的梳理学习。学生在梳理文本思路的过程中,被文本严密的思维逻辑感染,从而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引领学生对话文本,完成文脉梳理的任务,教师既要立足于共性,又要细化文体意识。共性是从文本的一般结构引导学生调动思维,通常来说,的文本主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一般先总述,再展开分述,最后进行总结。学生把握了文本的一般结构特点,对文本的脉络就能获得清晰的认识。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本又体现了差异性,教师要打破共性思维的局限性,聚焦文本个性,根据文本特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例如,议论文文体教学,一般是先引出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进而运用论据展开论证,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记叙文的文脉梳理,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思路进行梳理。
   通过对话文本,学生对文本脉络获得清晰的认识,在阅读文本时,无形中将借助思维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促进逻辑性思维发展,为学生语文学习积累经验,从而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二)引入比较,深化认知,提高思维深刻性
   比较是组织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深化学生语文认知的必然路径。语文教学中引入比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从语言的表层深入本质,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升级。然而,运用比较调动学生思维时,要基于比较思维活动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基于求同、求异等多重目的,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比较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
   求同主要是寻找共性特征,从而建立起言语活动的通道,让学生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碎片化建构的做法,在段落和段落、文本和文本之间建立起言语运用的通道。例如,基于相同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同主题比较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以“文体”为比较点,引导学生对多篇相同文体的文本进行比较学习,找到该文体的共性特征。通过求同比较阅读,使学生明晰这一类文本阅读的思维,学生在自主阅读该类文本时,自主阅读能力自然能得到较好发展。    求异,深入言语个性化特质。求异是基于个性化特质开展的比较学习活动,通过求异比较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异质思维得到较好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基于神话和寓言两种不同的故事,引导学生开展比较学习活动。通过求同比较学习互动,引领学生明确两者在“故事”上的共性特征,通过求异比较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从共性特征向文本个性化特质转变,从而感受神话故事“想象”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寓言故事中“故事”是载体,意在说理的特点。比较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深刻。
   (三)多样表达,彰显个性,提高思维独特性
   表达是思维的外在表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主要以语言表达形式为主,单一化的表达方式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多样化表达诉求,优化语文教学的表达形式,通过多样化表达彰显学生思维个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优化教师表达形式。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教师要基于主导性作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优化语言表达的艺术。例如,教师在梳理文本文脉时,不妨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表达。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表达思维得到有益的启发,在语文课堂表达的过程中自然会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表达。
   其次,丰富学生表达形式。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基于“思”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采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形式。例如,在教学景物描写类文本时,把握景物特点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知识树的形式,将写景的层次、角度等表现出来,使文本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思维的独特性也得到较好发展。
   (四)斟词酌句,言意兼得,提高思维敏感性
   词句是文本最基本的组织,然而词和词、句子之间的组合都凭借思维逻辑,存在意义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基于词句组合的特点及其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聚焦词句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从而引领学生从单一化的“言语”活动进入“言意兼得”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性。
   例如,词语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不妨组织学生开展换词学习活动,基本的形式是“某个词语能不能换成另一个词语,为什么?”换词活动,需要学生对词语进行甄别和鉴赏,开动思维进行比较,考查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特别是词汇范围的广和窄,词语内涵的简和丰等,在比较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理解词语的意思,还基于特定的意境思考词语的意义。
   再如句子的教学,可以基于句子之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形式是“文章中某某句子之间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学生通过句子欣赏活动,对句子之间的思维形成清晰的认识,要么句子之间存在递进关系,要么句子和文本内容形成对应关系。基于词句的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要坚持以“思”为核心,引领学生在言意兼得中提高词句鉴赏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五)巧妙设疑,问题引领,提高思维鲜活性
   “疑”是一切探索活动的动力,也是思维生长的内在驱动力,教师要基于“疑”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坚持以问题引领,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思维活动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鲜活性,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巧妙设疑需要优化问题设计。设疑的目的在于构建“问学”课堂,课堂的关键在于优化问题设计。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过散,过于注重问题的数量,缺乏思维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以“思”为核心,注重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再对主问题进行分解,形成若干子问题,基于思维的内核形成结构化的问题链,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巧妙设疑需要引发学生提问。“问学”课堂要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要打破教师一问到底的做法,引导学生参与提问。为了提高学生提问的价值,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提问的支架,先提出一个具有支架效应的问题,再组织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范例自主设计问题。学生参与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个性化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思维的参与下,积极参与言语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初薇,王琳琳.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2).
  [2]張艳.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外语文,2018(1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良好发展的趋势下,对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标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并形成积极价值观,保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特质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教师可就改进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还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如果小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阅读能力,那么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小学其他学科成绩的进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语文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本文首先说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意义,然后概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阐述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摘 要:区域性体育游戏就是指幼儿在一定限制的体育活动区域之内进行自主以及自愿的体育活动,简单来说区域性体育游戏就是指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但是区域性体育游戏相对于其他体育活动而言又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区域性体育游戏能够打破班级以及区域等界限,能够使得幼儿体验参与区域性体育游戏的乐趣,更好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将针对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游戏的情境化进行分析探究。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学改革不断发展,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进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探讨交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相关效果,根据教学实际提出相应策略,希望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提升,其中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初中体育教学。但是在时代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境,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
摘 要:初中化学作为一门由社会生活发展而来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而开始思索和探究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从生活化问题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探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有效应用生活化问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摘 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体育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重新梳理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发挥教学作用,推进快乐体育理念有效落实。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观念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情况,以期帮助教学人员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综合素质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深化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初中生的化学素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如何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先分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而提出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趣味化
摘 要:小学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要时刻关注学生微小的心理变化,提高心理课程效果,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成长,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心理课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故对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做出探讨,希望对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研究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3—4岁幼儿应当“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基于此,该活动紧紧围绕幼儿熟知的便便,设计了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有针对性的提问,有趣的听音猜内容等活动,以此引导幼儿从整体阅读到细节阅读再到连贯分析,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阅读交流情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