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农历月份的他称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wanlebuxing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十二个月份的称谓除了通用的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称呼,诸如正月、伏月、腊月等,研究这些称谓,对研究古典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一月:常见的其他称谓有“元月”,“初春”,“始春”,“孟春”,“正月”,“陬月”,“端月”。
  元者,始也,第一也。这便是一月又称“元月”的原因。始,开端、最初的意思,因此,春天的第一个月又称“始春”。晋人左思在其《蜀都赋》中写道:“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另外,“初春”还指立春的这一天。初者,开始也,因此一月又称“初春”和“初月”。“初月”一说最早见于晋朝,晋人王羲之的父亲名正,因避讳,故以“初月”代“正月”,元人周密的《齐东野语》对此有所记载。“正月”一说最为常见,最早见于《春秋》,<隐元年>中有“春,王正月”的句子。当然,古代作品中的“正月”在起始时间上有所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尚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因为古代记月是以十二支配十二月。“孟”也是初、始的意思,因此,一月也称“孟月”,《周礼·地官·党正》篇中写道:“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及四时之孟月吉月,则属民而读邦法以纠戒之。”《艺文类聚·皇太子社》诗中也有“孟月涉初旬,吉日唯上”的句子。“陬月”之说来源于屈原的《离骚》篇,屈原在说到自己的生辰时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尔雅·释天》中说得就更为明确,称“正月为陬”。“端月”之说也是因避讳而来,因为秦朝避始皇名政讳,故改称“正月”为“端月”。
  二月:又称“仲春”,“仲阳”,“早春”,“如月”。
  “仲”指位次在中。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中间月份便称“仲”,二月又称“仲春”,“仲阳”便因于此。《尚书·尧典》云:“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初学记·篡要》中也有“二月仲春,亦曰仲阳”的句子。“早春”一说起源于五代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早春杨柳引长条,倚岸沿堤一面高。”“如月”的说法来源于《尔雅·释天》,文中解释说:“二月为如。”
  三月:他称有“季月”,“季春”,“三春”,“阳春”,“暮春”。
  “季春”和“季月”好理解,“季”,末也,一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就称季月。“季春”,“季夏”,“季秋”,“季冬”皆源于此。《礼记·月令》云:“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初学记·齐都赋》中写道:“青阳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于水阳。”这里的“季春”和“季月”都是指的农历三月。“三春”的说法在唐人岑参的《嘉州诗》中有所记载,《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诗云:“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另外,“三春”也泛指春天三个月,也指“三年”。“阳春”之说见于《管子·地数》:“阳春农事方作,令民勿得筑垣墙。”“暮春”的说法古文中很常见,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便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鹰乱飞”的句子。
  四月:又称“孟夏”,“清和月”,“余月”。
  “孟夏”和“孟春”的得名原因相同,《礼记·月会》中有“孟下之月,日在毕,昏翼,旦婺女中”。屈原《怀沙》中也有“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的句子。“清和”本指天气清明和暖,《艺文类聚》中曹丕的《槐赋》云:“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南朝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诗中也有“首夏犹清和,芳草犹未歇”的句子。由此不难看出,“清和”本来是泛指暮春初夏天气,只是到了后来才有人将其作为四月的别称。“余月”的说法最早见于《尔雅·释天》,文中说:“四月为余。” 郝懿行义疏:“四月万物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五月:他称有“仲夏”,“皋月”,“蒲月”等。
  “仲夏”的起因同于“仲春”,在此不多说。“皋月”也始最初见于《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皋者,《释文》‘或作高,同……’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又物皆结实,橐韬下垂也。”“蒲月”的说法是由于旧俗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用菖蒲叶作剑,与艾叶一起插悬于门上,认为这样可以避邪,因而称五月为“蒲月”。
  六月:又称“季夏”,“且月”,“伏月”等。
  “季夏”跟“季春”起因相同。“且月”这一他称得源于《尔雅·释天》,说“六月为且”。因为“且者,次且行不进也。六月阴渐起,欲遂上,畏阳,犹次且叶。”“次且”即“趔趄”,谓由夏到秋,阴虽前来而阳尚盛,故将进不进。“伏月”起因于六月为伏天。
  七月:又称“孟秋”,“霜月”,“巧月”等。
  “孟秋”和后面月份中的“仲秋”,“季秋”以及冬季中的“孟冬”,“仲冬”,“季冬”都来源于《尔雅·释天》,在此以及下文就不再赘述了。“霜月”来源于汉朝鲁相韩来力造孔庙礼器碑,碑文中将七月称为“霜月”。“巧月”因七月七日晚有乞巧的故事而的名。“乞巧”为旧时的一种风俗,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日穿针,称为乞巧。《初学记》中说:“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刚铻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和凝《宫词》云:“阑珊星光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八月:又称“仲秋”,“中秋月”,“壮月”等。
  “中秋月”即“仲秋”,《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壮月”之称来源于《尔雅·释天》:“八月为壮。”清人郝懿行义疏:“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阴大盛也。”唐阿思那忠碑有“乘壮月以挖弦,候朔风以鸣镝”的句子。
  九月:又称“玄月”。
  “玄月”得名于《国语》:“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尔雅》中也有“九月为玄”的句子。九月又称“三秋”,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十月:又称“阳月”和“小阳春”。
  因为阳气始于亥,生于子,十月建亥,亥为阳之始,故十月纯阴而称阳月。《诗经·小雅·采薇》云“岁亦阳止”。郭璞解释说:“十月为阳,时坤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此月为阳。”《后汉书·马融传》:“至于阳月,阴匿害作,百草毕落。”“小春”和“小阳春”同一意义,《初学记》云:“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宋欧阳修的《渔家傲》词之二云:“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尽阁新装遍。”陆游的《闲居初冬作》也说:“东窗换纸明初日,南浦移花得小春。”杨万里《冬暖》诗:“小春活脱是春时,霜熟风酣日上迟。”
  十一月:也称“辜月”。
  这一他称也是得源于《尔雅·释天》。后人解释说:“辜者,姑也,十一月阳盛,欲革故取新也。”
  十二月:又称“涂月”和“腊月”,“季冬”。
  “腊月”一说常见,因为这个月要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汉书·陈胜传》:“腊月,胜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胜以降秦。”刘言史《过春秋峡》诗:“不知何书幽崖里,腊月开花似北人。”“涂月”之说也是源于《尔雅·释天》,“涂”,音除,谓岁将除,故名涂月。涂,也作“荼”。“三冬”一说,顾瑛《呈缪叔正》诗中有这一说法,“阿翁九新成服,老父三冬未见归”。
  农历十二月份的他称,除了上述所说,还有的得源于当月那些有代表性的树木、花草之类,比如二月又称“杏月”,三月又称“桃月”,四月还称“槐月”,五月也称“榴月”,六月又称“荷月”,七月又称“桐月”,八月还称“桂月”,九月也称“菊月”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农历十二月份的他称大都是文人墨客最先创造并使用的,这就是说,农历月份的他称所代表着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研究这些,就不应该孤立地进行,而应该将其放在汉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研究。拙文在此仅是对一些他称的来源做些浅析,算是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化常识简介》的一点补充,以便于中学语文教师备课。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专家和同仁。
  (注:文中所引材料,均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
  
  (高 斌,山东省潍坊市寒亭一中)
其他文献
<正> 氯碱厂电解过程中漏电的原因较多,但最重要的是供给液和排出液导电,溶液带电是引起腐蚀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在电解车间里,与溶液接触的设备,基本都具有一定长度、一定径
本文从移动公司集团客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企业信息交互平台解决方案:移动信圈。该平台依托大量普及的智能手机和云管理技术,为企业和自身员工、自身客户之间提供了
15CrlMolV是俄罗斯标准的高压锅炉管用钢牌号,该钢种具有较高的热强性和高温抗氧化性,在俄罗斯以及我国的电厂均有应用。介绍15CrlMolV钢管的生产工艺,检验成品钢管的室温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一些句子:
期刊
以某些碱性物质为探测溶质,中性物质乙苯为参照溶质,详尽考察了检测温度、缓冲液中阳离子浓度、流动相的流速分别在流动相的pH值为3.0和7.0时对胺型键合固定相分离碱性物质的
大庆油田区域土壤腐蚀性评价(摘要)曲良山,李双林,孙嘉瑞(大庆油田设计院,大庆163712)区域土壤腐蚀性的分级或判别,应当依据本地区土壤的环境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分析了大庆油田某区域的土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现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受到遏制,而未来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是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社会。为此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更加重
可以说,近二十年关于“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词汇的更替,如同电脑升级、手机换代一样,频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当你还在以为自己是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人,整天念叨“酷”“秀”等词时,其实你已经“out”了。时下最“ in”的词,是“炫”。(说到这里,我也有点心虚,说不定我已经“out”了。好在我是在对“炫”进行总结,奇怪它为什么没有向其他词那样生命短暂,还没有“out”。)  “炫”这个词,这几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汉语中用来表达眼睛的语言,总是隐含着许多丰富、细腻而又准确的情感。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光靠教学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合理、恰当的评价,更能激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语文课程教学当中,采用真诚的、激励的、包容的、迟延的、多元的评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