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死无疑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isn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妻子陪丈夫到医院看病,医生对病人做了全面检查以后,通知妻子单独到他的办公室进行面谈。医生神情凝重地对她说:“你丈夫的病情很严重,而且他的心理压力过大,如果你不按照我下面的要求去做,你丈夫必死无疑。”
  妻子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医生说。
  “每天早晨,你必须为他准备一顿精致的早餐,这顿早餐一定要对他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对他倍加关爱,要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情。中午,你为他准备的午餐一定要有营养。他的晚餐也要荤素搭配,外加一小杯红酒。你千万不能让他干家务活,更不能在他面前唠叨,最重要的是不能在他面前说对他有刺激的话。只有这样,他才能彻底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我相信不出10个月,你丈夫就能够恢复健康,否则他必死无疑!”
  回家的路上,丈夫问妻子:“刚才医生对你说了些什么?”
  “他说你必死无疑!”妻子回答。
  (冯 丹摘自《新民晚报》,〔阿根廷〕季 诺图)
其他文献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当年有“南沈北于”之称。一次,沈尹默为某报撰文,稿既刊出,报社未及时开付稿酬,尹默致函询问。  该报社长手持沈函对大家说:“先别给他开,等他多来几封信再说,此公字很值钱。”  (王 燕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9月10日)
期刊
“寄不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倘若要是按辈分来划分,我还应该规规矩矩地喊他“爷”。  “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期刊
十年前,日本一个名叫前岛启二的人走进中国山东省东部的莱阳市,租下1500亩(等于1平方千米)地,开始了他的耕种生涯。  前岛启二精通中文,可在莱阳人看来,他只是个“语言通”,不是个“中国通”。怎么说呢?因为前岛启二的种地方式简直“逆天”。1500亩地,他仅仅带几个日本农民去耕种,且这几个人就干了几天活——他们把地铲平之后,就开始四处转悠,再没动一下锄头。地里的野草在一天天疯长,莱阳农民看着心疼,却
期刊
人都有想不开的时候。想不开时怎么办?    我的经验,第一步是“看一看”,看一看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要换个角度放开视野看一看,走出来看一看,站在高处看一看。这一看,没准儿就看出门道来了。干着急,干生气是没有用的。“看一看”不行,第二步就“谈一谈”,同相关的人谈一谈,沟通一下;同无关的朋友谈一谈,出出主意。过去常讲要求同存异,其实也可求大同存大异,甚至暂时求小同存大异,等待机会,也不是不可以。“谈
期刊
1615年,28岁的宋应星前往南昌参加乡试,名列全省第三。他受此鼓舞,当年秋天就从江西奉新出发,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宋应星先沿长江东下至江苏,再由大运河北上,水陆并进,最终历时4个多月,于次年年初赶到京城。但在会试中,他不幸落榜。此后,宋应星又参加过3次考试,但均告失败。那时,他已41岁。  人生还有什么目标可以追求呢?宋应星想起自己4次上京赴考,脚步遍布江西、湖北、安徽等10多个省,行程加起来足有
期刊
加拿大作家Ann Voskamp有一封写给孩子的信:  “我认识一个人,他总去邮局寄送书籍,每当工作人员常规性地向他询问包裹里是否有危险的、易燃易爆的物品时,他总是诚实地回答,当然有——言语。    “谁说击碎你骨头的只有棍棒和石头,而言语不会?  “去问问路易斯安那那个满脸胡子的家伙,或去看看那条在去往非洲的路上发出的推特吧!”  Ann所指的满脸胡子的家伙是美国真人秀《鸭子王朝》中的菲尔·罗伯
期刊
要麻烦还是要谎言    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捕猎一些在体力上远远超过自己的大型动物。他们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勇敢而狡猾,懂得使用欺骗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欺骗能力对捕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诚然,在我们的社会里,说谎者常被周围人藐视和排斥,但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撒一些小谎是被大众所接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亲社会的谎言”。  一个上了年纪但热爱运动的女人在露天泳池穿着脚蹼游泳。尽管她没有给
期刊
先生经常去钱汤(大众澡堂)。一天,他在冲洗间擦肥皂,旁边一个身体健壮的汉子正在冲澡,水沫毫不留情地溅到后边弓着身子的先生的脑袋上。那人只顾冲水,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  性情急躁的先生立刻发火了,厉声喝道:“混账东西!”骂完,先生思忖,骂上一句虽然很过瘾,要是那汉子同自己干起架来,该怎么办呢?想到这里,他立即感到害怕,一时惊慌失措起来。  那汉子也许慑于先生的威严,老老实实地道歉:“对不起……”  
期刊
若干年前,我初到巴黎,一次去银行办事,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老先生,七八十岁年纪。他因为耳背,听不清楚银行职员讲话,所以反应有些迟缓。我便帮他传译。他要给河北老家的亲戚汇款,听他的口音是保定一带的人。  我办完事,回头看见老先生还站在那里。我细看这位老人,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温文尔雅,气质不俗。老先生约我到旁边的一家咖啡馆里聊天。  老人名叫宋守信,60多年前作为最后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到巴黎。宋
期刊
关于权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令人警醒的记录。这个星球上有大约100万受过培训的经济学家,却没有一位精确预言过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更别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信用违约互换的瓦解,直到通货膨胀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顺序了。再没有哪个专家群体失灵得比这更惊人了。    其次,许多事例可以证明,权威也会出错。出错是人类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对权威我们会将独立思考的能力调低一级。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