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必然会步入共产主义社会,现存的社会形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趋势是必然的。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理论,它指出了人们进行如何进入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的道路与方向。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关于“人”的问题,会涉及“人文关怀”的问题。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本篇要论述的问题。
关键词: 人本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正文:
一、人本的涵义
人本, 特指以人为本, 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为本体、为动力、为目的、为出发点、为落脚点; 特指社会科学领域人本原则和人本理念意义上的“人本”, 而不是资本经营过程中作为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简称来使用的“人本”。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社会群体中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主张的是尊重人的类价值、个性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文观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原则
结合古典和现代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借鉴吸收正确的部分,抛弃了其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人本思想。他的人本思想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坚持人的本质在现实意义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费尔巴哈的观点当中,对人的解释有合理的内容,但是他对人本质的理解是抽象的、片面的,他始终不能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仍然是单个人的一种抽象物。而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当中,体现出来的是坚持在整个社会关系当中去发掘人的特质,并且凸显了感性的特征,证明了实践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才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
第二,坚持人的本质是劳动。马克思认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只有私有制的消除,才能消除劳动的异化,达到真正的价值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固定的,是会随着人的劳动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和发展,正是这种创生活动,不断地改造自身改造自然社会,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现实社会。
第三,坚持每个人独立自由,但是前提是以整个社会发展为前提。在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权力,彰显的是个人的价值体现, 并没有与整个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和独立必须是和整个社会的特质联系在起,人的类本质不仅是对个人的诠释,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特性的诠释。马克思的人本意蕴是在整个社会层面,而不拘泥于个人层面,这样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发展的,而是在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和独立才能变成现实,并且一直持续下去。
三、科学社会主义人本化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指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要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去探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探讨使广大人民群众、使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真正动因,而这种行动是指那些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索这些行动背后的真正动力,才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历史时期和个别国家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由上可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需要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来实现,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极大的满足。马克思主义帮助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与完善,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需要“人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人本化的过程。
四、目前中国社会主义人本化的存在的问题及任务:
(一)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不利于“人本化”的实现
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中国在2008年-2019年期间基尼系数在0.465-0.491范围内浮动。从数据来看我国的基尼系数还是大于0.4,说明我国贫富差距还是很大。
我国的贫富差距表现在城乡间差异、地区间差异、行业间差距。这些差距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直接影响人本化的水平与质量。
(二)我国性别歧视、性别差距也是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与人本化统一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男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男女平等观念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更“不自由”“不全面”,妇女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本化统一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1、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造成妇女被压迫的根源,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需要男性劳动力去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当前我国生产力已有较大发展,但是生产力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余地,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尽最大可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达到消除男女性因力量差异在生产力上的区别。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解放,不仅消除因力量差异带来的地位不平等而且要從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彻底的解放。
2、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在两性关系中由于男女性力量的差异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会不可避免的偏重男劳动力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男女性家庭、经济地位的极大差别。妇女在工作中受到的阻碍,直接或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分工,影响着妇女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利于女性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如果科学技术能有更高的发展,就能尽可能减少因男女力量的差异而带来的多方面的差别。 3、中国自古以来传统思想的阻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思想。现代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家庭妇女”“全职妈妈”等词汇,但是却极少听到“家庭妇男”“全职爸爸”等词汇,而且一旦提及这些词语大多数人们总是用一种带有怪异的态度和歧视的色彩。自古以来封建思想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不良的影响表现在我们社会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社会生活中。这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就是在中国以及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它可能以一种人们意识能到或者完全意识不到的形式来阻碍女性的发展,阻碍女性的多方面的成长。
4、女性自身思想的制约。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在性别压迫层面,男女不平等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性关系,以一套复杂的机制作用于女性,蒙蔽了妇女主体性意识,桎梏着妇女的发展。这种不平等的意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思想的压迫下驱使广大妇女同胞把这种思想内化于心,在自我行动上表现为从心底进行自我压抑;更促使妇女对妇女的压迫与歧视愈演愈烈,这种压迫不仅表现在婚姻制的家庭婆媳关系中,而且表现在在对于家庭对不同性别的下一代新生儿的生育与养育的过程中。
(三)中国老龄化的境况以及与之伴生的问题
2019年以来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速世界第一。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但人均占比少,同样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难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道阻力。老龄化程度加深伴随而来的老人赡养问题、中国养老制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我们人本化过程中老人人本化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生活、电视、媒体等很多途径中看到当代中国居民(特别是老人)居住条件恶劣,老龄化程度严重以后,由于中国养老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严重。进入高龄阶段后,老人自理能力进一步下降和身体机能衰老程度增加所引起的老人饮食起居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的问题,是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和人本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我国居民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公民仍旧存在着行为认知与行为本身之间分离、法律意识淡薄、建立在极端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责任感的缺失和资本主义腐朽的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人民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本身就是文化过程中的内在问题,需要不断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改善这些问题。
(五)教育不公平问题
1、东西部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省的经济均迅猛发展。但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制度政策等因素造成了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从而波及各地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才得以迅速发展,在中国的某些落后省市,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交通条件等因素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政府无力保障最基本的教育支出。例如最近因一个20秒视频而走红的“丁真”。我们可以从丁真的事例中看出的是丁真的家乡四川理塘因为地理、土壤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致使丁真因无法接受教育,甚至丁真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根据这些省市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应最大程度地给予地方财力、人力支持缩小东西部教育差异。
2、城乡学校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
城乡教育差距一直以来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地问题。城乡发展地差异主要表现在:(1)城乡教育资源。我国偏远山区地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源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2)师资力量。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由于当地生活条件、工资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地落后,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紧缺、教师质量低下、教研团队难以成立等问题。
3、校际之间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
除了上述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同一地区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之间也有差异。这一差異更是加剧“学区房”、“择校热”等问题。我国政府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渐缩小差距。
结语:
科学社会主义进程的推进与人本化的过程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但是现在仍存在许许多多“人本”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被忽略,这可能直接导致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被忽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真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也是真实的、从现实出发的科学的理论。我们在社会主义推进的过程中也应做到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切实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18-119.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04年5月第3版;人民出版社
[3]梁榕乘 彭思远.公平视角下我国基础教育现状[J].科教导刊(下旬),2016(7):123-124.
[4]邢占军,刘相.城市幸福感——来自6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4-40.
[5]李超,李占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101.
关键词: 人本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正文:
一、人本的涵义
人本, 特指以人为本, 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为本体、为动力、为目的、为出发点、为落脚点; 特指社会科学领域人本原则和人本理念意义上的“人本”, 而不是资本经营过程中作为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简称来使用的“人本”。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社会群体中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主张的是尊重人的类价值、个性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文观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原则
结合古典和现代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借鉴吸收正确的部分,抛弃了其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人本思想。他的人本思想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坚持人的本质在现实意义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费尔巴哈的观点当中,对人的解释有合理的内容,但是他对人本质的理解是抽象的、片面的,他始终不能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仍然是单个人的一种抽象物。而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当中,体现出来的是坚持在整个社会关系当中去发掘人的特质,并且凸显了感性的特征,证明了实践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才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
第二,坚持人的本质是劳动。马克思认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只有私有制的消除,才能消除劳动的异化,达到真正的价值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固定的,是会随着人的劳动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和发展,正是这种创生活动,不断地改造自身改造自然社会,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现实社会。
第三,坚持每个人独立自由,但是前提是以整个社会发展为前提。在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权力,彰显的是个人的价值体现, 并没有与整个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和独立必须是和整个社会的特质联系在起,人的类本质不仅是对个人的诠释,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特性的诠释。马克思的人本意蕴是在整个社会层面,而不拘泥于个人层面,这样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发展的,而是在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和独立才能变成现实,并且一直持续下去。
三、科学社会主义人本化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指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要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去探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探讨使广大人民群众、使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真正动因,而这种行动是指那些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索这些行动背后的真正动力,才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历史时期和个别国家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由上可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需要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来实现,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极大的满足。马克思主义帮助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与完善,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需要“人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人本化的过程。
四、目前中国社会主义人本化的存在的问题及任务:
(一)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不利于“人本化”的实现
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中国在2008年-2019年期间基尼系数在0.465-0.491范围内浮动。从数据来看我国的基尼系数还是大于0.4,说明我国贫富差距还是很大。
我国的贫富差距表现在城乡间差异、地区间差异、行业间差距。这些差距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直接影响人本化的水平与质量。
(二)我国性别歧视、性别差距也是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与人本化统一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男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男女平等观念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更“不自由”“不全面”,妇女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本化统一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1、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造成妇女被压迫的根源,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需要男性劳动力去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当前我国生产力已有较大发展,但是生产力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余地,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尽最大可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达到消除男女性因力量差异在生产力上的区别。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解放,不仅消除因力量差异带来的地位不平等而且要從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彻底的解放。
2、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在两性关系中由于男女性力量的差异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会不可避免的偏重男劳动力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男女性家庭、经济地位的极大差别。妇女在工作中受到的阻碍,直接或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分工,影响着妇女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利于女性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如果科学技术能有更高的发展,就能尽可能减少因男女力量的差异而带来的多方面的差别。 3、中国自古以来传统思想的阻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思想。现代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家庭妇女”“全职妈妈”等词汇,但是却极少听到“家庭妇男”“全职爸爸”等词汇,而且一旦提及这些词语大多数人们总是用一种带有怪异的态度和歧视的色彩。自古以来封建思想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不良的影响表现在我们社会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社会生活中。这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就是在中国以及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它可能以一种人们意识能到或者完全意识不到的形式来阻碍女性的发展,阻碍女性的多方面的成长。
4、女性自身思想的制约。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在性别压迫层面,男女不平等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性关系,以一套复杂的机制作用于女性,蒙蔽了妇女主体性意识,桎梏着妇女的发展。这种不平等的意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思想的压迫下驱使广大妇女同胞把这种思想内化于心,在自我行动上表现为从心底进行自我压抑;更促使妇女对妇女的压迫与歧视愈演愈烈,这种压迫不仅表现在婚姻制的家庭婆媳关系中,而且表现在在对于家庭对不同性别的下一代新生儿的生育与养育的过程中。
(三)中国老龄化的境况以及与之伴生的问题
2019年以来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速世界第一。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但人均占比少,同样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难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道阻力。老龄化程度加深伴随而来的老人赡养问题、中国养老制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我们人本化过程中老人人本化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生活、电视、媒体等很多途径中看到当代中国居民(特别是老人)居住条件恶劣,老龄化程度严重以后,由于中国养老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严重。进入高龄阶段后,老人自理能力进一步下降和身体机能衰老程度增加所引起的老人饮食起居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的问题,是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和人本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我国居民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公民仍旧存在着行为认知与行为本身之间分离、法律意识淡薄、建立在极端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责任感的缺失和资本主义腐朽的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人民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本身就是文化过程中的内在问题,需要不断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改善这些问题。
(五)教育不公平问题
1、东西部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省的经济均迅猛发展。但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制度政策等因素造成了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从而波及各地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才得以迅速发展,在中国的某些落后省市,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交通条件等因素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政府无力保障最基本的教育支出。例如最近因一个20秒视频而走红的“丁真”。我们可以从丁真的事例中看出的是丁真的家乡四川理塘因为地理、土壤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致使丁真因无法接受教育,甚至丁真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根据这些省市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应最大程度地给予地方财力、人力支持缩小东西部教育差异。
2、城乡学校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
城乡教育差距一直以来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地问题。城乡发展地差异主要表现在:(1)城乡教育资源。我国偏远山区地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源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2)师资力量。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由于当地生活条件、工资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地落后,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紧缺、教师质量低下、教研团队难以成立等问题。
3、校际之间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
除了上述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同一地区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之间也有差异。这一差異更是加剧“学区房”、“择校热”等问题。我国政府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渐缩小差距。
结语:
科学社会主义进程的推进与人本化的过程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但是现在仍存在许许多多“人本”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被忽略,这可能直接导致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被忽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真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也是真实的、从现实出发的科学的理论。我们在社会主义推进的过程中也应做到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切实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18-119.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04年5月第3版;人民出版社
[3]梁榕乘 彭思远.公平视角下我国基础教育现状[J].科教导刊(下旬),2016(7):123-124.
[4]邢占军,刘相.城市幸福感——来自6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4-40.
[5]李超,李占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