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创作的题材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多彩多姿的种种生活特色,只有靠细心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和题材,即鲁迅先生所说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因此,从作文的角度看,必须培养中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习惯,养成处处事事留心观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从中获取写作的题材,积累写作的材料,并把观察到的所得、所知、所想和各种特征及时用笔记录,随时积累,让材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实,给学生启示,让学生难以忘怀,在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正确立意,做到厚积薄发。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将我们的语文课上活。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帮助学生打过“火焰山”。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教师应在每周的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看《散文》》《杂文选刊》《故事大王》等。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文学素养。当然,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结合学校的“社会服务课”,应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勤做家务、为群众写春联、用擦皮鞋的钱和贫困孩子结对子等。这样,既体察了小日子的质朴,又感应了大时代的脉动;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二、在过程中追求解放
开放过程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获得无拘无束的自主体验,放飞写作灵感,解放个性,做写作的自由人。在过程的开放中,主要抓住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在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样积累的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感悟多,印象深刻,得来终身难忘。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社会调查、专题讨论、节日活动。特别是许多单元课文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结构安排,非常适合不同的学生登台表演,让学生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开展中人际交往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领悟活动过程中人物的举止、神态、言行变化,体会用词、语句的情感色彩,修辞手法,掌握文学艺术丰富的感染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抛弃条条框框,写己所想,乐在其中。这样在写作中就易抒发真实情感,使文章情文并茂。
其二,通过作文培养反复推敲的习惯。作文,一般要和单元要求相一致,故重在培养审题、立意及修改的习惯。清代戏剧家李渔认为:“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因此,指导学生用“冷却法”修改作文,要求一鼓作气写好初稿,再留绐他们较长时间进行回顾修改。一篇作文,从开始构思到成文上交,往往要经历十余天时间。期间,修改应作为“重点作业”布置。批阅时,先检查修改稿,将其和作文结合打分。这样,能让学生稳中求活,并在自我修改中不断提高。
三、评议中不拘一格
评议包括作文等次和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小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写了五六年的作文,却从来没有一次得过良,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基本分为优。同时,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如果写“歪”了,就干脆不给等次。至于评语,避免俗套,追求个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饱含期望。我发现,每次发作文,学生都非常激动。他们不单关注分数,更关注老师的“看法”。
讲评,主张写前不过分强调“章法”,写后则要博采众长。每周应会安排1节课用来交流讲评作文。交流时,让学生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讲评时,既指出优点,也指出不足;有“面”上的总结,更有“点”上的突破。以及当初构思、选材的经过进行指点。其间,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开放性评议,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在讲评过程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
四、园地里左右兼顾
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园地,让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达到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但倘若每次作文,“发表”的总是同样的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是作文展读会和班级墙报。每周一节的作文展读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有闪光点,哪怕是一段,也不妨采用。每次“发表”十余篇,一个学期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此基础上,选择作文编出班级墙报,使文字可见可触,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选择特别精彩的一句在班级凡人佳句栏内“发表”也未尝不可。
其次是“校园之声”。“校园之声”作为学校广播站,能让学生的作文从班级走向学校。由于班上轮流开展了三分钟演讲,选择优秀的讲演稿推荐给“校园之声”,同时也推荐一些学生练笔中的小论文,这样,能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发表作文。
再其次是班刊。出版班刊,班刊栏目众多,内容丰富,它兼顾面广,或文章,或妙语,或照片,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作品”。因此,它让每位学生爱不释手,可谓其喜洋洋者矣。
最后是在报刊上发表。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使学生端正心态,又热情不退。当然,自己也要热情高涨,不时给报刊寄一些学生作文,给学生做榜样。
作文并非“捉魂”,它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典而后知音”。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能培养学生做到观千境,操千典而又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主要靠勤,勤在教师的指导有法有度,勤在学生的持之以恒与自主探究学习。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教师应在每周的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看《散文》》《杂文选刊》《故事大王》等。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文学素养。当然,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结合学校的“社会服务课”,应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勤做家务、为群众写春联、用擦皮鞋的钱和贫困孩子结对子等。这样,既体察了小日子的质朴,又感应了大时代的脉动;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二、在过程中追求解放
开放过程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获得无拘无束的自主体验,放飞写作灵感,解放个性,做写作的自由人。在过程的开放中,主要抓住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在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样积累的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感悟多,印象深刻,得来终身难忘。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社会调查、专题讨论、节日活动。特别是许多单元课文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结构安排,非常适合不同的学生登台表演,让学生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开展中人际交往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领悟活动过程中人物的举止、神态、言行变化,体会用词、语句的情感色彩,修辞手法,掌握文学艺术丰富的感染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抛弃条条框框,写己所想,乐在其中。这样在写作中就易抒发真实情感,使文章情文并茂。
其二,通过作文培养反复推敲的习惯。作文,一般要和单元要求相一致,故重在培养审题、立意及修改的习惯。清代戏剧家李渔认为:“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因此,指导学生用“冷却法”修改作文,要求一鼓作气写好初稿,再留绐他们较长时间进行回顾修改。一篇作文,从开始构思到成文上交,往往要经历十余天时间。期间,修改应作为“重点作业”布置。批阅时,先检查修改稿,将其和作文结合打分。这样,能让学生稳中求活,并在自我修改中不断提高。
三、评议中不拘一格
评议包括作文等次和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小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写了五六年的作文,却从来没有一次得过良,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基本分为优。同时,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如果写“歪”了,就干脆不给等次。至于评语,避免俗套,追求个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饱含期望。我发现,每次发作文,学生都非常激动。他们不单关注分数,更关注老师的“看法”。
讲评,主张写前不过分强调“章法”,写后则要博采众长。每周应会安排1节课用来交流讲评作文。交流时,让学生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讲评时,既指出优点,也指出不足;有“面”上的总结,更有“点”上的突破。以及当初构思、选材的经过进行指点。其间,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开放性评议,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在讲评过程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
四、园地里左右兼顾
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园地,让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达到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但倘若每次作文,“发表”的总是同样的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是作文展读会和班级墙报。每周一节的作文展读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有闪光点,哪怕是一段,也不妨采用。每次“发表”十余篇,一个学期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此基础上,选择作文编出班级墙报,使文字可见可触,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选择特别精彩的一句在班级凡人佳句栏内“发表”也未尝不可。
其次是“校园之声”。“校园之声”作为学校广播站,能让学生的作文从班级走向学校。由于班上轮流开展了三分钟演讲,选择优秀的讲演稿推荐给“校园之声”,同时也推荐一些学生练笔中的小论文,这样,能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发表作文。
再其次是班刊。出版班刊,班刊栏目众多,内容丰富,它兼顾面广,或文章,或妙语,或照片,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作品”。因此,它让每位学生爱不释手,可谓其喜洋洋者矣。
最后是在报刊上发表。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使学生端正心态,又热情不退。当然,自己也要热情高涨,不时给报刊寄一些学生作文,给学生做榜样。
作文并非“捉魂”,它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典而后知音”。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能培养学生做到观千境,操千典而又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主要靠勤,勤在教师的指导有法有度,勤在学生的持之以恒与自主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