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俄罗斯“2016国际军事比赛”,我军代表队再次获得团体第二名、单车赛冠亚军的好成绩,使时刻关心我国军队建设的广大军迷朋友无不欢欣鼓舞。不过在单车赛和此后的半决赛中,我参赛队曾两次在坦克炮射击中,3发全部未中,引起了国内军迷的极大关注,以及众多媒体的猜测和评论。但很多评论,都是不了解坦克实车操作者,根据片面的知识和信息,做出的错误猜测。
笔者这次就对于“三发未中”的原因,从装备技术原理、武器操作、军事训练等方面发表几点个人看法。
“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说
有评论谈到:“96B主战坦克采用的火控系统性能非常出色,但如果某一部件出现可靠性问题,也很可能导致火炮打不准。
96B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性能较为先进,同时也是一种结构复杂性比较高的火控系统。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结构越复杂,发生可靠性问题的概率也越大。出于瞄准线和火炮各自独立稳定的需要,96B坦克的火控系统大量采用了陀螺仪,陀螺仪自身会产生惯性飘逸,导致静止状态射击时,首发命中精度反而低于扰动式火控系统。如果某一陀螺仪发生故障,那么完全有可能发生静对静射击脱靶的失误。
此外,96B坦克火控系统的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如果发生故障,或者弹药修正参数(包括气温、海报高度、目标距离、车位横风速度等)有问题,同样会使火炮打不准。在这种情况下,炮长就要选择火控系统中的人工装表工况,虽然射击精度会受到很大影响,但至少可以做到人为修正。”
按照媒体的报道,此次参赛的96B主战坦克是在96A主战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96A坦克是在96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可以说,96B是96系列主战坦克的深度改进版。
既然是说射击的问题,我们就先放着底盘的改进不谈,专门来看看武器系统到底改了什么。坦克炮、并列机枪、高射机枪和弹药并没有什么变化,自动装弹机控制部分从96主战坦克的继电器控制方式改成了单片机控制,故障率大幅度降低了。火控系统的改进是主要的,经过96坦克的火控系统改成96A主战坦克的较先进的火控系统,到96B主战坦克上,其火控系统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数字化改进,射手已经可以在带液晶屏的人机交互终端上完成火控系统的开关机、系统工作模式转换、弹种选择、参数装定、性能检查和调整等等各种操作,使用的方便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较为先进的火控系统在结构上,比之前的要复杂得多。但是结构复杂,研制和生产的技术难度大,与产品的可靠性高低并不是线性关系。也就是说,结构复杂并不意味着可靠性一定就低。实践证明,96A的稳像比96坦克的稳像结构复杂,但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96A坦克的火控系统的可靠性远远超过结构较为简单的96坦克的火控系统。真正容易出问题的也就那么一两个点,用得多了大家都清楚、都会检查处理。
因此,系统复杂可靠性不高的说法,反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陀螺惯性飘逸”说
该评论中提到了“陀螺仪惯性飘逸”的说法,“飘逸”这个词很有点儿文艺青年的范儿。可惜的是,打仗不是文艺——陀螺仪没有什么“惯性飘逸”,只有“漂移”,又称为陀螺仪的视在运动,这是由于制造误差造成的,每个陀螺仪都难以克服这个问题。
陀螺仪说到底还是一个传感器,是用来测量的,漂移就会引起陀螺仪测量的误差,也就会引起以陀螺仪为感知元件的控制系统的误差。在稳像火控系统的瞄准镜稳定分系统里,陀螺仪的漂移会引起瞄准线的漂移。也就是说,射手没有给出操纵信号时,瞄准线也会自己向某个方向匀速移动。在单车赛中静对静射击时,射手瞄准目标后,瞄准线也会自己朝着某个方向匀速移动,最终脱离目标。所以,只有正确地克服漂移的影响,才能保证静对静射击的准确性。这个可是射手静对静射击的基本功啊。
所以说,静对静射击真是对射手的考验,考验其是否理解火控系统基本原理的标准之一。而且按照操作规程,射手在启动火控系统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调整漂移到最小,这也是射手训练中必须严格要求的。所以泛泛地理解静对静射击的动作要领,显然是对火控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药温”说
有评论谈到:“从首发射击弹丸落在靶前这一情况看,很可能是内弹道参数与火控系统射表匹配出现了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首要因素,就是发射药的药温问题。由于炮口初速的剧烈变化会使火控系统的瞄准线出现很大的误差。如果药温测量不准或者输入数据错误,会导致实际内弹道参数与火控系统射表不匹配,由此形成的瞄准线自然也不会完全准确。”
药温的确重要,但要看看射表,药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125毫米火炮各个弹种的射表看,药温的影响的确存在,但并没有上述的那么大。只要射手装定药温与实际药温的偏差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弹道偏差并不明显,在1 800米以内肉眼恐怕看不出来。况且,炮弹一直放在包装箱里,并没有被阳光直射,药温变化也不可能很大。所以,我看不出此次比赛射手装定药温的差别到底引起了多大的射弹偏差。显然,这种由药温引起射弹偏差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人工装表射击修正”说
射击修正的基础,是准确判断出射弹偏差的原因到底是哪一类,是系统误差引起的,还是随机误差引起的。射击修正的基本理论是系统误差可以修正,随机误差不可修正。如何确定某一发射弹的误差就是系统误差引起的,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笔者感觉,如果有了偏差,不再打一发,真的没法判断到底是系统误差还是随机误差引起的。不但稳像模式是这样,装表模式、人工装表模式也都是这样。况且96B坦克的人工装表模式还需要单独校正辅助瞄准镜。谁也不能肯定,射手在校正火控系统时也顺手校正了辅助瞄准镜,没有哪个射手会拿一个没有校正的火控工作模式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所以,我看所谓“人工装表射击修正”的说法,可以休矣。
从实际情况分析,单车赛静对静射击时三发未中,恐怕还是射手动作不够熟练、心理比较紧张的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还是应该从加强射手射击基本功和心理素质训练的角度入手多做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射手的射击技术水平。
“变速射击”说
对于接力赛时坦克运动中射击问题,还有人谈到:“我军坦克采取射击时低速行驶,而在对目标射击的间隙采取高速行驶的方法,是实战中非常有效的射击方法。”
这种方法恰恰不是实战需要的射击方法。如果坦克在行进间射击中采取低速行驶的方法,那么对于对方来说,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打击目标。对于某个给定的路面条件来说,要想获得最好的射击精度,坦克行驶速度有一个范围,并不是越慢越好或者越快越好。真正掌握稳像火控系统射击要领的射手,通常在一般的越野路面,会以大约15千米/小时到2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射击,这时候稳定器、瞄准镜的稳定效果最好,瞄准跟踪最容易,射击精度最高。真正的行家都是高速行驶时瞄准跟踪射击的,这才能实现火力与机动的最佳结合。
况且,坦克低速行驶时,会给对方创造很好的瞄准射击的条件,也容易引发火控系统和自动装弹机的故障,还不如干脆停下来打。也有人说,我军2014年首次参加“坦克两项”比赛时,高速侧射打得很好,于是俄国人缩短了射击跑道的距离,我们才改成了现在这种低速射击、高速跃进的打法。 其实,本次比赛侧射的跑道大概有300米,开始射击线到停止射击线之间也有200米左右,足够熟练的射手可以在高速行驶中打完3发炮弹,而且是弹无虚发。到底为什么放弃了高速行驶射击,恐怕只能问参赛队员了。
“减装药破甲弹和俄国炮弹”说
有的军迷说:“我们今年参赛使用的是减装药破甲弹、或是俄罗斯提供的炮弹,所以才打不准。”
大家都记得2014年,我军首次参加“坦克两项”比赛时使用的是125毫米穿甲弹。第二年,俄罗斯在比赛规则中就明确规定只能使用初速不超过1 000米/秒的炮弹。于是,我军开始使用破甲弹参赛。熟悉125毫米炮的军迷都应该知道,我们平常训练使用的125毫米破甲弹与俄军使用的125毫米破甲弹初速很接近,都不超过1 000米/秒,完全符合比赛规则,没有理由减少发射药降低初速。
况且,发射药少了,弹道性能就变了,还需要重新编制射表,装定到火控计算机上,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一年以上的时间根本完不成。俄罗斯和我国的125毫米破甲弹,虽然弹种、口径都一样,但弹药的外形、尺寸并不完全相同。与大家想像不一样的是,即便口径相同的弹和炮,也不是都能互换使用的,甚至有可能根本装不进去。而且,这两种破甲弹的射表也不一定相同,我军要使用俄罗斯的破甲弹,还要装定俄罗斯破甲弹的射表,俄罗斯军队会向我们提供这种炮弹的射表吗?恐怕精明的俄罗斯人是不会干这样的蠢事。所以,减装药破甲弹和俄罗斯炮弹的说法,实在是不可能。
“搜索不到目标”说
有的军迷说:“侧射时三发未中的车组一直等到接近跑道尽头才开炮,是因为没有搜索到目标。”
主战坦克的车长和炮手在搜索目标时,会不停地转动炮塔观察靶区。但是仔细观看现场转播就会发现,该坦克炮并没有左右大幅度转动,而是大致指向同一个方向,这说明车长和炮手并不是搜索不到目标,而是另有原因。
那么接力赛中三发未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来自现场的消息,这个车组是第三个参赛的车组,前两组各跑了4圈,每圈都要通过涉水场。由于多次通过涉水场,炮膛内进水,水中的泥沙沉淀在药室和闩体室内,导致炮弹装不到位,炮闩无法关闭到位,击发电路无法接通,炮弹打不出去。最后车长和炮手只能行进间排除故障,在坦克接近跑道尽头的有限时间内,用手击发杠杆将炮弹发射出去。
大家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打?难道就不能不打吗?比赛规则规定,如果一发都不打,会被罚6圈,3发都没命中只罚3圈。显然,两害相较取其轻,车长和炮手的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笔者这次就对于“三发未中”的原因,从装备技术原理、武器操作、军事训练等方面发表几点个人看法。
“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说
有评论谈到:“96B主战坦克采用的火控系统性能非常出色,但如果某一部件出现可靠性问题,也很可能导致火炮打不准。
96B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性能较为先进,同时也是一种结构复杂性比较高的火控系统。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结构越复杂,发生可靠性问题的概率也越大。出于瞄准线和火炮各自独立稳定的需要,96B坦克的火控系统大量采用了陀螺仪,陀螺仪自身会产生惯性飘逸,导致静止状态射击时,首发命中精度反而低于扰动式火控系统。如果某一陀螺仪发生故障,那么完全有可能发生静对静射击脱靶的失误。
此外,96B坦克火控系统的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如果发生故障,或者弹药修正参数(包括气温、海报高度、目标距离、车位横风速度等)有问题,同样会使火炮打不准。在这种情况下,炮长就要选择火控系统中的人工装表工况,虽然射击精度会受到很大影响,但至少可以做到人为修正。”
按照媒体的报道,此次参赛的96B主战坦克是在96A主战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96A坦克是在96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可以说,96B是96系列主战坦克的深度改进版。
既然是说射击的问题,我们就先放着底盘的改进不谈,专门来看看武器系统到底改了什么。坦克炮、并列机枪、高射机枪和弹药并没有什么变化,自动装弹机控制部分从96主战坦克的继电器控制方式改成了单片机控制,故障率大幅度降低了。火控系统的改进是主要的,经过96坦克的火控系统改成96A主战坦克的较先进的火控系统,到96B主战坦克上,其火控系统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数字化改进,射手已经可以在带液晶屏的人机交互终端上完成火控系统的开关机、系统工作模式转换、弹种选择、参数装定、性能检查和调整等等各种操作,使用的方便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较为先进的火控系统在结构上,比之前的要复杂得多。但是结构复杂,研制和生产的技术难度大,与产品的可靠性高低并不是线性关系。也就是说,结构复杂并不意味着可靠性一定就低。实践证明,96A的稳像比96坦克的稳像结构复杂,但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96A坦克的火控系统的可靠性远远超过结构较为简单的96坦克的火控系统。真正容易出问题的也就那么一两个点,用得多了大家都清楚、都会检查处理。
因此,系统复杂可靠性不高的说法,反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陀螺惯性飘逸”说
该评论中提到了“陀螺仪惯性飘逸”的说法,“飘逸”这个词很有点儿文艺青年的范儿。可惜的是,打仗不是文艺——陀螺仪没有什么“惯性飘逸”,只有“漂移”,又称为陀螺仪的视在运动,这是由于制造误差造成的,每个陀螺仪都难以克服这个问题。
陀螺仪说到底还是一个传感器,是用来测量的,漂移就会引起陀螺仪测量的误差,也就会引起以陀螺仪为感知元件的控制系统的误差。在稳像火控系统的瞄准镜稳定分系统里,陀螺仪的漂移会引起瞄准线的漂移。也就是说,射手没有给出操纵信号时,瞄准线也会自己向某个方向匀速移动。在单车赛中静对静射击时,射手瞄准目标后,瞄准线也会自己朝着某个方向匀速移动,最终脱离目标。所以,只有正确地克服漂移的影响,才能保证静对静射击的准确性。这个可是射手静对静射击的基本功啊。
所以说,静对静射击真是对射手的考验,考验其是否理解火控系统基本原理的标准之一。而且按照操作规程,射手在启动火控系统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调整漂移到最小,这也是射手训练中必须严格要求的。所以泛泛地理解静对静射击的动作要领,显然是对火控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药温”说
有评论谈到:“从首发射击弹丸落在靶前这一情况看,很可能是内弹道参数与火控系统射表匹配出现了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首要因素,就是发射药的药温问题。由于炮口初速的剧烈变化会使火控系统的瞄准线出现很大的误差。如果药温测量不准或者输入数据错误,会导致实际内弹道参数与火控系统射表不匹配,由此形成的瞄准线自然也不会完全准确。”
药温的确重要,但要看看射表,药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125毫米火炮各个弹种的射表看,药温的影响的确存在,但并没有上述的那么大。只要射手装定药温与实际药温的偏差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弹道偏差并不明显,在1 800米以内肉眼恐怕看不出来。况且,炮弹一直放在包装箱里,并没有被阳光直射,药温变化也不可能很大。所以,我看不出此次比赛射手装定药温的差别到底引起了多大的射弹偏差。显然,这种由药温引起射弹偏差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人工装表射击修正”说
射击修正的基础,是准确判断出射弹偏差的原因到底是哪一类,是系统误差引起的,还是随机误差引起的。射击修正的基本理论是系统误差可以修正,随机误差不可修正。如何确定某一发射弹的误差就是系统误差引起的,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笔者感觉,如果有了偏差,不再打一发,真的没法判断到底是系统误差还是随机误差引起的。不但稳像模式是这样,装表模式、人工装表模式也都是这样。况且96B坦克的人工装表模式还需要单独校正辅助瞄准镜。谁也不能肯定,射手在校正火控系统时也顺手校正了辅助瞄准镜,没有哪个射手会拿一个没有校正的火控工作模式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所以,我看所谓“人工装表射击修正”的说法,可以休矣。
从实际情况分析,单车赛静对静射击时三发未中,恐怕还是射手动作不够熟练、心理比较紧张的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还是应该从加强射手射击基本功和心理素质训练的角度入手多做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射手的射击技术水平。
“变速射击”说
对于接力赛时坦克运动中射击问题,还有人谈到:“我军坦克采取射击时低速行驶,而在对目标射击的间隙采取高速行驶的方法,是实战中非常有效的射击方法。”
这种方法恰恰不是实战需要的射击方法。如果坦克在行进间射击中采取低速行驶的方法,那么对于对方来说,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打击目标。对于某个给定的路面条件来说,要想获得最好的射击精度,坦克行驶速度有一个范围,并不是越慢越好或者越快越好。真正掌握稳像火控系统射击要领的射手,通常在一般的越野路面,会以大约15千米/小时到2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射击,这时候稳定器、瞄准镜的稳定效果最好,瞄准跟踪最容易,射击精度最高。真正的行家都是高速行驶时瞄准跟踪射击的,这才能实现火力与机动的最佳结合。
况且,坦克低速行驶时,会给对方创造很好的瞄准射击的条件,也容易引发火控系统和自动装弹机的故障,还不如干脆停下来打。也有人说,我军2014年首次参加“坦克两项”比赛时,高速侧射打得很好,于是俄国人缩短了射击跑道的距离,我们才改成了现在这种低速射击、高速跃进的打法。 其实,本次比赛侧射的跑道大概有300米,开始射击线到停止射击线之间也有200米左右,足够熟练的射手可以在高速行驶中打完3发炮弹,而且是弹无虚发。到底为什么放弃了高速行驶射击,恐怕只能问参赛队员了。
“减装药破甲弹和俄国炮弹”说
有的军迷说:“我们今年参赛使用的是减装药破甲弹、或是俄罗斯提供的炮弹,所以才打不准。”
大家都记得2014年,我军首次参加“坦克两项”比赛时使用的是125毫米穿甲弹。第二年,俄罗斯在比赛规则中就明确规定只能使用初速不超过1 000米/秒的炮弹。于是,我军开始使用破甲弹参赛。熟悉125毫米炮的军迷都应该知道,我们平常训练使用的125毫米破甲弹与俄军使用的125毫米破甲弹初速很接近,都不超过1 000米/秒,完全符合比赛规则,没有理由减少发射药降低初速。
况且,发射药少了,弹道性能就变了,还需要重新编制射表,装定到火控计算机上,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一年以上的时间根本完不成。俄罗斯和我国的125毫米破甲弹,虽然弹种、口径都一样,但弹药的外形、尺寸并不完全相同。与大家想像不一样的是,即便口径相同的弹和炮,也不是都能互换使用的,甚至有可能根本装不进去。而且,这两种破甲弹的射表也不一定相同,我军要使用俄罗斯的破甲弹,还要装定俄罗斯破甲弹的射表,俄罗斯军队会向我们提供这种炮弹的射表吗?恐怕精明的俄罗斯人是不会干这样的蠢事。所以,减装药破甲弹和俄罗斯炮弹的说法,实在是不可能。
“搜索不到目标”说
有的军迷说:“侧射时三发未中的车组一直等到接近跑道尽头才开炮,是因为没有搜索到目标。”
主战坦克的车长和炮手在搜索目标时,会不停地转动炮塔观察靶区。但是仔细观看现场转播就会发现,该坦克炮并没有左右大幅度转动,而是大致指向同一个方向,这说明车长和炮手并不是搜索不到目标,而是另有原因。
那么接力赛中三发未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来自现场的消息,这个车组是第三个参赛的车组,前两组各跑了4圈,每圈都要通过涉水场。由于多次通过涉水场,炮膛内进水,水中的泥沙沉淀在药室和闩体室内,导致炮弹装不到位,炮闩无法关闭到位,击发电路无法接通,炮弹打不出去。最后车长和炮手只能行进间排除故障,在坦克接近跑道尽头的有限时间内,用手击发杠杆将炮弹发射出去。
大家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打?难道就不能不打吗?比赛规则规定,如果一发都不打,会被罚6圈,3发都没命中只罚3圈。显然,两害相较取其轻,车长和炮手的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