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巧妙提问;意义指向;引导启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27—01
一、明确指向,索检具体易参与。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不上来,场面会十分尴尬。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没有听懂、不会回答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问题设计不当。因为,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答案生成的区间模糊,学生一时不知该阅读哪些内容,如何作答,就会犹豫不决。如刚上课就提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景写人的?文章内容显然不是一句两句所能概括得了的,至于表现手法,更必须在通读文章之后,再通过局部归纳、综合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答案。答问要求关涉的信息区间大,在课堂中,留给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极其有限,学生在没有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一时很难回答。只有靠教师的讲解及补充才能明白,自然也就达不到设问的目的。如果转换设问的角度,即“请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写水写树的句子”一类问题,指向性就很明确,信息索检区域也很具体,经过短时间阅读即能作答,设问的监测、督促作用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二、激思启智,深层探究多趣味。逐层深入,巧妙启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后,可以这样提问: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大臣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而小孩敢说真话?这个稚气荒唐的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几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启发学生去读、去思、去悟,然后再提问:读了故事,你恨骗子还是恨皇帝?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关注文章可以看出,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没有写皇帝受到愚弄后如何惩罚骗子,这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了一扇感情之门,即作者并不恨那两个骗子:他们针对皇帝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就是要治治皇帝和大臣们的虚荣心。这样设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而且在这种主动寻求问题答案的不自觉情境中,加深了对文意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巧抓关键,突破切入有保证。所谓巧妙,即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一个简单问题的解决成为弄懂文意、解读全篇的钥匙。抓准弄懂文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孙犁的《荷花淀》,结尾一段用概述手法,写青年妇女谈论打仗、学习和配合子弟兵出入芦苇荡等内容。思考后提问:结尾段与描写水生嫂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如若删去,写水生嫂和妇女们配合游击队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豹尾式的结尾,简洁有力。但是,如果不删,又是怎样的效果:反映了水生嫂等由普通劳动妇女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游击战士,通过一个侧面,表现了党领导下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揭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源泉,深化了主题。这一提问就很巧妙,小切口大突破,使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对全文有了深层透视,挖掘出了小说的深刻含义。
四、善创情境,释疑解惑巧引导。提问的终极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掌握并贯通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因此,要引导学生思考、答问,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既不要直接讲明该怎么办,又要能让学生领悟出该怎么办。问题提出后,不要一味追问逼问,要善于诱导渲染,创设释疑的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一种对疑问、对未知内容的渴望和期待心理。要善于迂回求解,即遇到一个比较复杂、抽象、离生活较远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拓宽思维,联想到另一个相类似的简单、具体、离生活较近的问题,找到答案,悟出方法,再迁移到原问题。通过这种情境的渲染、形象的类比,给学生以启迪和点化,使之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才能摆脱思维阻滞的尴尬,进入对话的佳境。
五、把握难易,得体自然好对话。提问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在互动中对话交流,在经历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不是问住学生,难住学生。因而,提问忌笼统含糊,忌生涩突兀,要难易适度,有梯度,有思维探讨的价值。否则,学生一时无所适从,全场哑然,不管问题多么有质量、多么关键,都将失去提问的意义。太难,超过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太突兀,学生思维、注意力还停留在前面的内容上,还没有进入到问题的情景氛围中;或描述问题时专业术语过多,学生面对提问一头雾水,摸不着方向等,这都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只有问得适度得体,才能取得较好的答问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27—01
一、明确指向,索检具体易参与。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不上来,场面会十分尴尬。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没有听懂、不会回答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问题设计不当。因为,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答案生成的区间模糊,学生一时不知该阅读哪些内容,如何作答,就会犹豫不决。如刚上课就提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景写人的?文章内容显然不是一句两句所能概括得了的,至于表现手法,更必须在通读文章之后,再通过局部归纳、综合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答案。答问要求关涉的信息区间大,在课堂中,留给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极其有限,学生在没有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一时很难回答。只有靠教师的讲解及补充才能明白,自然也就达不到设问的目的。如果转换设问的角度,即“请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写水写树的句子”一类问题,指向性就很明确,信息索检区域也很具体,经过短时间阅读即能作答,设问的监测、督促作用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二、激思启智,深层探究多趣味。逐层深入,巧妙启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后,可以这样提问: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大臣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而小孩敢说真话?这个稚气荒唐的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几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启发学生去读、去思、去悟,然后再提问:读了故事,你恨骗子还是恨皇帝?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关注文章可以看出,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没有写皇帝受到愚弄后如何惩罚骗子,这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了一扇感情之门,即作者并不恨那两个骗子:他们针对皇帝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就是要治治皇帝和大臣们的虚荣心。这样设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而且在这种主动寻求问题答案的不自觉情境中,加深了对文意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巧抓关键,突破切入有保证。所谓巧妙,即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一个简单问题的解决成为弄懂文意、解读全篇的钥匙。抓准弄懂文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孙犁的《荷花淀》,结尾一段用概述手法,写青年妇女谈论打仗、学习和配合子弟兵出入芦苇荡等内容。思考后提问:结尾段与描写水生嫂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如若删去,写水生嫂和妇女们配合游击队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豹尾式的结尾,简洁有力。但是,如果不删,又是怎样的效果:反映了水生嫂等由普通劳动妇女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游击战士,通过一个侧面,表现了党领导下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揭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源泉,深化了主题。这一提问就很巧妙,小切口大突破,使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对全文有了深层透视,挖掘出了小说的深刻含义。
四、善创情境,释疑解惑巧引导。提问的终极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掌握并贯通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因此,要引导学生思考、答问,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既不要直接讲明该怎么办,又要能让学生领悟出该怎么办。问题提出后,不要一味追问逼问,要善于诱导渲染,创设释疑的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一种对疑问、对未知内容的渴望和期待心理。要善于迂回求解,即遇到一个比较复杂、抽象、离生活较远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拓宽思维,联想到另一个相类似的简单、具体、离生活较近的问题,找到答案,悟出方法,再迁移到原问题。通过这种情境的渲染、形象的类比,给学生以启迪和点化,使之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才能摆脱思维阻滞的尴尬,进入对话的佳境。
五、把握难易,得体自然好对话。提问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在互动中对话交流,在经历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不是问住学生,难住学生。因而,提问忌笼统含糊,忌生涩突兀,要难易适度,有梯度,有思维探讨的价值。否则,学生一时无所适从,全场哑然,不管问题多么有质量、多么关键,都将失去提问的意义。太难,超过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太突兀,学生思维、注意力还停留在前面的内容上,还没有进入到问题的情景氛围中;或描述问题时专业术语过多,学生面对提问一头雾水,摸不着方向等,这都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只有问得适度得体,才能取得较好的答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