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载文看国外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现状\动态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计算机作为基本教学工具应用在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国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权威杂志《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的载文情况,介绍了国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以期推进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国外;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研究; 回顾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殷 和 素(1963—),女,重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E-mail:yinhesu@live.cn。
  
  一、前 言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起源于美国,相关研究及其成果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Warschauer (2000)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结构主义计算机辅助教学(Structural CALL);第二阶段是80年代到90年代属于交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ommunicative CALL);第三阶段是指21世纪,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整合阶段。[1]本研究则通过分析国际权威学术期刊《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语言学习与技术》,SSCI来源期刊)的创刊以来13年的载文,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际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
  二、期刊介绍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是由夏威夷大学的国家外语资源中心和密歇根州立大学语言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旨在向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外语和二语教育者传播运用技术促进外语教育的研究问题。该杂志与英国出版的《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以及另外一个美国出版的《The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Instruction Consortium》一起成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国际主要期刊,但《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是唯一一家自2003年后连续进入SSCI,且排名一直比较靠前的杂志。该刊主要刊发实证研究,同时也刊发综述性研究(主要指进行元分析和客观评价的已发表论文)、理论研究(介绍新理论和客观分析已经存在的理论)、研究方法(运用数据分析新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的论文(强调“纵向”、“少量”、“自然观察”)。该杂志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技术本身(尽管设有“新出现的技术”专栏),而是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相关的一些技术,以及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后对语言学习或教学形成了哪些影响或者提高。该杂志以网络的唯一形式发行,通过这种方式,该杂志意图:(1)广大读者可以及时阅读;(2)提供一种多媒体的格式,从而能够更好阐明当前所讨论的技术;(3)对相关背景知识提供超媒体连接。
  2003年以后,该杂志入选SSCI。根据ISI期刊引文报告排名(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RRanking),该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1.700,2003—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2.067。 2009年全球科技信息权威来源汤姆森-路透《科学观察》公布的期刊排名中,《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位于教育学杂志第14名。目前该杂志每年刊发3期,分别在2月、6月和10月出版,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阅读。该刊是国际上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技术支持的语言学习)权威期刊之一,可以代表本学科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
  三、期刊载文分析
  (一)期刊载文模块介绍
  该杂志每一期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专栏(Columns)、书评(Reviews)和研究论文(Articles)。第一板块“专栏”主要包括编辑对本期内容的介绍、特约评论、新出现的技术以及通知。第二板块“书评”则专门刊登新出版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图书的书评,每期3篇左右。第三板块“研究论文”是该杂志的重点内容,主要刊发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每期在4~5篇,约稿通知、致谢和目录也在这个板块。
  
  (二)Special Issues分析
  该杂志自创刊到目前为止共刊发了20期专题(Special Issues)。专题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不难看出:(1)该杂志1997年创刊时的研究专题是“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评估”,经过几年的实践后(2005年以后)研究专题聚焦到了语言学习本身,即技术辅助听、说、读、写、语法、语音、词汇等的教学以及语言教师教育。(2)所刊发的特刊中只有1期(2001.5)明确提及计算机,主题为计算机辅助测试,随后的主题和之前的主题均未出现计算机,更多的是以“技术”为手段,促进语言学习,使技术的范围扩大,不仅仅限于计算机,而是指所有能够提高语言学习质量的技术,可以指计算机技术(含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亦即,信息技术支持的语言学习。(3)2000年9月的一期主题为“读写能力与技术”,自2002年后全部改为“技术与……”突出杂志的办刊主题,即技术支持的语言学习研究。(4)专刊2005年之前涉及较多的是基于网络的语言学习研究,如2001年9月的“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2003年5月的“远距离合作学习”、2003年9月的“远程学习”、2004年9月的“全球英语”等。之后,网络学习(在线学习)逐渐退出了专题系列。(5)从后期的征稿通知可以看出该杂志寻求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如行动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霸权地位和技术与非主流被教授语言(Technology and the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三)刊发论文分析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自创刊以来(截至2010年底)共发表论文183篇(不含书评、评论、征稿通知),从刊发文章的分类来看,所发论文可以被归为41个主题(见表2)。研究者对该刊所发文章进行了归类研究,考虑到该杂志主要是刊发研究技术支持的语言学习与教学,在归类的过程中接受重复计数的现象,比如第一大类,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是一个大的范畴,该主题其实涉及到听、说、读、写和译等,所以在进行技术支持的听、说、读、写和译研究的归类中,又被重新归类了。
  由表2可以看出,《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刊发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前15个主题(图1),而在这前15个主题中,更多的集中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98篇),占发文总量的54%;“计算机中介交流”(58篇),占发文总量的32%;“技术支持的二语习得”(50篇),占发文总量的27%;“多媒体”(36篇),占发文总量的19%;“计算机辅助词汇学习”(32篇),约占发文总量的17%。
  作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技术不但能够辅助听、说、读、写和译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还涉及到技术支持的语音学习和教学(12篇),技术支持的语篇分析(23篇),网络支持的社会情境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研究(27篇),技术辅助下的读写(Literacy)能力研究(22篇)、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22篇)、技术支持的文化研究(21篇)、语言远程教育研究(20篇)、语料库研究(19篇),语言学习界面设计研究(14篇)、语法(句法)研究(13篇)、合作学习研究(13篇)、语言测试研究(12篇)、语音研究(12篇)、教学设计研究(10篇)、语言教师教育研究(9篇)、体裁研究(8篇)、少数民族语言研究(8篇)、行为跟踪技术研究(8篇)、视频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篇)、交际教学法理论研究(7篇)、土著语言研究(6)篇、研究方法研究(6篇)、学习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态度研究(6篇)、语音识别研究(4篇)、语言教学方法论研究(3篇)、语言游戏研究(2篇)、专门用途语言研究(2篇)、语言保持研究(2篇)、信息通讯技术素养研究(1篇)、语言合成研究(1篇)、语言学习策略研究(1篇)、人机交互研究(1篇)和学习者自主研究(1篇)。
  本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刊登17篇评论性文章,有2篇特约评论,14篇自发评论和1篇反评论。自发评论主要是针对在本刊所发表相关研究展开评论。而反评论论文则是针对对方对研究者自己的研究作出的评论的回应(Response),而这种行为恰恰是我国学者所缺乏的。
  (四)“新出现的技术”板块分析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语言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每次随着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新的语言学习方式的出现,该杂志每期设有一个专题用来介绍“新出现的技术”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可能应用方式。最近13年来,网络发展的最大标志就是由以前的读者只能浏览网页(Web1.0),发展到后来读者可以由单纯的“读”向“写”和“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建互联网信息(Web2.0)迈进,读者可以和网站进行互动,读者可以通过网站和网友互动,Blogs和Twitter等技术就是基于这种原理,而该技术又迅速地被引进外语教学、Skype 和 Podcasting(2005)、YouTube(2007)、Web-Writing2.0(2008)、移动技术(1999,2006,2007,2008)。最后,本刊还介绍了一些关键的网络技术,诸如无线技术(2002)、DOM and DAV(2004)、Scorn or SCORM(2004)、Ajax(2005)、Bots(2006)、Elastic Clouds(2008)、Treebanks(2008),You Tube(2011)。这些技术的出现推进了网络的发展,继而为开展技术促进语言学习(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提供了源泉。但这些文章只是对技术的介绍或者是相关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综述,并不是指某个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的实证研究或理论探讨,故并不是该刊的重点内容。该板块的设计对于我们了解国际应用具体技术开展语言学习的概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obert Godwin-Jones在2010年第2期回顾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在词汇学习中应用的国际现状,并且用超链接的方式,直接链接到了某新技术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案例。[2]这类文章还列出了大量的与该技术相关的语言学习的超链接资源,读者可以作进一步深入了解。
  (五)文章作者分析
  本研究将本刊所发表的论文按作者姓名排序,最后选取了发文在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后结果如表3。
  通过表3,可以发现,该杂志自创刊以来,所载论文在2篇以上(含)的作者一共有15位,主要来自美国(12位),还有3位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加坡,全部来自英语为母语或者官方语言的国家。基本可以判断,能够在该杂志上发表3篇以上的基本上可以断定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技术支持的语言学习)的国际专家,主要有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Chapelle, Carol教授、[3][4][5][6]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Meskill, Carla教授、[7][8][9]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ulie. A. Belz教授、[10][11][12]美国大学的Biesenbach-Lucas, Sigrun教授[13][14][15]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Bloch, Joel教授。[16][17][18]对这些著名教授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进行技术支持的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少走弯路,通过阅读他们的经典作品,可以加快自己的研究成长之路。文献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含港澳台)一共在此刊物上发表了5篇,分别是台湾国立高雄科技大学的Chi-Fen Emily Chen& Wei-Yuan Eugene Cheng,[19]台湾国立中央大学Mei-Ya Liang,[20]台湾昆山科技大学Huifen Lin & Tsuiping Chen,[21]国立台湾师范大学Yu-Ju Lan、Yao-ting Sung & Kuo-En Chang,[22]香港大学David Nunan、[23]香港开放大学Wang Lixun。[24]国内唯一1篇是哈尔滨科技大学Jinghui Wang,[25]由于是第二作者,没有列入上述的5篇之中。此外,华人刊发的论文,单位署名不是中国大陆机构的也没有统计在内。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作为一个外语学习的大国,全世界英语老师最多的国家,在国际权威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杂志《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上并无建树,一方面,可能的原因是国内有些专家把稿子投在了其他国际刊物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许多研究只是跟着国外研究的理论走,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相关研究,很多研究是重复研究,把国外的理论引进来,然后放在中国的环境下,用在中国的学生身上,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验证国外理论。另一方面,我国许多研究者缺乏创新,研究成果自然难以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再者,我国从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技术支持的语言学习)研究者团队还不够强大,大都在单打独斗,团队成员之间深层次交流偏少。最后,我国学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许多国内的研究成果非常出色,但是缺乏向国外投稿的意识,嫌翻译麻烦者亦有之。
  
  (六)期刊阅读者分析
  通过对该杂志网站的访问统计显示,2010年10月5日到2011年8月18日,访问该期刊的读者遍布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访问量排在前10位的是美国(465次)、中国台湾(75次)、中国大陆(62次)、日本(56次)、英国(61次)、土耳其(26次)、加拿大(43次)、西班牙(45次)、法国(33次)。(见图2)。相比较而言,美国读者更加积极,中国台湾和大陆紧随其后,但是访问量分别是美国的22%和15%,原因是我国读者对该杂志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人最近在撰写这篇研究论文时频繁访问该网站,在该领域,我国大多数学者对国际形势关注度不够,这也是我国读者在此杂志上没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四、结 语
  通过对《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的载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国外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现状,把握国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趋势,可以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给我国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使我们的研究真正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新思路、新方法、新视角。甚至可以验证西方国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所取得成绩,运用技术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该杂志所刊登的论文以实证研究为主,思辩的论文较少。思辩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前人所做研究的评论上。
  [参考文献]
  [1] Robert Godwin-Jones. From Memory Palaces to Spacing Algorithms: Approaches to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0,14(2):4~11.
  [2] Warschauer, M. CALL for the 21st Century[C].IATEFL and ESADE Conference in Barcelona, Spain,2000.
  [3] Chapelle, Carol. A. CALL in the Year 2000:Still in Search of Research Paradigms?[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1997,1(1):19~28.
  [4] Chapelle, Carol A. Multimedia CALL: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Research on Instructed SLA[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998,2(1):22~34.
  [5] Chapelle, Carol.A. Research Questions for a CALL Research Agenda (A Reply to Rafael Salaberry) [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999,3(1):108~113.
  [6] Chapelle, Carol A. Invited Commenta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 Look at Issues in Technology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0,14(3):27~30.
  [7] Meskill, Carla & Maritza Osuna.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to Integrate Span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A Pilot Study[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1998,1(2):71~92.
  [8] Meskill, Carla, Jonathan Mossop, Stephen DiAngelo, & Rosalie K. Pasquale.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 Talking Technology: Precepts, Concepts, and Misconcept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2,6(3):46~57.
  [9] Meskill, Carla. Triadic Scaffolds: Tools for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with Computers[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5,9(1):46~59.
  [10] Belz, Julie A. Social Dimensions of Telecollaborative Foreign Language Study[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2,6(1):60~81.
  [11] Belz, Julie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elecollaboration[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3,7(2):68~117.
  [12] Belz, Julie. A., & Nina, Vyatkina. The Pedagogical Mediation of a Developmental Learner Corpus for Classroom-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8,12(3):33~52.
  [13] Biesenbach-Lucas, Sigrun and Donald Weasenforth. E-mail and Word Processing in the ESL Classroom: How the Medium Affects the Message[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1,5(1):135~165.
  [14] Biesenbach-Lucas, Sigrun. Communication Topics and Strategies in E-Mail Consult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5,9(2):24~46.
  [15] Biesenbach-Lucas, Sigrun. Students Writing Emails to Faculty: An Examination of E-Politeness Among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7,11(2):59~81.
  [16] Bloch, Joel.Second Language Cyber Rhetoric: A Study of Chinese L2 Writers in an Online Usenet Group[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4,8(3):66~82.
  [17] Bloch,Joel. Abdullah’s Blogging: A Generation 1.5 Student Enters the Blogosphere[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7,11(2):128~141.
  [18] Bloch, Joel. The Design of an Online Concordancing Program for Teaching about Reporting Verbs[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9,13(1):59~78.
  [19] Chen, Chi-Fen Emily. The Development of E-mail Literacy: From Writing to Peers to Writing to Authority Figures[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6,10(2):35~55.
  [20] Liang, Mei-ya. Using Synchronous Online Peer Response Groups in EFL Writing:Revision-Related Discourse[J] .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0,14(1):45~64.
  [21] Lin, Huifen & Tsuiping Chen. Reading Authentic EFL Text Using Visualization and Advance Organizers in a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7,11(3):83~106.
  [22] Yu-Ju Lan, Yao-ting Sung, and Kuo-En Chang. A Mobile-Device-Supported Peer-Assisted Learning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Early EFL Reading[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7,11(3):130~151.
  [23] Nunan, David. A Foot in the World of Ideas: Graduate Study through the Internet[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1999,3(1):52~74.
  [24] Wang, Lixun. Exploring Parallel Concordanc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1,5(3):174~184.
  [25] Minjie Xing & Jinghui Wang Rai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al Contrastive Rhetoric Via An E-Learning Course[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8,12(2):71~93.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一起220kV变电站220V直流系统电压异常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验证,采用直流钳形表法测量电源正负极差流、试拉直流回路等措施,找出了原因,直流系统I段负极和直流系统II段正极通过电阻和继电器互连产生电源串联,分析了导致异常发生的原因和暴露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直流系统;寄生回路;直流串电;  1概述  直流电源是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的合闸电源及控制电源,对确保电气
期刊
[摘 要] 随着iPad2的出现和使用,把iPad2有效引入中小学数学课堂,有助于改变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纸笔演算并丰富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对iPad2的功能介绍将其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并以基于iPad2开展的教学活动来论述iPad2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iPad2; 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活动; 教学
期刊
【摘 要】针对国华台电一期2×600MW发电机曾有发电机不能正常解列的现象,主要介绍了发电机逆功率保护的定义、台山电厂逆功率的保护配置,机组正常停运,发电机解列的操作步骤和发电机不能正常解列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发电机;逆功率;解列;逆功率保护  1引言  国华台电一期2×600MW汽轮发电机是由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制造,型号为QFSN-600-2,发变组是按照大型发电机组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
期刊
【摘 要】电力行业是中国国有企业,它也是我国的基础行业之一,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以说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电力。电厂发电机组是生产电能的设备,节能发电是现代科技提出的新型理念,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发电方式有很多,本文将以燃煤发电为例,基于发电机组的工作特性,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和调查结果,详细叙述电厂发电机组节能处理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建筑行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行业,而建筑项目的增多则大大的促进了水泥行业的发展。而水泥厂因其自身特性使得其在生产运行期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因此,加强对水泥厂电气节能的重视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介绍了水泥厂的电气节能措施,希望能为降低水泥厂的能源消耗提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水泥厂;电气节能;能耗 
期刊
【摘 要】本文则重研究预分解窑炉设备的热力强度、发热能力,以日产熟料4800-12000t/d规模比较,热力强度随窑径增大而增大,断面热负荷增幅32.93%,容积热负荷增幅16.45%。即回转窑窑断面负荷平于或大于允许断面热负荷范围值,容积热负荷远小于允许容积热负荷范围值。热负荷与热损也有关系,减少热损,提高热效率,选好隔热材料,可减少热负荷,提高其设备材料的耐久寿命。  【关键词】预分解窑炉热力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某站#2号110kV变压器重瓦斯保护误动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首先在变压器重瓦斯保护动作后,对主变压器相关方面检查未发现问题。接着在对保护装置更换工程中,拆卸变压器金属电缆槽发现重瓦斯保护信号电缆绝缘损坏,经分析此处为重瓦斯保护误动的原因。提出了绝缘测量加1000V交流耐压试验方法,同时提出相应改造措施与整改意见。  【关键词】110kV变压器;重瓦斯保护误动;
期刊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与日俱增。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缓解社会的能源压力,我国在很多地区开展水电站的建设工程。但当前的水电站施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安全隐患。提高水电站施工的安全管理成为当前水电站建设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对水电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管理措施,力求为提高水电站工程的安全管理献策。
期刊
【摘 要】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对电网功率因素未达标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良建议,对功率因数控制方式进行完善。  【关键词】电网;功率因数;控制;措施  电网中,有功功率耗损的视在功率百分比可被称之为功率因数。功率因数越高,则电路中有功功率耗损程度越小,无功耗损越低。也就是说,功率因数越高,有功功率的有效利用率越高,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益越理想。所以,采取有效方法,对功率因数加以公职,尽量提高供电设备
期刊
【摘 要】某电厂在夏季运行时由于闭式水温度高,导致冷却效果差,使真空泵出力下降、泵轮气蚀,影响机组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该厂通过对真空泵系统的分析,制定了对真空泵工作液加装冷却装置的方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真空泵;冷却装置  某电厂汽轮机为北重N330-17.75/540/540型汽轮机。机组配备2台2BW4353-OMK-Z单级水环式真空泵。启动时两台泵同时运行,正常运行时一运一备,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