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现代化,同时也涵盖了人的现代化,这需要使用现代学术理论和思想武装头脑。只有通过先进的思想理论,才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现代意识,为社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而唯物史观是一门广泛涉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属于核心内容,充分理解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推动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现代化、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史学发展;策略
引言:
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在唯物史观理论的指引下,学者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本质,并找到了进行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到了五十年代,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唯物史观使人们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并没有达到最终理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上个世纪,史学、社会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它不仅指导着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自身理论内涵也不断丰富。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已成为一种共识,国家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也为思想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首先,唯物史观要求人们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因为唯物史观与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前者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从经济领域入手,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也承认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要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对实际的历史推动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如今,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识问题,但是一路走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其次,唯物史观指出了人民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以民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对陈涉世家进行了详细分析,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治国名言流传到现在。在明清时期,史学界更加重视以民为本,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思想产物。但是,这种思想传统到了今天应该发展到更高更理性的阶段,只有在将唯物史观引入中国历史后才能实现。只有这样,中国史学界才能产生李大钊《民彝与政治》这样的经典著作,从而揭示人民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唯物史观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因此要遵循一些规则。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看作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自然发展过程,揭示了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演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社会历史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方法论原理,使人们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真谛[1]。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唯物史观带来新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目标。共同的希望和梦想连接人心,展现出伟大的智慧和力量。社会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度提高,社会复杂关系得到适度调整,现代化建设速度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每个社会成员都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积极因素,力争抓取得到美好生活的机会。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识继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中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们将对物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断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造,将未知变成已知[2]。由此可以看出,因为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物质和存在的概念内涵和范围将不断扩大,相关成果不断取得突破。技术研究的新突破使得我们对物质和存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唯物史观理论将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三、如何在中国史学中应用和丰富唯物史观
(一)提高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价值的认识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我们是要总结成就,还是吸取以往的教训,我们都会遇到如何对待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问题。这些基本原则涉及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相关结论,可以利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进行探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价值至少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它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考验,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其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第二,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加合理的理论可以替代该系统。
(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研究经验中得到很多启示,例如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对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论证,包括身份、功能理解等,对社会生产力、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也是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新结论。在这方面,中国史学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唯物史观并没有扼杀人的创造力,而是要求我们结合中国史学创新哲学思考的方式方法。
(三)走出过往沉痛教训的阴影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在唯物史观的指導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利用唯物史观方面也走了许多弯路。从学术角度来看,史学领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历史条件的角度看,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一直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由此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简化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使其走向教条化;二是使用理论代替学习,学习存在片面化。如今,是时候摆脱这些因政治因素所带来的沉痛阴影,我们应该总结已经得到的教训,重新学习基本理论并改进应用方法。
四、结束语
当学者们使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和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化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他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往往会有所不同。因此,围绕唯物史观的解释和运用,也将形成不同的看法。但非常明确的一点是,中国史学必须有意识地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使唯物史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总之,要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就必须结合中国史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以增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更加凸显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瞿林东.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推动中国史学走向新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5(1).
[2]牛润珍.唯物史观的新机遇与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4):53-57.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史学发展;策略
引言:
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在唯物史观理论的指引下,学者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本质,并找到了进行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到了五十年代,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唯物史观使人们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并没有达到最终理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上个世纪,史学、社会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它不仅指导着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自身理论内涵也不断丰富。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已成为一种共识,国家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也为思想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首先,唯物史观要求人们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因为唯物史观与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前者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从经济领域入手,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也承认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要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对实际的历史推动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如今,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识问题,但是一路走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其次,唯物史观指出了人民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以民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对陈涉世家进行了详细分析,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治国名言流传到现在。在明清时期,史学界更加重视以民为本,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思想产物。但是,这种思想传统到了今天应该发展到更高更理性的阶段,只有在将唯物史观引入中国历史后才能实现。只有这样,中国史学界才能产生李大钊《民彝与政治》这样的经典著作,从而揭示人民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唯物史观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因此要遵循一些规则。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看作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自然发展过程,揭示了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演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社会历史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方法论原理,使人们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真谛[1]。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唯物史观带来新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目标。共同的希望和梦想连接人心,展现出伟大的智慧和力量。社会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度提高,社会复杂关系得到适度调整,现代化建设速度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每个社会成员都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积极因素,力争抓取得到美好生活的机会。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识继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中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们将对物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断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造,将未知变成已知[2]。由此可以看出,因为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物质和存在的概念内涵和范围将不断扩大,相关成果不断取得突破。技术研究的新突破使得我们对物质和存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唯物史观理论将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三、如何在中国史学中应用和丰富唯物史观
(一)提高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价值的认识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我们是要总结成就,还是吸取以往的教训,我们都会遇到如何对待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问题。这些基本原则涉及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相关结论,可以利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进行探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价值至少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它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考验,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其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第二,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加合理的理论可以替代该系统。
(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研究经验中得到很多启示,例如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对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论证,包括身份、功能理解等,对社会生产力、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也是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新结论。在这方面,中国史学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唯物史观并没有扼杀人的创造力,而是要求我们结合中国史学创新哲学思考的方式方法。
(三)走出过往沉痛教训的阴影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在唯物史观的指導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利用唯物史观方面也走了许多弯路。从学术角度来看,史学领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历史条件的角度看,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一直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由此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简化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使其走向教条化;二是使用理论代替学习,学习存在片面化。如今,是时候摆脱这些因政治因素所带来的沉痛阴影,我们应该总结已经得到的教训,重新学习基本理论并改进应用方法。
四、结束语
当学者们使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和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化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他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往往会有所不同。因此,围绕唯物史观的解释和运用,也将形成不同的看法。但非常明确的一点是,中国史学必须有意识地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使唯物史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总之,要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就必须结合中国史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以增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更加凸显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瞿林东.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推动中国史学走向新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5(1).
[2]牛润珍.唯物史观的新机遇与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