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廉洁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及其启示

来源 :治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洁政治是政治共同体公平公正地对公共利益进行决策、分配和付诸实施的活动,是人类对政治发展的美好追求.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建设廉洁政治作为 自身发展目标,依托严厉惩治手段、构建体制机制、思想教育宣传展开了一系列自我革命的政治实践活动,廉政实践和廉政理论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从中国共产党廉洁政治建设的历程中可以得出以下重要启示:廉洁政治建设必须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前提,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遵循,必须把加强权力的制约监督作为核心内容,必须把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反腐败作为基本理念,必须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导向.
其他文献
甘肃省泾川县人大常委会不断提升代表建议办理实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有着落、有回应.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完善督办制度,加大督办力度,遵循依法监督、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研究制定了《泾川县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办法》,探索建立常委会集体督办、主任副主任领衔督办、相关工委跟踪督办、人大代表参与督办、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挂牌督办、有关部门联合督办的“六办”机制,把督办与加强“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结合起来,视监督为支持的前提,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从而实现了代表建议办理从“答
期刊
阜平是红色革命的沃土,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发源地.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在阜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华北大地第一面工农革命红旗在这里竖起.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聂荣臻同志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期刊
中央人大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地方人大对开发区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工作,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开发区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开发区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
期刊
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1995-2014年的农业环境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研究期内全国农业环境效率呈正“U”型形态增长,1995-2003年呈下降趋势,2004-2014年呈上升趋势;基于粮食功能区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环境效率最低,粮食主销区农业环境效率最高,粮食平衡区农业环境效率居中.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财政支持在不同分位数上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支持对农业环境效率呈正相关,且弹性系数在0.1和0.25两个分位点上显著,在其余分位
数据治理规则是数字时代社会运行的基础规则,公共数据是数据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公共数据治理既需要出台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法人的基本权利,更需要完善治理机制,促进各类主体合作互助、激发大数据赋能潜力.以往,政府中心主义导向的公共数据治理更侧重探讨组织内部的跨部门数据共享,但职能部门并不总是具备将采集数据共享给其他部门的法定权限,从而受困于隐私保护或数据共享的两难选择.面向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市各级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访谈资料和调查数据,以及面向杭州市民的数字治理抽样调查数据综合刻画了地方政府将市民授权机制引入公共
社会党国际是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他政党组成的国际联合组织.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政党联盟和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一支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社会党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经历了初期的对立、在摇摆中反复和如今的良性发展几个阶段.影响二者党际交往关系的因素包括意识形态的分歧、国际影响力的强弱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动等,在未来的党际交往中,要继续牢牢把握党性原则,沿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方向,围绕完善全球治理等议题进一步拓展对话空间,推动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相应文化形态的价值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共富基因,但因受到小农经济基础和封建等级制度束缚,这些基因在传统社会难以转化为共富的现实.近代西方现代性开启了通过现代化建设来谋求国富民强的历史进程,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固有矛盾不但无法带来共富前景,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唯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共同富裕从理想愿景走向现实的科学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真正开辟了通往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价值立场、理想境界和精神谱系上实现了对中西文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视角来看,网络社会治理的功能发挥,需要依托于相应的体系架构.在学理层面阐释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完善的理论内涵,概述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且基于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现有运作框架及整体运行情况,分别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与手段三个层面,探讨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完善的目标要求.
发展和安全作为治理难题的本质在于,二者如何可能被一套体制逻辑所统筹容纳.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历史不仅是对制度规则、政策任务、组织激励的临时纠偏,而且是围绕悖论进行的阶段性体制重塑.“总体性领导的整体治理”构筑了兼顾发展和安全的基本体制和历史经验.整体治理的内涵并非是对社会稀缺资源和规范的全面掌控和自上而下配置,而是强调通过对治理资源和治理主体的广泛动员,实现治理体系对风险和悖论的全面渗透和吸纳,构筑消解悖论的多层次机制.总体性领导也并非诉诸解放权力的先验赋予,而是在构筑统一战线和“共同”的历程中获得治理体
近年来,基层负担一直影响着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困扰着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多措并举高位推动基层“减负”.在理论上,对基层负担的根源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压力型体制理论,但因其研究的单向性、不可倒推性掩盖了基层负担过重的多重原因之贡献,最终引发人们对基层负担的片面性认知,不能得出基层负担必然由压力型体制所致的唯一性结论.因此,需要重新考量现阶段基层负担的制度性根源,创新对基层负担的全新认识,补充和完善压力型体制理论.基于对我国3个省乡镇街道的随机抽样,采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最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