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河银丝鱼面的传说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子河有许多有名的小吃,要说最负盛名的,当属“银丝鱼面”,因老少咸宜、营养丰富、汤清面鲜,深受食客喜爱。据《云梦县志》记载,早在清道光年间,“银丝鱼面”就已名扬海外,你可能还不知道,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敬孝敬善感人至深的传说。
  相传道光十五年,河北麻城夫子河畔,有一家许氏布行,老板名叫许然。布行老伙计们都知道,这许老板虽然有点抠门儿,但心肠还是非常好的,谁家真要有点急事难事开个口,许老板或多或少总能帮助接济点。
  许氏布行有个厨师,名叫黄中林,幼年丧父,打小和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是贤惠的郑氏东家洗、西家补把他养大成人。
  这黄家虽然家徒四壁,但郑氏从小教导儿子要本分做人,所以黄中林为人十分忠厚老实,又有一手做面食的绝活,深得许老板赏识。
  那天,黄中林在厨房和着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心不在焉。原来黄中林心中牵挂着家中重病无人照料的母亲。由于郑氏长期劳累疾病缠身,最要命的是一吃荤腥油腻食物就吐,导致营养不良骨瘦如柴,这让黄中林心急如焚。
  这时,许老板手里拎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草鱼进来,放在案上,喜滋滋地说道:“把鱼杀了,用鱼肉熬汤做面条,美着呢!”
  黄中林听了吩咐,麻利儿地杀起鱼来。不一会儿,一碗鱼肉汤面端到了许老板的面前。
  许老板接过汤面,轻轻尝了一口汤,立时满足感洋溢在脸上,连声夸好。正吃得兴起,见黄中林还垂手立在边上,许老板诧异地问道:“你还有事吗?”黄中林一脸不好意思喃喃地说道:“东家,夫人、小公子还有掌柜都吃过了,案上剩有一些面粉,小人家母生病,老爷是不是发个慈悲,让小人带回家给家母做碗面……”
  还没等黄中林说完,许老板把手一挥,说道:“你母亲生病是大事,面粉就拿回家吧。这草鱼甚大,应该还有一些,你一并拿回家吧,给老母亲补一补。”
  黄中林闻听大喜,千恩万谢地退出房门。一到厨房,他就犯起难来,母亲胃口极差,这浓郁的鱼汤面肯定是吃不下去的,东家赏了鱼和面粉有什么用?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急得他双手不停地抓扯自己乱蓬蓬的头发。
  他烦躁地一把操起案台上的擀面杖,不管“三七二十一”,使劲儿砸向桌面,结果狠狠砸在案上的鱼块上,直把那鱼儿打烂了一片,汁水四溅。
  看到这一幕,黄中林愣住了。本来昏沉沉的脑子一下清醒了,突然有了主意。
  黄中林当即把鱼骨放进锅里炖汤,又把鱼块切成小块平铺在案板上,拿起擀面杖,有节奏地捶打起来。
  鱼块在擀面杖的捶打下,逐渐变成了稀糊状。
  黄中林打了一会儿停下来,细心地把露出来的小鱼刺一根根挑出来……
  这时,许老板正好走过厨房,听到里面“噼噼啪啪”好一阵响动,感到非常奇怪。
  他一把推开门,进去一看,只见黄中林正卖力地用擀面杖敲打着鱼,许老板感觉非常诧异!
  他走上前去,用力拍打了一下正专心致志的黄中林。
  黄中林吓了一跳,回头一看,见是许老板,慌忙停下手来,结结巴巴说道:“东,东家好……”
  许老板伸手摸了一下黄中林的额头,一脸狐疑地问道:“没发疯吧,你这是在干什么呢?”
  黄中林慌忙解释道:“东家,小人老妈病重,吃不进荤腥东西,所以想到这么一个做法,正在试着做鱼面条……”
  黄中林还要说下去,许老板挥挥手,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从来没听说过这样做面条的,你这个厨师是当回去了吧?如果你再这样胡闹,到账房结了工钱走人!”
  老实巴交的黄中林一脸灰暗,呆立在当场。
  许老板瞥了他一眼,叹口气,说道:“食物给了你不是让你糟蹋的,快点给老母亲做碗鱼汤面吧,你要好自为之。”说完拔腿出门,去忙自己的事了。
  黄中林呆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想想许老板对自己不薄,但母亲身体需要营养,耽搁不得啊!
  正在左右为难时,鱼骨汤已经在锅里“咕嘟嘟、咕嘟嘟”地翻腾起来,鱼香飘满了整个厨房。
  黄中林把心一横,利落地把剩余的面粉倒入盆中,中间扒出一个凹塘,接着把案板上的鱼肉泥放入其中,然后小心翼翼地倒入鱼骨汤,再放上一点油和盐巴,用筷子慢慢搅匀后,又反复用力搓揉面。整个和面的过程,黄中林一丝不苟、全神贯注。
  傍晚时分,等布行上下吃过饭后,黄中林捧起用纱布包好的面团,急匆匆地向家跑去。
  跑出店门时,差点撞上饭后出门散步的许老板。
  许老板看到这小子今天实在不对劲儿,气愤地用手指著黄中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就急急挥了挥手,让他快点回家。
  许老板看着一溜烟跑远的黄中林,心中打起了“小九九”:这小子是不是被家中老娘的病情给搞蒙了,别搞出什么事情来,我闲来没事就过去看看。
  黄中林急急跑回家,问候了躺在床上的母亲后,马上支起锅烧起水,把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纸片一样,再用快刀切成犹如细丝般的面条。等水一开,放上两根细葱、几条姜丝和一些青菜叶,然后拿起呈半透明状的面条,散开着放进锅中,等水再次沸腾后马上捞出装碗。
  当这碗面条端到郑氏面前时,郑氏就闻到一股清香,又看到这一碗翠玉银丝就感觉精神一振,在儿子黄中林的细心喂服下慢慢进食。吃了几口,郑氏疑惑地问道:“儿阿,这面条入口即化,味道如此鲜美,似有鱼味,但一点儿也不腥,非常清淡可口,怎会如此?”
  看到母亲终于开胃了,黄中林大喜过望,喜滋滋地说道:“这是儿子的新手艺,还没名字,面里加了鱼,我想就叫它‘鱼面’吧。”
  说完,又端起碗。可郑氏一把推开了碗,黄中林急了,连忙说道:“娘不是夸奖这面好吃吗?那就多吃一点才好。”
  郑氏轻轻拍了拍黄中林的手,说:“儿阿,我们母子得到乡邻的恩惠才能活到现在,我们不能忘本。这面确实好吃,你知道隔壁三阿婆牙齿全掉光了,一天到晚就薄粥稀汤的,你这面还有吗?先给她送一碗去,为娘没事的。”
  黄中林一听,眼圈都红了,连声说:“还有很多,娘吃完我马上送过去。”
  这时,房门被轻轻敲击了几下,之后一人推门而入。原来这许老板已经来了一会儿,在门外听到了母子的对话,不由感慨万分,随即敲门进来了。
  许老板来到床前,看看这对母子,又看看这碗面条,笑着说道:“老婶子,你有个好儿子,这手艺也好,今天我上门只为求一碗鱼面。”
  东家上门当然热情招待。当一碗鱼面端上来后,许老板一下子把面和汤全吃完,然后竖起大拇指说道:“大孝子做的面条真不一样,汤清面鲜,可称谓‘人生似水清而亮,鱼面犹丝细又长’。以后有我吃的鱼面,必有老婶子你的。”
  从此以后,这许氏布行更是名闻四乡,但“银丝鱼面”的名头盖过了布行的声望。
  许老板一直提醒黄中林,要保住鱼面秘方,他甚至和黄中林商量合开一家鱼面店,但黄中林憨厚地告诉许老板,这已经不是什么秘方了,四邻只要找上门来,他都手把手教会了他们。
其他文献
张源终于忙完手头的项目,看看表,已经深夜两点多了。  他疲惫地离开办公室,在楼下回头看看公司的大楼,还有好几个窗口亮着灯光。看来还有其他部门的同事仍在加班。张源无奈地摇摇头,没办法,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工作压力大,老板动不动就要裁人,谁都不敢松口气。  回到租住的小屋,张源衣服都没脱就躺到床上,朦胧中,他仿佛闻到一股面香,是他最爱吃的手擀面!他努力睁开眼睛,恍惚看到妈妈正端着一大碗面站在面前。他微笑
期刊
一、神秘来信  何晓光是良渚邮政局新来的邮递员,他跟着师父跑了几天后,感觉线路熟悉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单独投递。谁知第一天上班,就遇到了难题——有一封信投递不出去。  这类投递不出去的信件大多数是因为地址不详才无法投递的,但何晓光今天遇到的情况有些特别,这封信的地址写得清清楚楚:良港村七号。收件人是李军。良港村位于何晓光投递片区居中的位置,是个富饶美丽的村落,六号和八号各自在街路的头和尾,七号却找不
期刊
青龙市是个县级市,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随之而来的污染也成了伤害老百姓健康的祸害。  政府年年抓污染,但成效不大,原因就在天宇集团。天宇集团是青龙市最大的一家企业,坐落在青龙市西郊工业园区,生产国内外紧俏的化工原料,也是最大的納税单位。凭着这些,老总龚飞拍拍胸,说:“嘿嘿,谁敢?治了我,青龙市一夜回到旧社会!”  他捏准了市领导的软肋,嘴硬、手硬、腿硬,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天宇集团成了块难
期刊
张老三是个苦命人,四十岁那年妻子去世了,当时大儿子刚成年,小儿子张万全才三岁。怕孩子受委屈,张老三再没结婚,独自一人又当爹又当娘,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了。孩子们过得都不错,也都很孝顺,可他怕麻烦儿女,一直独自住在农村老家。今年冬天气特别冷,孩子们担心气温变化过大,老年人易出事,就商量轮班回家照顾他。  周五下午,轮到了小儿子张万全的班。张万全在姐弟几个中混得最好,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政府
期刊
陆明碰着高手了,一个非常牛的玩家。  近些日子,陆明喜欢上了一款网游,但玩得不精,纯属菜鸟。每天下了班,女友白雪不在跟前的时候,他便登录游戏玩一会儿。可十回有九回,早早地就当了炮灰,自然也没少挨同组玩家的嘲讽。正如这次,组完團刚开场,陆明又挂了。  “就你这两下子,至多幼儿园水平,还是穿尿不湿的小班。”一个网名叫蝌蚪的玩家发了一个白眼,“我提拔提拔你?”  这个蝌蚪,就是让陆明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高手
期刊
乾隆六十年底的一天,吉林城副都统常宁的府里响起一片山呼万岁的声音,隨即就是女人的哭泣声。常宁刚接到吉林将军的告知,皇太后邀请他七十一岁的老母亲佟佳氏赴京参加“千叟宴”。  “千叟宴”有数桌单独宴请年纪在七旬以上的八旗贵妇们,这是无上的荣光。  常宁的母亲小名永珍,这时因患了严重的眼疾已然失明,满城名医束手无策,一个盲眼老妇人,显然不适合作为八旗贵妇的代表参与这大国盛会。难怪老夫人谢恩过后要痛哭失声
期刊
一  “放心,我和你妈妈当然会准时到场,分秒不差!”接完女儿齐欣打来的电话,通达物流公司的老板齐连山当即驾车,直奔城东的“衣衣不舍”服装店,去接乐晴。  上个月高考,女儿齐欣发挥出色,被重点大学录取。她的几个好朋友,像冯瑶瑶、卢珊,也都表现不错。几个女孩便凑一块儿,打算办个聚会好好庆祝一下。听说这事,身为老爸,齐连山自是全力支持,不仅要捧钱场,还要捧人场,越热闹越开心越好。  工夫不大,齐连山就载
期刊
汪玫在局機关当局长,丈夫沈源是本地一所师范学院的教授。这年,汪玫跟沈源脚前脚后都退休了。沈源在家只待了一天便告诉汪玫,老年大学聘他为客座教授。第二天,沈源便到老年大学“就职”去了。  这天下午,汪玫外出办事,离老年大学很近,就顺便过去看沈源。她走进老年大学,一个中年男子正从教务处办公室出来,她便向他打听沈源在哪里,这人却说沈源并不在这里。汪玫惊讶地说:“不可能呀,老沈亲口告诉我,他被这里聘来给学员
期刊
清朝光绪年间,剡县有个姚文爷,他家世代以竹编为生,虽然只是靠手艺吃饭,但姚文爷不怕吃苦,勤于钻研,编的手工艺品十分精巧,销量很好。更厉害的是,姚文爷还发明了一种叫“漂胎”的竹编技术,所谓漂胎,就是从丝绸漂白受到启发,对竹篾进行去污、脱脂、漂白后,使竹篾更加洁白光亮,用漂白篾丝编织的产品,更加真实、美观、雅致。  姚文爷用竹丝精心编制成的“仙女祝寿”,由官府进献给太后老佛爷,老佛爷对这宝贝是赞不绝口
期刊
姚涞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神童,从小勤奋好学,记忆力、理解力超群,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他父亲姚镆更是明朝名臣,著名武将,多年驰骋沙场,战功赫赫。令人遗憾的是,姚镆在官场上却是一个十足的外行,既不擅长吹牛拍马曲意逢迎,也不善于变通,凡事只认死理。因此,他虽然受到大学士费宏、李时的赞赏,被二人推荐为兵部尚书,但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因一纸奏章得罪了皇帝,被革职回乡闲居。  姚镆倒也想得开,不做官了,就经商呗,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