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的思考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拓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者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用人市场的分析、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清楚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市场开拓政策,积极主动的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
  针对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愈加增多,并随着高校体制改革,毕业生人数也日益攀升。同时在国内经济增长率减缓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需求转变。导致社会就业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化矛盾愈演愈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这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转变工作目标,定位社会需求,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一、开拓就业市场对提高就业质量的意义。
  1.高校扩招,就业日趋困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在给予更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就业的压力同期而至。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开拓更为广阔就业市场可以更大程度上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自提出以来一直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现已是高等办学质量评估标准之一。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对高校的办学声誉不但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招生计划的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
  3.高校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更應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就业率是高校就业状况的表层体现,就业质量才是其实质内涵。只有把就业率、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纳入高校的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体系,才能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继而实现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来引导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的问题现状。
  1.目前,高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高等教育不匹配的矛盾仍普遍存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相对于就业市场变化来说较为滞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各行各业对职位、岗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仍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2部分.高校仍存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过于简单粗放的状况。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存在着以大型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合校园宣讲会为就业市场开拓的主要渠道,对于走出校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市场开拓力度稍显不足,难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渠道多层次的就业机会。
  3.大学生就业供需渠道对接不畅通。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对接,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不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对自己也难以有清晰的定位,求职过程混乱盲目。其次,人才需求方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大学毕业生,企业付出高额招聘成本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大学生也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的有效对策。
  1.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就业市场的开拓需要高校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校门,积极开拓“新用户”,向他们介绍学校的自身教学特色、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优势,能够让更多更广的用人单位了解到本校毕业生的情况。同时向用人单位邮寄邀请函和毕业生信息手册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并且做到全程专人负责,以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为特色,日常的宣讲会招聘会为平台,帮助企业做好校园招聘活动。
  另一方面加强与一些人才中介组织和地方性人才市场的合作,走访用人单位各地人事局、人才中介机构向其推介本校的专业特色毕业生,通过建立专业平台对这些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推介,形成市场人才供应品牌,吸引企业上门招聘。
  2.固有市场走访与潜力市场开拓相结合
  高校就业质量的保障需要巩固固有的就业市场,只有在保障最基本的就业水平的前提下,才可以有精力去开拓更广的就业市场。所以高校在努力开拓潜力市场的同时,需要时时加固与固有市场之间的联系,对于这部分“老用户”,学校应视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通过不定期向该部分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或邀请来校或到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与企业进行沟通,做好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调查和跟踪监控。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校友会、就业理事会等形式稳固与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络与合作,保证固有市场的稳定性。
  同时加快开拓潜力市场的脚步。高校市场开发人员积极走访可能的成为合作单位的潜在企业,向招聘单位宣传本校的毕业生情况,同时与不同领域的用人单位沟通交流,了解单位需求,争取市场开拓的最大化。
  3.有形市场开拓与无形市场开拓相结合
  高校不仅要做好有形市场的开拓,同时也要注重无形市场的建设。网络就业市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就业服务平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简单快捷的交流和洽谈,无需奔波于传统的就业市场,大大降低招聘与求职成本。并且如今的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为高校无形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本校就业网站做得更加有特色,充分实现网络的信息服务功能,,吸引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人才。就目前现状来说,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的建设水平仍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供需的信息网络平台尚需建立诚信高效的系统,因此互联网上的就业开发工作还有很广阔的空间。打通传统就业市场与网上就业市场之间的阻隔,实现有效对接,使就业服务更加人性化。
  4.走访推介与回访反馈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有针对性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与研究。通过走访企业,一方面让企业了解本校毕业生情况,另一方面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牢牢把握就业市场方向。同时高校必须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不定期的跟踪回访,建立健全毕业生回访的长效机制,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了解其工作情况,才能做出学校教育方向调整的正确决策。高校就业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主管就业的教师或专业教学到毕业生集中工作单位实地调研,与毕业生对话,与就业单位领导交谈,主动获取信息,加强同用人单位的交流,收集单位反馈意见,从而更好的调整教学计划。另一方面通过组建校企联谊会、企业同学会、回乡毕业生洽谈会、校庆活动等方式等直接或间接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建立长久联系,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   5.推荐就业与推介实习相结合
  实习经验的获取是毕业生寻找自己满意工作的基石,在其实习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可以提高自身对社会的熟悉度,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并且实习基地建设也为用人单位建设自己的储备部队,用人单位可根据毕业生就业实习的测评结果确定最佳的毕业生人选,并针对这些毕业生个体进行提前重点培养,进一步缩短从学生到劳动者的适应时间,为用人单位带来更高的效益。这对学校与用人单位都是有益无害。所以高校可以将推介就业与推介实习结合起来。与经常在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或者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享有知名度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对毕业生进行实习锻炼。将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建立与在校生实习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就业、实习“双基地”。
  6、就业市场开拓与校企互补合作相结合
  高校一旦閉门造车,关起门来搞教育,不了解行业变化方向,那么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只会被变化的就业市场所淘汰。所以就业市场的开拓一定要做到与企业对接合作,双方达成共识才能从源头解决当前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双赢,学生有更合适的就业机会,企业可以得到更满意的人才。地方综合性高校可以凭借自己拥有大量人才资源的优势,借助用人单位的“力”和“资”,依托企业在生产及实验设备、实践及实习场地和研发及运转资金等方面提供的重要支持,在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建立 “委培及定向”、“订单式”等更为灵活多样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既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
  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又影响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品质的综合体现,在高校工作中是重中之重。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途径和良好保证。充分了解各类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不同需求,对就业市场进行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建设和开拓,同时牢牢把握就业市场的变化,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更为科学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和合理的就业流向,促进毕业生充实就业,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永禄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的探索和对策现代企业教育 2012 第13期
  [2]赵娜,孙鹏,谭卫强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金山(下半月)2012 第3期
  [3]党振华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和特点科教导刊2014 第4期 P9
  [4]王刚,刘洋民办高校就创业工作实践研究大学教育 2014 第9期
  [5]方明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之我见就业与保障 2010 第12期
  [6]赖艳,舒福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策略分析桂林电子科学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7]叶取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开拓就业市场中国高等教育 2002年第9期
  [8]李昭志、蒋凌昊、兰志丰毕业生跟踪和用人单位回访长效机制浅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必须推行多元化汉语言文学教育,迎合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让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推广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导致教学边沿化,教育职业化脱节的问题频现。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
期刊
【摘要】在大学生的军训过程中,军事理论课是重点教学内容。军事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不断的更新完善自身的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教学手段,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居室理论课堂有效的融合起来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军事课堂理论互动模式教学方法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互
期刊
一、大学开设专利文献检索课程必要性及课程定位  以“创新”为动力引领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抓手。以知识为中心的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社会的创造性培养需求对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知识产权教育,开设为创新所需的知识产权课程,适应社会创新发展需求,提高高等院校教育吸引力是所有高等院校均需考虑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当
期刊
【摘要】面对高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高教育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中职高校生来说,工程力学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其以后专业课及本专业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想要上好《工程力学》这门课程,必须要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在以后深入学习研究以及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突出实用性,适用性,由浅入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了《成长小组》课程对于大一新生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生命教育的意义,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将生命教育理念运用于《成长小组》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过程和效果。  【关键词】成长小组;生命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然而,思想领域却陷入了空虚和动荡。尤其对于我国90后高职大学新生而言,面临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时出现很多的不
期刊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准备工作、选择职业、获得就业岗位、适应就业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开设就
期刊
【摘要】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也逐渐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趋势的分析,来提出相关的建议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此来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更
期刊
【摘要】在机械制图中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熟练掌握机械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绘图以及读图的能力,增强空间想象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机械制图;思考;探索    引言  在学校开展机械制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的能力,明白一个作品中设计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一种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进而提出培养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师;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有雄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应具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呈现,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制约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高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困境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而高校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群
期刊